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

作者: 易欢欢

摘   要:写作能够直接体现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然而,在日常的写作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写作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写作能力薄弱、“教学评”未有机结合等问题。笔者立足于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以及初中语文日常写作教学现状,探讨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

关键词:初中语文 “微写作” “教学评”一体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然而,日常的写作教学往往会出现学生作品空洞、“评改失调”等诸多问题。其一,写作教学方式单一、低效。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缺乏细致规划,教学不够灵活,思维固化的问题凸显。其二,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薄弱,写作毫无章法,表达空洞,语言贫乏。学生的写作耗时长,占用很多课内和课外时间。教师没有评改时间,不能兼顾所有学生,陷入习作教学的恶性循环,导致学生抵触写作。其三,写作“教学评”未有机结合。传统的写作教学重视知识点的“灌输”,而忽视评改,学生间的互评活动也较少,作文评改方式单一,缺乏开放的作文评改氛围。

面对写作教学中的问题,教师要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注意整合听说读写,鼓励学生在口头交流和书面创作中,运用多样的形式呈现作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引导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为了优化传统的写作教学方式,有效开展“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笔者从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创新“微写作”教学方式

(一)从教材中寻找“微写作”教学创新思路

首先,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在写作教学中实现“化整为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写作的主题不应固化,教师可以综观“新课标”的六个学习任务群,采用“读写结合”的写作教学思路。

在“新课标”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要求学生借鉴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要求学生阅读诗话、文论、书画艺术论的经典片段,尝试运用其中的观点欣赏、评析作品。由此可见,“新课标”要求教师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这实际上就是将写作教学从“为了写作而写作”转向“为了运用而写作”。基于此,教师要创新写作教学内容和形式,寻找新型写作方式,通过“微写作”教学有效加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实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和“读写融合”的写作教学目标。

其次,重构教学内容,采用跨学科教学方式。写作和阅读紧密相连,教师应将语文要素、人文主题融合在一起,侧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培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新课程标准对“微写作”教学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在重构写作和阅读板块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要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限制,结合课本单元主题和选文特点,以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和逻辑性的思维方式,架构单元“微写作”教学体系,建立单元主题“微写作”框架,归纳、整合、运用、创新单元教学内容,以“微选点”为切入点,重构课本的阅读板块、写作板块、综合性学习板块、名著导读板块,结合写作技法、文体特点、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通过项目化学习开展跨学科教学。

(二)开发“微写作”资源体系

“微写作”资源的开发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逻辑起点,在选择教学资源时,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需求出发,精选学生容易理解的生活情景和喜闻乐见的作品,尽可能全面、生动、形象地展现社会生活。

“微写作”知识点应尽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微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依托,开发整合与“微写作”相关的网络资源,为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提供保障。根据学生的学情,教师可以开发“技法体系”“文体体系”及“主题体系”的“微写作”课程资源,同时根据主题特点,穿插微项目主题活动,促进语文写作教学的跨学科融合。

开发“技法体系”课程资源,即依据部编版初中语文的课文编排特点,重整、重构“微写作”体系,按照“教材索引”“指点迷津”“美文鉴赏”及“素材集锦”的编排,服务课本写作实践目标,并以课本写作要求为中心,按册别共设置若干“微写作”技法知识点,循序渐进地形成序列化的“微写作”技法体系,逐个击破,完成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目标。

开发“文体体系”课程资源,即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构建初中“微写作”教学体系,依据文体、学情来选择“微写作”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主要从记叙类、游记类、新闻类、传记类、读后感类、演讲稿类、诗歌类等文本出发,围绕“写作形式”“写作内容”“写作语言”三个维度,开展不同文体的“微写作”教学。

开发“主题体系”课程资源,即根据统编版初中语文中的内容,以单元为单位安排教学内容。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单元课文的编排主要是根据不同的主题,这意味着教师必须有清晰的单元主题意识。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单元主题的教学功能和导向价值,同时兼顾“语文要素”及“三位一体”的阅读写作教学体系,通过单元主题进行“微写作”教学资源的整合,开发与课文同步的单元主题“微写作”教学资源,达成教学目标。

