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工作策略的探索

作者: 保沁沁

摘   要:“立德树人”理念的提出,为教师开展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将德育内容融入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本文就小学德育工作策略进行了深度探讨,旨在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润泽学生的灵魂,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学德育 素质教育 立德树人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综观当前的德育实践,普遍存在德育形式化、程序化的现象,导致德育的质量大打折扣。在“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等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当主动将德育融入教学过程,优化德育策略,在学生的心底播撒德育的种子,从而全面提升德育实效。

一、优化活动,彰显学生本位

(一)开展实践操作活动

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大多数教师将学生置于“观众”的位置,直接采取单向灌输的方式为学生渗透德育理论的内涵,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开展实践操作活动,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德育工作中,教师要认可学生作为课堂“小主人”的地位,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拥有动手、动脑的机会,通过自主探究与实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培养学生环保节约意识时,教师可以请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丢弃的饮料瓶、快递纸箱等材料。在活动中,首先,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精美的工艺品,如相框、收纳箱等,请学生进行欣赏。其次,当学生发现这些物品的原材料是废旧物品后,教师可以请学生发散思维,针对手中的废旧物品进行改造,如将饮料瓶改造成小花盆、将快递纸箱改造成收纳盒等。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示成品,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废旧物品时,也能自觉地为其赋予新的使用价值,树立环保节约意识。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传统的德育活动中,很多教师的教育思想较为陈旧落后,认为教育的场所只能在课堂中;在德育工作中,也只会借助教材、课件等材料,引导学生学习高尚品格的内涵。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只会“纸上谈兵”。社会实践活动能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限,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汲取精神食粮。因此,在德育实践中,教师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打破课堂与社会之间的界限,让学生走入社会,积极参与实践,强化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能自然地内化美好品质,彰显高尚人格。

例如,在以“助人为乐”“尊老爱幼”为主题引导学生传承传统美德时,首先,教师可以先对当地的养老院进行筛选,确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场所,并与工作人员协商德育的方案,便于后续有序落实德育工作。其次,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讲解注意事项,增强学生的安全观念,避免学生做出危险行为。再次,可以让学生自由活动,以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才能,为老人提供帮助,如有的学生为老人表演节目,有的学生为老人整理内务,等等。最后,在活动结束时,教师可以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增强学生的助人意识,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养成“尊老爱幼”的良好习惯。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拓展德育空间,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与时俱进,深化学生学习体验

多媒体技术具有对抽象元素进行直观化处理的优势,能够为学生呈现直观的情境,让学生理解德育的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的情境,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以便学生主动从情境中获取“养分”,促进学生高尚情操的发展。

例如,在以“了解祖国风光,厚植家国情怀”为主题开展德育工作时,首先,教师可以准备有关祖国历史、地理、自然风貌的资料,以及地图、中国结、牡丹、龙、大熊猫等图片,并将其制作成相应的动画。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从地图上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我国幅员辽阔,而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充满智慧的中国人,还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自然风貌,历经时间的洗礼,在今天依旧闪耀着光彩……”并向学生展示中国结、龙等图片。其次,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它们有哪些寓意呢?”鼓励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积累,积极与教师进行互动。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与我国历史、地理有关的资料,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资料进行解读,进一步认识到我国的国土辽阔、历史悠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多媒体技术为媒介,创设直观情境,能降低德育的难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情操。

三、家校协作,构建共育平台

(一)转变家长观念,重视德育工作

家长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许多家长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将智育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导致智育与德育失衡,学生的发展也偏离预期。为了让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教师要重视家长的价值,在德育工作中寻求家长的帮助,积极为家长渗透正确的教育理念,使家长能从心底上认可学校的德育工作,并积极地追随教师的步伐开展德育工作。

例如,在家长会上,教师可以为家长放社会新闻,引发家长对德育的关注,使家长意识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从素质教育、德育为先等理念入手,为家长进行解读,让家长认识到德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紧接着,教师可以请家长分享自己的德育经验。在德育工作中,教师积极与家长进行互动,有意识地为家长渗透正确的德育思想,能让家长化身教师的“帮手”,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聚焦亲子互动,渗透德育方法

受到家庭背景、认知水平的影响,不同家长的教育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教师忽视各个家庭之间的差距,仍旧按照自己的节奏对家长进行引导,势必会加大各个家庭之间的差距,德育工作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应重视亲子互动的价值,科学的亲子互动能为教师提供观察的机会,让教师直面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方式,从而有针对性地为家长提供引导,渗透德育方法,不断提升德育的质量。

例如,在以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时,笔者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包粽子,为家长与孩子创建亲子互动的机会。在制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家长会直接对学生说:“你怎么这么笨,别人都学会了包粽子的方法,就你不会。”导致学生放弃了包粽子,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信心。针对家长的表现,笔者与家长进行沟通:“孩子是需要鼓励的,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主动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积极寻找改进的方法,形成坚持不懈的品格。”引导家长转变德育策略,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

总之,在德育工作中,教师既要采取科学的策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又要注入“爱”的灵魂,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基于多样化的德育方式,持续获取精神食粮,真正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葛玉蓉.“立德树人”理念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策略浅谈[J].读写算,2022,(28):43-45.

[2]耿兆华.浅谈提升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时效性的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8):108-110.

[3]党东昉.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创新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3,(5):128-130.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同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