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探究

作者: 蔡永生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被打破,很多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走进了小学课堂,而跨学科教学就是其中的一种,旨在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增强课程协同育人的效果。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与时俱进,深挖教材内容,寻找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融合点,构建丰富的学习空间,让学生高效探索数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跨学科教学 高效课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跨学科教学”的理念,要求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教学之中,通过跨学科融合,增加数学课堂的形象性、生动性与趣味性,从而为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注入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多教师习惯于专注本学科的教学,阻断了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固化了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难以应用所学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做法互相背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与时俱进,打破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壁垒,利用跨学科教学法,为学生搭建跨学科学习的桥梁,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帮助学生形成连贯的、立体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为其后续学习和应用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跨学科教学,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需求,重构教学理念,立足学生的兴趣点,引入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将数学知识通过视频化、图片化、音频化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实现高效学习。

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笔者应用信息技术的画图功能,画了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草坪,并给出问题:“小明和他的爸爸进行跑步比赛,小明围着长方形草坪跑一圈,爸爸围着正方形草坪跑一圈。这时小明‘抗议’起来,说这个比赛不公平,他跑的路程比爸爸远得多。同学们,你认为这场跑步比赛公平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争论起来,有的学生认为公平,有的学生认为不公平,但都没有办法解决问题。怎么办?经过深入思考,有学生提出分别算出它们的周长,然后进行比较,如果周长相等就公平。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自然进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信息技术的相关手段,激发学生的热情,将以往被动、无趣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快乐的学习旅程。

(二)挖掘语文素材,提升文化素养

语文既是义务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也是教师开展数学教学的媒介。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包含了汉字、词语、句子和篇章,对这些知识的学习,能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因此,在进行跨学科教学时,教师应另辟蹊径,将语文学科的相关知识植入数学课堂,改变数学知识呈现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状态融入课堂,通过知识之间的关联,加快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吸收,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

比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时,笔者出示了元朝徐再思的古诗《无题》:“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学生非常纳闷,数学课堂怎么要学习古诗呢?对此,笔者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告诉学生,将每句诗的意思进行讲解,并抛出这样的问题:“这首诗中哪些字和数字有关?这些字占这首诗总字数的百分之几?”要解答这个问题,学生不仅要知道这首诗的总字数,还要知道和数字相关的字有几个。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语文课堂中的古诗为“引子”,融入与文学课相关的知识,为枯燥的数学知识披上“趣味”的外衣,巧妙地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精彩,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跨学科教学,注入艺术魅力

(一)融合音乐元素,“润泽”学生心灵

随着教育体制不断改革,教师应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比如,音乐是文化艺术的瑰宝,不仅能让学生习得音乐的技能与知识,还能“润泽”学生的心灵,健全学生的人格。因此,在实施跨学科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数学学科与音乐学科进行融合,以音乐之美给数学课堂注入艺术的魅力,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到音乐之美。

比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笔者播放学生耳熟能详的儿歌《数青蛙》,在欢快的乐曲伴奏下,学生轻声哼唱起来:“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然后,笔者按下暂停键,问学生:“青蛙的只数、青蛙嘴巴的数量、青蛙眼睛的数量、青蛙腿的数量以及‘扑通’的次数有怎样的关系?”学生思考后,认为有多少只青蛙就有多少张嘴,眼睛的数量是青蛙只数的2倍,腿的数量是青蛙只数的4倍,‘扑通’的次数和青蛙的只数相同。在此基础之上,笔者继续追问:“如果有n只青蛙,歌词应该怎样编呢?”学生经过深入思考,想到“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n个扑通跳下水”。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音乐与数学课进行融合,精心选择与所学知识相匹配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沉浸其中,激发学生的思考,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生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更好地凸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二)依托美术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很多数学教师认为美育是美术课堂的重要任务,和数学没有任何关系。这样的想法是非常片面的,因为美育没有学科的界限。因此,在进行跨学科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美术学科方面的知识融入数学课堂,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不是冰冷的,同样富有美感。

比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首先,笔者出示问题:“鸡和兔一共有8只,腿一共有22条,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其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寻找解题思路,笔者将美术课堂中的简笔画引入课堂,先让学生画8个圆表示8只动物,假设都是鸡,再给每个动物画上两条腿,看一看比22条腿少了多少条腿。一只兔比一只鸡多两条腿,给相应的动物添上两条腿,确保正好是22条。最后,观察所画的简笔画示意图,就可以得出最终的结论。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美术学科,教师要以数学学习为核心,让学生用美术方面的技能将数学知识表现出来,使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可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和理解数学,进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跨学科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借助劳动教育,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价值,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将劳动教育融入数学课堂,组织相关的活动,让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比如,在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时,笔者联系学生在劳动课堂中做手工的知识,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作业:用一张长方形纸或者正方形纸,先折一折,然后画一画,再剪一剪,剪出美丽的图案。鼓励学生设计并剪出不同的图案,看谁做的图案最美观。这样的作业内容,既能强化学生对课堂中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所教的数学知识点,设计劳动实践任务,实现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到劳动教育的精髓,从而掌握最基本的劳动技能。

(二)设计科学实验,让学生形成关键能力

在进行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科学实验巧妙地应用到数学课堂。实践证明,对科学实验的有效应用,既可以带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新鲜感,又可以赋予数学课堂多元化的内涵,让学生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

比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笔者拿出一个陶瓷杯和一个陶瓷碗,指着这两个容器对学生说:“如果老师向这两个容器中倒入同样多的热水,水温下降的速度会相同吗?如果不相同,哪个容器的水温下降得会更快一些?”对这样的问题,学生面面相觑,无法回答。笔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让学生课后动手做实验。学生做实验时,首先要准备好相应的容器、温度计和适量的热水。然后将相同数量的水分别倒入两个容器,每3分钟测量一次水温,及时记录数据,再依据数据内容,绘制好折线统计图。在绘制好折线统计图后,进行观察,看一看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原先的猜想是否一致。

跨学科教学,并不是各学科内容的简单罗列,教师应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在上述案例中,笔者巧妙地将科学实验应用于数学教学,让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引入体育活动,保证学生健康的体魄

体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没有健康的体魄,学生的学习活动就难以深入进行。因此,教师要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将体育活动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掌握、应用数学知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比如,在教学“时、分、秒”时,笔者没有为学生设计“机械”的作业,而是播放两名学生在进行体质监测时的视频,其中一名学生在200米跑测试中耗时较短,活动结束后能迅速恢复正常状态;另一名学生则耗时较长,测试后呼吸急促、腿脚无力。学生观看后,意识到平时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于是,笔者询问学生:“1分钟跳绳,你可以跳多少个?3分钟内你可以做多少个仰卧起坐?50米跑你耗时多长时间?”因为小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所以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帮助学生形成时间观念。教师借助体育活动,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形成不畏困难的拼搏精神。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引入跨学科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以往陈旧的做法,树立“大教育”的思想观念;应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为数学课堂注入活力,帮助学生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应坚持“生本教学”的理念,立足学生的兴趣点,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融入数学课堂,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进而为数学课堂增色,助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汶婧.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3,(2):29-31.

[2]徐世凤.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2,(11):53-55.

[3]黄美荫.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研究[J].亚太教育,2022,(22):123-126.

[4]郑英.“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22,(16):13-15.

[5]严亚雄.跨学科融合,我们这样做: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探究[J].小学教学设计,2023,(11):26-29.(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