

议题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盛洁摘 要:议题式教学是以情境性议题为载体、以讨论性活动为主线、以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议题式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导,学生不仅能够学到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还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 小学数学 思维活动
议题式教学的核心是议题的设置,重点是“议”的过程,但课堂不局限于讨论活动,而是通过“辩”与“议”的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的拓展与升华。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议题不仅能传递知识,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还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知识的本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用议题式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议题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议题情境与任务相结合
在议题式教学中,议题情境要与课堂教学任务相结合,将议题与实际生活或具体情境相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购物、旅行、游戏等日常活动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习货币计算、测量、几何等数学内容。这样的方法可以使数学知识更具吸引力,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议题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议题的设计应该以学生的年龄、水平和兴趣为基础。不同年级的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不同,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来选择适当的议题。议题不应过于简单,以免学生失去兴趣,但也不应过于复杂,以免让学生感到挫败。难度适宜的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
二、议题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以议题为纽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议题式教学应紧密围绕小学数学教材内容,遵循内容逻辑,以议题为纽带,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设计议题时,教师应充分考虑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尽可能地为学生展现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构建具有系统性与整体性的数学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首先,笔者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李阳和王明都决定进行房屋装修,两人的房屋形状分别是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房屋的高度都是一样的。李阳的房屋长10米,宽8米,高3米。王明的房屋边长为6米。请分别计算李阳和王明房屋的表面积。”这种与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能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相关概念,激发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笔者设计了更高思维层次的问题:(1)一桶油漆足够涂抹 20平方米,每桶油漆的成本是 100元,两位房主都希望尽可能节省油漆成本,你认为哪位房主的油漆成本更低,为什么?(2)油漆成本与房屋形状和表面积有什么关系?(3)如果要降低油漆成本,应该选择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形状的房屋,为什么?学生根据提供的房屋尺寸,能计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房屋的表面积,以及每位房主的油漆成本。
小学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将议题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以上实际问题,学生不仅能学会如何计算几何体的表面积,还能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做出最优决策,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以情境为载体,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议题式教学强调将学生的学习从学校转移到社会生活中,通过开放性的、具有思辨性的探究话题,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议题式教学,教师要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找灵活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时,笔者引出了一个问题背景:“李阳想设计一块圆形的地毯来装点客厅,但是这个地毯需要被划分为两个半圆,每个半圆的颜色不同。地毯的直径是4米。”以此为背景,提出相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比如,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需要划分两个半圆并使用不同颜色的材料,你会如何确定每个半圆的半径,使得两种颜色的面积相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并与同伴讨论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在实际设计中,如果客户要求两个半圆不仅颜色不同、面积相等,还要满足其他设计要求,你会如何选择半径?”在这个问题中,学生需要考虑:“如何计算整个圆形地毯的面积?在什么情况下两个半圆的面积可以相等?”通过这些实际问题,学生不仅能学到如何计算圆的面积,还能将数学概念应用到实际设计中,思考如何在给定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做出创造性的决策,实现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以体验性活动为路径,深化学生的学习
活动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路径。在议题式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体验性活动为媒介,将数学从课本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能够在真实世界中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这种活动不仅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和直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直观看到数学知识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助于深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在体验性活动中,学生通常需要自主规划、设计实验或调查,并分析结果,这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变得更为独立和自信,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一课时,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放学后跟家长去采购生活用品,观察一下,购物数量与总费用之间是否存在正比例关系,当购买数量增加时,总费用会怎样变化?能否找到一个数学表达式来描述这种关系?”在生活实践中,学生能将自己的发现和观察与数学相结合,总结正比例的特征,以及如何在实际情境中应用这些概念。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实际场景中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并使学习过程更加有趣且有意义。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议题式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议题式教学中,教师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学科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梁侨,伊建军.数学思维在议题式教学中的运用:以“科学立法”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1):30-32.
[2]王俊丽.情境创设在议题式教学中的妙用[J].天津教育,2024,(4):50-51.
[3]吕平,苟强.数学在议题式教学中的运用:基于跨学科教学的探索[J].新课程导学,2022,(4):53-54.(作者单位:江西省浮梁县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