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政策下学校如何有效开展德育工作
作者: 刘玟平摘 要:“双减”政策的实施在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文明礼仪及行为习惯等。在“双减”政策下,学校德育面临着全新的要求,一方面,要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坚持德育为先,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放在首位;另一方面,要注重教育实践,将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双减”政策 德育 有效策略
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德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主阵地,学校德育工作的常态化开展,既是对常规教学工作的一种补充,也是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必备要素,能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校应以“双减”政策为指导,创新开展德育工作,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双减”政策下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原则
结合“双减”政策,探索具有创新性、有效性、可行性的德育模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真正贯彻“双减”政策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二,应为学生的发展进步服务,推动学生共同进步与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进步、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促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更好的成长与发展;第三,应倡导科学的教育观,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健康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差异,采用多样化的德育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第四,应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学校既要动员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德育活动,形成学校整体力量,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宜的培养,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
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一直以来,班主任、教师等教育主体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课堂教学与管理工作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等为重点,忽视了德育。即便学校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加大了力度,但大部分班主任、教师仅仅是配合学校来完成德育任务,未能关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感受,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德育相关的理论知识,缺少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影响了德育效能的发挥。此外,在德育工作的推进过程中,部分班主任难以和其他学科教师建立紧密的联系,导致德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力不足,这自然不利于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全员育人的理念,给德育工作的常态化推进带来冲击。
(二)德育内容脱离实际生活
当前,各学校虽然越来越重视德育工作,但从现状来看,德育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德育内容相对形象化、理想化,对德育目标有过高的要求。并且,德育内容多以大道理为主,与学生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不具备实际操作性。在德育工作的推进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在学生的生活、活动、学习等各方面有效渗透德育,使德育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更紧密。
三、“双减”政策下学校有效开展德育的措施
(一)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
学校德育工作的推进要付诸行动,落到实处。具体而言,首先,学校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保障德育工作的有效落实。其次,学校要拓宽教师的专业培训渠道,让教师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保障学生能够在喜欢的环境中主动接受德育,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最后,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与所处地域文化资源,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以及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课堂是开展教学工作、培育学生能力的主阵地。在推进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促使各学科教师在教学目标中细化德育内容,以课程教学方案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方法,保障德育的落实。同时,学校要对德育工作进行整体把控,引导教师与班主任将德育工作细化,并融入各学科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中,从而保障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另外,学校也应该重点突出德育工作,立足实事,积极、深入挖掘德育资源,使育人要求能够更好地落地。
(三)开展富有特色的德育活动
学校在全方位推进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侧重于特色化德育活动的积极开展,确保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综合素养能得到提升。首先,学校可以组织志愿者活动,让班主任或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到一系列志愿者活动中,如服务社区、宣传环保等,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实践活动,感受参与公益事业的快乐与成就感。其次,可以定期组织慈善义卖活动。这种活动不仅可以指引学生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策划及执行等能力,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
(四)优化德育评价体系
学校在推进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重视评价方法的优化与创新。首先,要制定明确、清晰、科学的评价标准与德育目标,将其向具体化、可行性的行为标准上进行转化。其次,评价方式要呈现出多元性,由于德育工作的检验方式并不是以传统考试、考核等为主,因此教师的评价方法要有多元性。比如,可以选择问卷调查,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等,要对学生的自我评价给予鼓励、引导,让学生借助评价环节,就自身行为表现进行主动反思,提升自我认知与管理能力。最后,学校应及时为学生反馈评价结果,保证学生在及时了解、发现自身不足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调整自身的行为。
(五)加强家校合作
为保障德育工作的有效落实,学校应重视家校共育的重要价值,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能够达成共识,形成相互促进的体系,保障德育工作能够通过求活、求新、求真等,提升其实效性。学校可以结合互联网平台,保障教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从而有效拓宽德育的渠道。同时,学校可以创设班级家委会群,实时关注家长群动态,及时、有效和家长进行紧密互动、交流等,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断调整学校的德育策略。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要注重因材施教、全员参与、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助力。同时,“双减”政策下的学校德育工作,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探索新的德育模式,使其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汪阳合.“双减”背景下学校德育战略布局与实践[J].华夏教师,2022,(16):8-10.
[2]沈洪良,夏建忠.“双减”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的五个“加”[J].中小学班主任,2023,(11):65-67.
[3]韩明.“双减”背景下学校社团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路径研究[J].文教资料,2022,(4):29-31.
(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