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策略

作者: 张露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为了将学生打造成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并观察学生在运动状态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依托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适时引导学生,促使学生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更多的运动技巧,在高效的师生互动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笔者将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策略。

关键词:立德树人 课堂教学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 育人策略

从学科特点来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体育技能、专业知识点,还承载了丰富的人文要素。通过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逐步掌控自己的情绪、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因此,将立德树人理念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体育训练活动的优化,帮助学生养成好的运动习惯,形成竞技精神、合作精神。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在运动中养成不屈服、不放弃、勇于面对困难的良好品质,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重构教学理念,构建育人课程

(一)结合德育,让学生体悟体育真谛

高中生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经常将体育课视为主要的放松渠道。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重视知识传递、技巧讲解,体育教学不仅包含知识点的学习,还包含大量的人文要素,如合作精神、责任意识、团队精神等。基于上述内容,教师要更新教学思想、重塑教学理念,将德育融入课程设计中。在立德树人的课程理念下,学生既能感受体育的魅力,又能从中体会思想道德的内涵。

例如,在乒乓球比赛中,教师可以提前公布团队赛的比赛规则,并根据比赛规则,将班级中的学生有序地划分为10个小组,且每个小组由5名学生组成。接下来,各小组按照“5局3胜”的赛制,相继展开8强、4强和冠亚军的角逐。考虑到比赛的趣味性和观赏性,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体育能力、体育素养,合理划分小组成员。在比赛的过程中,没有比赛任务的小组成员担任裁判。从比赛的过程来看,各小组均能在比赛的驱动下增强团队意识、集体意识。与此同时,为了赢下比赛,各小组成员也有意识地“排兵布阵”,制定新战术。这时,教师并不急于纠正他们在比赛中出现的失误、问题,而是从整体的角度,鼓励比分落后者迎头赶上,勉励比分领先者调整心态。

在日常的课程讲解和活动设计中,教师要意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体育课程对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教师要深入了解立德树人理念的内涵与要求,积极地接受新颖教学思想的指导,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结合德育,做到因材施教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受成长环境等要素的影响,每一个学生的体育能力均是不同的。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紧扣“生本”理念,对学生展开个性化的引导。

体育教学包含两个部分的内容,其一为理论输出,其二为具体实践。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为了更好地找出学生的问题,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自然兴趣点,以及社会发展趋势,设计丰富、多元的教学活动。通过高效的“生生互动”,教师能够积极记录学生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从德育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以广播操的教学为例。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体育能力、身体协调能力各不相同,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扎实学习广播操,教师要基于“集体教学+分组教学”的方法,为学生讲解广播操的要点。其中,在集体教学部分,教师要将自己视为领操员,详细讲解每一个动作。经过两轮的跟练和动作分解练习,教师再引入分组教学。与此前的集体教学不同,学生首先被有序地划分为6个小组。在此过程中,每一个小组均选出一个“小老师”。根据要求,“小老师”的任务有两个:首先,担任“小老师”的学生要了解小组成员的技术弱点,并展开指导;其次,担任“小老师”的学生要带领小组成员复习此前所学的所有广播操动作。

在高中体育课程设计阶段,教师要重构教学理念,并秉承差异化、个性化、分层化的理念,将学生科学地分为多个层级,并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二、基于育人课程,渗透德育要素

(一)设计体育活动,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有的教师认为德育与体育没有关系。他们认为,体育旨在传授体育技能,而德育旨在重塑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德育、体育间的关联性。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包含德育元素的体育活动,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纳入课程目标,引导学生看到自身的缺陷和优点,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开展田径运动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传授学生田径运动的基本方法,让学生懂得如何呼吸、发力、摆臂。其次,教师可以设计大量的练习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如何提高自己的速度”。考虑到德育的效果,教师还可以将“体会刻苦奋斗的含义”融入活动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请学生预估自己的田径能力。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一次性跑600米;而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一次性跑800米甚至1000米。针对学生形形色色的反馈,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田径运动目标。随后,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继完成教学目标,感受到“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

开设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使得学生放松心情,而是要让学生感受拼搏的力量,拥有不畏艰难的品质。

(二)设计体育活动,感受竞技精神

综观不同的体育赛事,竞技精神成为支撑运动员夺得冠军、获取胜利的支柱。为了让学生感受竞技精神的魅力,形成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心态,教师可以设计丰富的体育竞技比赛活动。一般来说,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体育能力和运动意识。因此,教师在设计竞技比赛活动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合理规划比赛内容。直接采用专业比赛的规则,无疑会增加比赛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对规则进行调整,使规则更适合学生的体育学习现状。其二,合理划分比赛小组。大部分比赛需要以团队的方式进行,因此教师要合理划分比赛小组,确保每一个小组的实力都是比较平均的。

