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劳动教育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周萍萍摘 要: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加强劳动教育,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关系到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意义。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要将教育和劳动融入学生的生活及学习当中,构建以生活为出发点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因此,在进行小学劳动教育时,教师应树立健康、先进的劳动教育理念,设计优秀的劳动教育课程。本文探讨了在陶行知教育思想下,建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方法,以期为当代小学劳动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小学劳动 课程建构 课堂教学
劳动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陶行知在其教育实践中提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在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建构适合小学生参与体验的劳动课程,可以给学生提供亲自体验劳动的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活动中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形成优秀的劳动品质,明白劳动的甘苦,懂得在劳动中感恩,进而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基于此,小学教师应深度分析陶行知的劳动教育思想,从中获取新时期小学劳动课程建构的灵感,设计出更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成长规律的优质课程,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一、建设基础型劳动课程
(一)基于班级劳动项目,设立劳动课程
劳动教育课程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给学生真实的劳动体验,让学生学会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参加真实的劳动。正如陶行知所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因此,教师要根据班级固有的劳动项目,设置劳动课程,让劳动渗透到学生的班级生活、校园生活之中,营造出人人都是劳动者的氛围。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劳动与技术“班级图书角”时,除了培养学生具体的劳动方法以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在教学中,首先,笔者让学生思考:由谁来做图书角的维护工作?通过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其次,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完成基础技能教学,将讨论话题带入班级中,与学生一起讨论目前班级的劳动制度是否合理,让学生了解在集体生活中参与劳动的重要意义,发展学生的劳动精神与劳动意愿。最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在集体生活中要做哪些劳动?待各个小组讨论结束后,设计“班级劳动制度”,进行公开展示,由全班学生共同选出最满意的制度,在日后的集体生活中执行。
针对劳动教育课程,教师要将其渗透进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劳动成为学生的习惯,成为构成校园集体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在劳动岗位上参与劳动,继而掌握劳动技能。
(二)组织社团劳动实践,创设新式课程
自课后延时服务推行以来,各学校都积极整合校内教育资源,为学生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后延时服务课程,成立了各种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社团,包括引进优秀的专家为学生提供指导服务,促进学生的成长。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劳动与技术“农业生产劳动”这一单元中的“土培吊兰”“扦插菊花”时,笔者邀请优秀的花艺师到校,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技能指导,激发了学生对花艺、鲜花种植的兴趣。对此,笔者趁机推出“花艺社团”“田园教育社团”“农业种植社团”,亲自担任社团辅导员,组织学生定期参与社团的活动,为学生编排社团的活动主题,具体的活动流程由笔者与学生一起决定,每个社团都有阶段性学习目标,如“花艺社团”需要学习基础的鲜花理论知识,认识各种常见的鲜花,了解不同鲜花生长的环境与需求。因为“田园教育社团”与“农业种植社团”的教育目标相似,实践场地相邻,所以这两个社团的实践活动可以同时开展,双方可以互相交流经验,共同学习。
基于各类劳动社团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新颖的课程组织形式,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学习特定的劳动技能,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劳动需求,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二、建设综合型劳动课程
(一)学科整合,设置综合劳动实践课程
劳动教育既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必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劳动教育融合到其他学科,打造“五育共举”的新教育体系,构建完整的教育生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获得更真实的学习体验。
比如,苏教版小学劳动与技术“剪纸团花”就可以与小学美术手工课程、小学数学课程、传统文化课程深度结合,构成“美劳”课程。在教学中,首先,笔者给学生展示了大量的轴对称图形,要求学生根据数学学习经验,思考这些图形的共性。其次,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有着怎样的艺术美感?以此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彰显传统文化之美的轴对称图形,笔者给学生展示灯笼、福字、挂钱、窗花以及本课的“剪纸团花”等诸多精美的艺术品。这些蕴含着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艺术品,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最后,导入“剪纸团花”的劳动教育,调动学生的感性认知,让学生联系“前经验”与“前概念”,使课堂流程严谨、逻辑严密。
