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反思建构”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作者: 张颖

摘   要: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收获数学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又要让学生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而“反思建构”就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应践行“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反思中完成知识建构,从以往的“知识教育”转向“能力教育”“素养教育”,畅享数学的魅力和精彩。笔者就“反思建构”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积极探索,旨在健全教学体系,建构富有生命力的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反思建构” 素养发展 能力培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广大数学教师应与时俱进,优化教学结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更好地凸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在此背景下,“反思性学习”走进数学课堂。那么,什么是“反思性学习”呢?“反思性学习”指的是学生通过对学习活动过程的反思获取知识,是学生对思维过程与结果进行再认识、再升华,建立正确、完善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要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地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因此,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应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顺学而导,让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培养他们的自纠意识和习惯,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从模糊走向清晰,从错误走向正确,实现自我更新与重构。

一、课前反思,注入学习动力

(一)“质疑课题”,架构知识桥梁

“质疑课题”指的是学生在探究新知识前,主动搜索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合理分析;或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积极地提取以往的学习经验,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和旧知识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反思彼此之间的联系,自然地架构起学习的桥梁。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为他们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和探索,激发学生反思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考虑到在先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商不变规律”、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等相关内容,笔者设计了预习单:(1)什么叫作“商不变规律”?(2)依据“商不变规律”的内容,你能写几道和1÷3的商相等的除法算式吗?(3)所写算式的商分别是多少?它们相等吗?(4)根据“商不变规律”,反思一下,分数会有什么性质?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新旧知识点的联系,让学生主动反思,架构迁移的桥梁,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有深度、更有内涵。

(二)设计课堂导入环节,引发认知冲突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犹如戏曲的“引子”,导入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好的课堂导入,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冲突形成,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产生追求新知识的欲望,实现高效学习。

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的相关知识时,笔者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尝试写出3的倍数。在此过程中,学生从个位入手,认为如果一个数的个位是3、6、9这几个数中的任意一个,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对此,笔者没有进行评价,而是让学生验证自己猜想的正确性,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这样就自然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驱动他们一探究竟,寻求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升他们推理、验证的能力,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课中反思,促进自主探索

(一)反思探索过程,实现新知识的内化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持续积累、逐步内化知识的过程。“新课标”要求“还生于课堂”,因此,教师应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内驱力,促进学生对反思的内容进行分享、交流,步步“逼近”知识的本质,将数学新知识及时融入原来的知识框架中。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的相关内容时,笔者选择了“充分放手”,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圆形物品的周长。学生开动脑筋,想到的方法有“滚动法”和“绕绳法”,这两种方法都解决了测量圆形物品周长的问题。笔者对学生进行肯定,然后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很大的圆,问道:“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呢?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得出圆的周长?”学生对刚才的学习过程进行了反思,意识到上面两种方法有局限性,应想办法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于是学生重新调整了学习方向,进入了新知识的探索。

(二)反思建模过程,完善知识结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数学建模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建模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也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后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育学生的建模思想,让他们充分理解所学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数学教师在平时应做“有心人”,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建模过程进行反思,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后反思,深化学生的认识

(一)回顾反思,深化建构思维

回顾反思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追溯学习过程,对知识、学习方法等进行回顾反思。

例如,在学习分数除法的相关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笔者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问题:(1)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2)举例说明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说一说比、分数、除法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3)解决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时,你认为应该怎样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了深入反思,强化了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印象,思维变得更加有条理。

(二)解题反思,提升综合能力

学生要想学好数学,好的解题能力无疑是重要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学生在解题中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引导他们进行反思,找出错误的根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在后续的学习中再出现类似的错误,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总之,“反思建构”是学生非常重要的数学能力之一,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基于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注重从教学主体、方法、内容、评价等方面进行优化,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在反思中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鲜活、有趣。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出发,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做学生“反思建构”的引导者,让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提升反思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金女.反思小学数学课堂探究的深化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22(23):41-43.

[2]邹珍珠.小学数学课堂中反思性学习模式的建构[J].小学生(下旬刊),2020(5):26.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城南实验小学)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指向素养发展的小学数学‘反思建构’能力培养研究”(C-c/2021/02/7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