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让小学数学课堂更高效

作者: 姜晓玲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习不仅包含知识的获取及能力的提升,还包含学习习惯的培养及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问题作为学习的动力与源泉,是教师构建生本课堂与高效课堂的主要方法。一般来说,“以问题为导向”比较考验教师的专业素养及教学能力,为了提升教学效率,教师需要钻研提问的方式、内容及时机。本文将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如何以问题为导向,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问题导向 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习惯性地将数学学习简化为知识点的输入及考试的输出。然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致力于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基于上述教学要求,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监督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保障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关键线索,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创新提问内容、形式,把握最佳的提问时机,通过循序渐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主思考、分析、探究的能力,实现深度学习,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创设问题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一)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一直以来,教师习惯于将“背诵定义”作为主要的提问内容,然而,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这种过于单一的提问无法让学生调动逻辑思维能力、认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的内化。为了构建高效课堂,教师要明晰“以问题为导向”的基本要求,并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课堂参与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时,在课程讲解阶段,笔者邀请学生下楼并围成一个正方形,并在正方形的正中间放置了一个毽子,要求学生在哨声响起后尽可能地抢夺正中间的毽子。经过一系列的实践,有的学生表示,围成一个正方形是不科学的。笔者及时追问:“那么怎样才能让所有的学生离毽子一样近?”随后,学生纷纷提议,可以围成一个圆形。笔者进行追问:“为什么围成一个圆就可以呢?”接下来,带领学生重新回到教室,并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圆。受诸多要素的限制,学生面临新的知识点时总会产生畏难情绪,这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促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还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分析,提高教学效率。

(二)引入项目化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项目化教学被广泛地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为了提升项目化教学的质量,在课堂中,一方面,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设计真实且颇具教育意义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为例。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考虑到学生的操作能力及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将学生有序地划分为6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统计组内成员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身高数据,并将其制作成一个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其次,当组内成员均完成折线统计图后,教师可以提出新的问题:“五年来,谁的身高是长得最快的?有哪些依据?现在谁的身高是最高的?你是从哪里得出的结论?”基于上述问题,学生需要对组内所有成员的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与讨论。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明晰了折线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因此学生很快就能得出相应的答案。考虑到知识的延展性,最后,教师可以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组内的折线统计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从而通过问题,延伸学生的探究与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引入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小学数学课堂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一方面,丰富的互联网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方式;另一方面,视频化、图片化的教学资源能够打破文字的限制,并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进行高效互动,成为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球的反弹高度”为例。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将计算“球的反弹高度”与“球的下落高度”之间的关系。为了详细讲解实验要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的动画。根据动画内容,学生将明晰:在本次实验中,各学习小组将验证“球的反弹高度”与“球的下落高度”之间的比是与“下落高度”有关系还是与“球的种类”有关系。结合实验过程,教师可以要求各学习小组任选其中一个选项,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进行实验。随后,各小组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开展“将相同球体放至不同高度”或“将篮球、足球、排球放至相同高度”的实验。经过一系列的数据记录、分析和计算,当所有小组得出自己的结论后,教师可以随机邀请一个学生复盘整个数据计算的过程,依托一步一步的展示,让学生明晰正确的计算方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知识以动态化、视频化的方式展现,不仅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高效掌握数学知识。

二、把握提问技巧,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一)依托问题引导,总结数学概念

“以问题为导向”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自主理解、深入掌握教材知识。从教材内容来看,目前的数学知识可以划分为概念性内容和规律性内容,教师需要按照知识点的差异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能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思考、分析、回答问题,逐步实现深度学习。因此,在提问之前,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一系列循序渐进的问题,引领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一般来说,衡量课堂提问是否高效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1)是否贴合新课程标准;(2)是否贴合教材重点;(3)是否贴合个体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之间往往存在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习惯等维度的差异,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设计多元的问题,依托问题引导,让学生认识数学概念,明确学习的重难点,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负数的初步认识”为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明晰负数的概念,掌握“0”的概念,以及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课程讲解的最后,笔者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电梯上升5米可以理解为+5,那么下降5米可以理解为什么?”因为学生在此前系统地学习过负数的概念及应用,所以,他们很快就能得出问题的答案为-5。结合这一学情,笔者继续增加难度:“刚才的‘+5’与实际生活中的5楼有哪些差异?”基于这一提问,学生能积极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并分享相应的观点。比如,有的学生认为,5楼是代表楼层数,而“+5可以代表电梯向上爬了5层,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这一系列的问答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正数与负数的内涵与差异,还能让学生将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生活,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二)借助多元提问,强化学生自主学习

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往往缺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及自我约束能力,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较强,在日常的课程讲解中,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因此,教师要想让学生跟上教学节奏,就要优化问题引导,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及恰当的提问,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紧跟课堂教学节奏,集中注意力。一般来说,最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意识的环节就是课前预习,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预习成果的检测,了解学生的具体学情,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例。在预学阶段,教师可以布置一个预学任务,要求学生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找到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在课程讲解前,教师可以列出一个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内容,分析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点。比如,有的学生指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差异之处在于: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棱长都相等。基于这一观点,教师可以展开引导:“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吗?”这时,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有的时候长方体会有两个面是正方形。”这种师生互动,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正方体、长方体的特征及应用。

三、加强师生互动,构建高效课堂

(一)培养学生反馈意识,加强师生互动

随着生本课堂的贯彻落实,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反馈意识的重要性。一直以来,学生习惯于跟随教师的节奏进行学习,并且很少产生疑问。然而,在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单向性地向学生抛出问题,而要引导他们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依托形形色色的反馈,教师不仅能了解学生的想法,还能及时加以引导,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学习。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和除法”为例。在讲解“小数乘法”时,笔者围绕小数乘整数与竖式计算展开讲解。然而,在实际的讲解中,笔者发现,由于小数乘法较之加法、减法的难度更大,学生经常无法集中注意力。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详细讲解知识点后增设了“课堂反馈”环节。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先提出自己的问题,再经过一系列的讨论,将本小组的疑惑之处反馈给教师。通过诸多反馈,笔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将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结合起来。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能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学习要求,构建高效的课堂。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差异化的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学生的思维情况与知识掌握情况是教师设计问题的基础。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习惯于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设计统一的问题,然而,小学生的视角与教师截然不同,因此,要想构建高效课堂,教师既要重构提问的理念,又要耐心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心理诉求,设计差异化的问题。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小明每分钟可以走67米,他从学校出发走了15分钟到达书店,然后,他又走了16分钟回到了家。问:小明家到书店共计多少米?如果小明到达书店后发现下雨了并以原速的1.5倍跑回家,那么从书店到家的这段路程中,小明跑了多少分钟?”由于两个问题的难度不一样,因此,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解答。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全面观察学生的学情,并感知他们的变化,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构建差异化的数学课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总之,“以问题为导向”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基于该理念,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科学的核心问题,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任学勇.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初探[J].考试周刊,2022(43):107-110.

[2]陈燕治.以问题为导向实现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措施[J].天津教育,2022(23):24-26.

[3]王碧贤.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初探[J].学苑教育,2021(26):53-54.

[4]靳霞霞.浅谈以问题为导向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J].课程教育研究,2020(24):87-88.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