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作者: 周玲

摘   要:引导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是高中地理学科课程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的要素、因子等,将其融入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对相关的地理问题与知识进行深度思考、探究、反思、评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能让学生从全球视野分析相关问题,树立大局观。

关键词:高中地理 人类命运共同体 立德树人

高中地理是一门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学科。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要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还要引导学生树立全球视野,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正确的生态观念、人地协调观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具有全球视野与人类情怀的价值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融入、渗透“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让学生关注全球地理、气候、环境、生态等问题。对学生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不仅是一种地理教育,还是一种思想品德教育、哲学社会学教育、价值观教育。

一、充分挖掘教材要素,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的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的要素,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可持续发展观,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等方面的素材、资源;二是全球治理方面的内容;三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国际体系和机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探究影响人类社会活动和地理活动的要素,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展开深度的思考与探究,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深刻感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生态观。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时,教师可以从“国际权力观”“共同体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全球治理观”等方面入手,发掘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的内容。以“可持续发展观”为例,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二是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三是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四是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将学习延伸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空气污染”“石油泄漏”“核废水排放”等都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问题,教师不仅要从教材中提炼出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与研讨,还要引导学生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比如“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如何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如何应对全球粮食危机?”“如何应对生态系统破坏?”等。

二、课内外联动,深化学生的地理认知

高中地理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性,工具性强调让学生认识地理学科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式,人文性强调让学生认识地理学科研究的必要性、可能性、意义和价值。培育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既涉及地理的工具性,又涉及地理的人文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与课外探究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深化学生对地理的认知,强化学生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例如,“双碳”(“碳达峰”和“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体现了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决心。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与“双碳”相关的内容,可以从地球家园、大气、水土、资源、人口、聚落、产业、交通、环境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互动、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要以相关的“大概念”“高观点”等为指导,设计相关的问题链,引导学生的地理学习。比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地球上的大气”时,笔者以跨单元主题教学引导学生的认知、探究,通过设计主题任务群,以情境性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笔者设计了以下“任务群”:一是探究大气成分及分层;二是探究大气受热过程;三是分析大气热力环境;四是全球气候变化之因果和对策。这样的任务群前后联系紧密,能有效引导学生认识“大气”“大气受热”“大气热力环流”“气候变化”等相关知识。在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群中的每一个子任务时,笔者又精心设计了相关的问题链、问题串、问题群,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自能性的地理学习。比如,在引导学生完成“探究大气成分及分层”这一任务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链”:距离地面39千米的高空中的大气与地面的大气有怎样的不同?大气的组成元素是什么?在各种天气现象中,它们吸热或放热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人类的活动会怎样影响大气的变化?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会导致怎样的结果?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任务群、问题链的作用与功能,能有效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此外,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去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等活动。比如,到当地的气象站去了解有关的大气知识,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地理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的联动,学生能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理解维护地球生命、资源、环境、发展的重大意义。

三、从实际问题出发,培育学生的综合思维

地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当前,全球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疾病流行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认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培育学生的综合思维,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为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不管人类是否意识到、是否愿意,我们都已经置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自然、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和谐,反思自身是否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例如,在教学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时,笔者针对2021年我国部分地区遭受强沙尘暴天气的问题,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我国北方地区在2021年的时候会形成沙尘暴天气?什么地方容易形成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天气出现的主导原因是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对沙尘暴的形成条件、防护体系建设等进行深度思考。通过这样的反思与探究,引导学生形成“地理学科的眼光”和“地理学科的大脑”,进而让学生学会用“地理学科的眼光”审视地理现象。由此,学生能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不是哪一个国家的事情,而必须展开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全世界携手合作,推动环境治理、生态治理,才能实现全球的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既是高中地理学科课程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又是高中地理学科课程教学走向国际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内容与模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生态观,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冯志旭.地理学科研学向跨学科主题的综合研学转变[J].地理教学,2020,(19):61-64.

[2]王云生.跨学科实践性研究型课程开设的几点思考[J].基础教育课程,2020,(7):29-36.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