“微写作”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教师要以“微写作”为抓手,突破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尝试新型教学方式,有效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帮助学生收获写作的灵感。

(三)创新“微写作”教学设计

写作是个性化的思维活动,在读写结合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去体现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具备读者意识,针对学生的差异引导学生写出个性化的文字,做到因材施教。在“微写作”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建构“微写作”的支架,充实、完善课程内容,丰富课程探究方式,丰富学生的个性化“微写作”体验。基于此,教师要开展多样化的“微写作”教学设计,创新“微写作”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及内驱力。

首先,教师要重视指向阅读的读写一体化设计。教师应以课本为依托,开展以单元主题为引领的“微写作”教学,将初中语文单元主题内容和写作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针对不同的主题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单元主题教学进行“微写作”训练,将“读”与“写”融合,展开“以说促写、以读促写、以用促写”的“微写作”教学指导,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其次,教师要重视指向生活应用的跨学科主题教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应该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学科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时不少于本学科总课时的10%。跨学科主题教学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形态,在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中,教师要以“微写作”为牵引,建立跨学科的整体教学框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

二、多路径创新“微写作”训练形式

如何让学生主动“写”、乐意“写”,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教师面对的重要问题。为此,“微写作”教学要以信息技术平台为依托,以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资源为载体,引入交互式学习策略,采用“教师范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参评”“教师总评”“成果展评”等一系列交互式教学评价方式,改变传统写作教学见效慢的局面,真正实现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

第一,教师要创设生活化的“微写作”情境,结合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形式,开发序列化的“微写作”资源,结合生活化情境,设计与课文同步的高质量“微写作”作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生活化语文教学的目标,让学生保持创作的持续动力。

第二,教师要设计多样化的“微写作”训练路径。根据“微写作”资源的“技法体系”“文体体系”及“主题体系”的编排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探究方式,对学生的“微写作”训练进行优化和整合。“微写作”训练路径的多样化,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分享和展示学生的“微写作”成果。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方式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写作教学相结合,呈现学生的“微写作”教学成果,能够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微写作”教学能够帮助学生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充分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和热情。“微写作”具有丰富的写作内容和形式,同时能够提供具体清晰的写作目标,还有多平台学习途径,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写作、愿意写作、主动写作,有效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三、建构“微写作”立体评价体系

作文评改环节是提升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环节,评改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写作教学的效果。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要立足作文评改现状,建构“微写作”评改体系,高效达成写作教学目标,更好地优化作文评改方式,探索基于“微写作”的有效作文评价机制。教师还要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丰富评价内容,综合多种评价方式,从主题、技法等层面不断充实初中语文“微写作”评价体系。

首先,搭建评价的框架。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围绕主题特点,设置评价量表,让学生能根据量表完成课中及课后的“微写作”任务。如此一来,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根据量表要求,及时评改作品。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也能实现“微写作”的有章可循。

其次,量化评价指标。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包含内容、语言、结构及书写四个维度,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微写作”教学及其作业设计特点,从“听说读写”出发,量化“微写作”评价指标。

最后,设计评价量表。不同的“微写作”课程对应不同的写作训练要求,教师根据“微写作”教学要求评价量表进行写作教学,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授课,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在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评改的过程中,教师应同时探索多种评价方式,尝试多元化的评价策略,充分发挥不同评价方式的优势,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客观的评价,并促使学生在交互式评价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互相之间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写作技能。

总之,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要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为依托,采用新型教学方式,实现生活化写作,使学生具有持久内驱力。同时,教师要开展以单元主题为核心的“微写作”教学,统整初中语文“微写作”单元主题的内容和教学资源,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切实融入写作教学中,实现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评”一体化的目标,构建行之有效的“微写作”教学范式。

参考文献:

[1]张芸.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特点与使用建议[J].作文成功之路,2022,(5):89-91.

[2]毛颖.积薄而为厚 聚少而为多:浅谈初中语文微写作训练[J].中学教学参考,2024,(15):20-22.

(作者单位: 江西省新余市第五中学)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单元主题的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实践研究”(编号:22PTZD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