综合性的劳动实践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与教育性,也是陶行知“在做中学”思想的体现。通过学科整合,教师可以使劳动渗透到小学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而打造优质的教育生态,助力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主题教育,构建环保劳动实践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劳动教育由表及里地浸润学生的心灵,把简单的劳动技能学习转为对深层劳动精神、劳动品质的培养。而环境保护正是小学劳动教育永恒的主题,教师要以环保为题材,开展大型劳动实践活动,为学生讲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知道劳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并愿意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清理廊道”“垃圾分类宣传员”时,首先,笔者围绕该主题构建大型主题课程,制作了以环保为主题的黑板报,设计了“废弃物大改造”“我是小小发明家”“废弃物品设计师”三个主题实践活动。其次,从分析地球生态环境现状出发,为学生讲解了环保的意义,引导学生讨论:“自己能为环保做哪些事情?”在讲述垃圾分类相关知识时,设计了抢答游戏,展示各种类型的垃圾卡片,要求学生将它们放入对应的垃圾桶中。最后,基于“可回收垃圾”,为学生讲解了废弃资源再利用的价值,导出主题实践活动,拿出准备好的废弃物,如包装盒、快递箱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对废弃物的改造,将它们变成有用的物品。待各个小组改造完毕后,进行公开展示,并让学生参与“我是小小发明家”和“废弃物品设计师”的评选活动。
陶行知认为,教育能启发儿童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构建大型环保主题劳动课程,能促进学生的思考,能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劳动技能,积极参与到劳动实践当中。
三、建设拓展型劳动课程
(一)引入家庭资源,打造家校联合劳动课程
针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教师不能只局限于学校,要使劳动教育贯穿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师要结合学校与家庭,打破课堂教学的壁垒,让学生将良好的劳动习惯应用于生活。正如陶行知所言,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在构建劳动教育课程时,教师要引入家庭资源,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与自主劳动能力。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整理衣橱”时,教师就可以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为学生讲解整理衣橱的方法,讲述收纳技巧,培养学生的收纳与整理能力。在教学中,首先,笔者拿出准备好的衣物道具,为学生讲解叠衣服、整理衣服的具体方法。其次,设计小组比拼活动,让学生自行组成四人小组,各个小组自主设计小组名称与口号,并参与“我是整理小能手”竞赛。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笔者还设计了“最佳创意”“最整洁有序”“最优分工”等奖项。最后,与家长联动,将本课的教育内容告知家长,设计了“云评价”机制,请家长将孩子在家的劳动情况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反馈,并将其作为劳动教育评价的一环。至此,实现了家庭与学校的劳动教育闭环。
另外,教师可以编写集生活与实用于一体的校本教材,设计家庭式劳动教育课程,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二)引入社会资源,设置社会实践劳动课程
陶行知认为,教育要充分解放孩子的天性,要使孩子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使其在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因此,教师要秉持陶行知主张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在构建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时,引入社会资源,打造社会实践劳动课程,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劳动,给学生带来真实的劳动实践,进而解决劳动课程单一化的问题,提高小学劳动教育的质量。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泥蔬果”“泥碗”“泥笔筒”时,教师就可以与非遗体验课程结合,构建出新颖的社会实践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笔者为学生讲解我国传统的泥塑文化与陶塑文化,让学生对此有深刻的认知,并为学生放用泥捏制的各种形态物品的纪录片,观赏精彩的非遗泥塑作品。其次,给学生展示自己提前用泥捏制好的蔬果、碗和笔筒,并详细讲述了这几种物品的捏制技巧。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笔者还提前录制好捏制蔬果、碗和笔筒的微课视频,让学生使用“智慧学习”重复观看笔者的制作过程,学习捏制的技巧。最后,与学生约定好时间,到校外一起参观“非遗泥塑展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会非遗泥塑的奥秘,掌握更专业、更优秀的泥塑技能。
总之,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劳动教育要从小抓起,才能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实现“以劳育人”的目的。因此 ,在构建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手脑协调发育,让学生意识到劳动的意义,感受到劳动者的甘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要构建以班级为基础的劳动项目和社团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劳动;要把劳动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要设计拓展型劳动课程,在劳动教育中引入家庭资源、社会资源,实现“家校社”的协同联动,让劳动教育始终贯穿小学生的成长之路,使劳动精神扎根于小学生的内心。
参考文献:
[1]刘鑫,王国云.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开发与实施乡村小学劳动课程[J].江苏教育,2022,(74):18-21.
[2]张蓉.新课标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现状及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24,(8):129-132.
[3]黎嘉欣.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及改进策略[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2):33-35.
[4]周雪欢.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实施现状分析[J].散文百家,2019,(6):199.
[5]魏睿颖.小学劳动教育中多样教学路径的实践探析[J].新教师,2024,(3):61-62.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宿迁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