例如,在羽毛球比赛中,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体育基础划分比赛小组。从后续的教学效果来看,由于有的学生羽毛球水平高,他们在比赛的过程中能够遥遥领先。与此同时,部分学生的羽毛球基础薄弱,他们无论是在比分方面,还是在自信心方面,都处于被“压制”的状态。这时,教师不仅要观察场上的比分,还要了解学生的状态。有的学生会因为处于劣势而开始懈怠,频频丢分。与之相对,有的学生不仅不会懈怠,反而会积极拼搏,尽可能地赢得比赛。比赛结束后,教师在学生中选择了几个“遥遥领先者”“中途放弃者”和“逆风翻盘者”,让他们进行经验分享。通过交流和学习,学生既能感受同学身上的良好品质,又能得到鼓舞,增强自身的竞技精神。

竞技精神的培养讲究循序渐进。因此,教师需要结合竞技活动,对学生展开引导。在大量的竞技活动中,学生能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三、基于体育活动,培养综合素养

(一)增强健康意识,养成锻炼习惯

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目的。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具体的体育技巧,还要让学生将体育运动视为一种基本的生活习惯,利用体育运动排解压力。目前,教师可以利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师生互动。其一,借助案例法讲解体育活动中蕴含的德育要素和运动习惯。其二,多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困扰,并引导学生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缓解自身的焦虑心情。

经科学论证,体育活动对于改善焦虑心情是有效的。在高中体育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预留出特定的自由锻炼时间,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体育锻炼情况,展开差异化的自由锻炼。从锻炼的强度来看,体育活动的强度应略高于学生的实际能力。在大汗淋漓的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排解自己的焦虑情绪,还可以提升自己的体育素养。值得一提的是,在后续的学习与生活中,学生既可以借助运动计划来缓解自己的学习压力,又可以适当调整运动计划,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将德育融入体育活动时,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其次,教师可以基于学生暴露出的心理问题予以引导,并鼓励学生用体育运动排解内心的焦虑,增加面对困难的勇气。

(二)促进自主学习,挖掘德育要素

德育讲究潜移默化,在课程设计、课程引导等多个环节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多项运动的特点,鼓励学生自主感知运动中的德育要素。一般来说,不同运动蕴含的德育要素有所不同。例如,田径运动可以让学生发扬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在田径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释放自己的压力,了解田径运动的人文内涵。再如,球类运动可以让学生增强团队意识,因此在球类运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团队的力量,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应用于后续的学习与生活中。

以开展田径运动为例。作为“体育竞技之母”,田径运动包含“更高、更快、更强”的基本要求,承载了一定的人文要素。结合上述特点,笔者设计了一个田径活动,即以变速跑的形式完成400米接力跑。考虑到活动的效率,笔者将学生有序地划分为四个小组。其中,在直道部分,各小组成员要以竞走的形式完成,在弯道部分,小组成员要快速奔跑,并尽可能地超越其他人。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分别在跑道中放置了四面旗子。在奔跑、竞走的过程中,学生以取到旗子为目标,将400米的田径任务转化为4个阶段性的小任务。从后续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竞争意识有所增强,收获了学习成就感。

在开展体育活动时,教师要紧扣活动特点、内涵,并设计形式多样的训练任务,促使学生在专业指导下提升体育运动能力,体会不同运动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熏陶。

(三)借助信息技术,发挥育人价值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同时发挥育人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逐渐受到重视。因此,在日常的教育中,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了解体育的新内涵。与此同时,考虑到课程的效率,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例如,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大量有关“中国和奥林匹克”的故事。凭借真实的案例,学生能够在形成感性认知的同时,进行理性思考。

信息技术为知识点的传递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为营造好的教学氛围奠定了基础。教师可以基于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从多个方面展示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以及他们身上体现的德育要素。一般来说,高中生具备成熟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往往可以自主总结教学资源,提炼其中的人文要素。

总之,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通过高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自主提炼德育要素、应用德育要素、践行德育要素,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冬杰.高中体育教学立德树人困境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22,(33):69-71.

[2]张金昊.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体育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浅析[J].高考,2022,(36):174-176.

[3]郑伟言.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途径和方法[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2,(21):120-123.

(作者单位: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