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政策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 章甜甜摘 要:在“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发生了重大转变。“双减”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升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新时代的人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与教学观念,以“双减”政策为导向,打造多元化的语文课堂。语文阅读教学始终存在作业多、效率低的问题,“提质增效”一直是语文教学工作的目标。因此,教师要落实“双减”政策,打造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双减”政策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务必将“提质增效”作为重点任务,深入推进与落实“双减”政策。“双减”政策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与“双减”政策充分融合,教师要将“双减”政策的理念贯彻到教学工作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应以“双减”政策为导向,转变教学方式,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提升个人综合素养与阅读能力。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
现阶段,部分初中语文教师缺乏正确的语文阅读教学观念,在授课时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对语文知识的讲解,将自身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将学生视为课堂的跟随者,忽略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重要性,使得大部分学生只能跟随教师的节奏进行阅读学习,大幅度降低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模式基于应试教育需求,只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掌握答题技巧,对语文知识点进行“套用”。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并且降低了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积极性。长期下来,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无法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语文阅读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幅降低。
(二)教师的阅读教学理念陈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确保满足现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索。然而,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仍保持传统的教学观念,对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缺少深入探索,无法打造高效的阅读教学环境。除此之外,陈旧的教学模式使语文阅读教学枯燥无味,最终导致学生阅读学习效率的降低。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文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使学生充分体会当时的故事背景,切身感受课文内涵,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而,有些语文教师只关注课文内容与知识,忽略了情感共鸣的重要性,降低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性与自主性,严重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阅读教学缺少生活性
初中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文章的选题与中心思想大多都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美,积攒生活经验,再结合实际生活,充分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感悟阅读,这样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然而,大部分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工作中,无法将实际生活与课文内容充分融合,导致学生对课文内容缺少深入探究。除此之外,枯燥乏味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会降低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
(四)忽略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文字是人类交流、沟通的主要载体,同时文字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语文教师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文学素养的重要性,致使学生的阅读停留在文本表层。
知识可以转化为素养,只有大量积累文学知识,学生才能够有效提升文学素养。然而,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忽略了积累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应付考试,没必要阅读其他的课外书籍,因此难以提升文学素养。
二、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与落实,在教学工作中,初中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升个人思想水平、语文学习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语文阅读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而大部分考试都是侧重于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点的掌握,忽略了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要摒弃“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以语文阅读能力的考查为重。教师可以运用多样化的阅读训练方式,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适当地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为学生留出课外阅读的时间,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双减”政策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基于兴趣展开教学工作
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因此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制订教学计划,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包含很多类型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运用的写作手法也各不相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总结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轻松地跟上讲课的节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实现“提质增效”的教学目标,教师就要以兴趣为抓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文章,使学生愿意主动进行语文探究。教师可以引入课外阅读资料进行补充教学,帮助学生弥补阅读学习中的不足,纠正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理解错误。
(二)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文章魅力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能够“唤醒”沉睡的文字。首先,汉语具有独特的美感,充满韵律与节奏感,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可以充分体会到汉语带来的力量。其次,朗读可以带领我们进入文字的世界,当我们沉浸在阅读中,仔细体会文章中的每一句话,就能真正感受文章的魅力。
朗读能够触发学生心中的情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教学生学会朗读,例如,在朗读《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回忆我的母亲》等课文时,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走进课文,将自己带入文章中的角色,跟随角色的情绪转换而转变自身的语气。此外,在讲解完课文内容后,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再由学生自行朗读课文,从而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熟悉度,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三)运用分层模式展开阅读教学
学生之间存在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上的差异,为打造高水平、高效率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师要运用分层教学法开展阅读教学工作,布置分层化的课堂任务,利用分组学习的模式帮助学生取得进步。
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按照班级人数进行分组,确保每一个学习小组中既有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又有阅读理解能力中等或偏弱的学生。在布置小组阅读任务时,教师可以给出分层化的任务:(1)对比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景色,说一说有什么不同之处。(2)分析课文中感叹号与双引号的作用。(3)对整篇课文的写作手法进行总结,剖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后的小组交流时间内,小组成员可以交流阅读课文后的心得体会,共同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四)阅读与生活充分结合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小学阶段的学生相比,初中阶段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共情能力较强。然而,初中生的生活经验较少,阅历不足,对人生、世界等较为庞大的概念无法深入体会,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文学作品,也很难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此,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共情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学《骆驼祥子》这篇课文时,学生无法感受到当时社会的残酷与祥子人生的苦难,难以产生深度思考。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体验,如找一份兼职或参加志愿者工作,切身体会生活的艰辛。在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回忆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家长的不易,从而在学习课文时更好地体会课文中的亲情。
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教学的意义在于将知识再次运用到生活中去。如果脱离生活进行阅读,那阅读将毫无意义。因此,教师要将实际生活与阅读教学充分融合,使学生在阅读中了解生活,在生活中丰富阅读。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成长”作为主题,开展“分享课堂”。例如,在“分享课堂”中,学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分享一些亲身经历。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植物、动物等,写一份“分享手册”,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阅读环境与阅读资源,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充分利用身边的阅读资源,深入阅读的世界。
(五)优化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如果学习环境较差,那么他们的学习效率也会降低。因此,教师要对教学环境进行优化,为学生打造一个温馨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讲解《岳阳楼记》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授课前查找一些有关岳阳楼的资料、历史故事等,再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出岳阳楼的真实图片,以及岳阳楼附近的景象等,使学生充分体会文字的魅力,深入感受文言文中岳阳楼的壮观。此外,教师要多查找一些有关古代著名建筑的古诗,并将它们与《岳阳楼记》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古诗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体会诗词创作方面的差异,并进行文学知识的积累。这样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六)采用全面的阅读评价方式
目前,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效果考查大多以阅读理解题目的形式来进行,总结性评价普遍以测试为主。这样的评价方式,致使大多数学生运用“题海战术”来学习语文,倾向于“重考试内容,轻核心素养”。
“双减”政策的实施改变了以分数评定阅读能力的现象,鼓励教师对阅读能力考核方式进行改进。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写批注及读后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可以将阅读手册的制作作为阅读考核的一环。学生阅读的对象可以包括课内外读物,阅读手册的内容可以包含经典语句摘抄、阅读感想等。完成阅读手册的制作后,教师可以通过班内流动传阅等方式,促使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帮助学生发现更多自己感兴趣的阅读资源。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开展阅读分享会,让学生在班级内分享自己喜爱的书籍、自己阅读的心得,并且在每次阅读分享会后做一份阅读评价报告,要求学生记录与评价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的特点。
总之,“双减”政策的推进与落实,目的是提升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教学更加多样化,培养综合型人才。语文是一门可以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学科,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而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推进“双减”政策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要优化传统的教学理念,摒弃“题海战术”,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充分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彧.“双减”背景下中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优化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22):53-56.
[2]周添阳.利用图书馆资源推动校园读书活动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导学,2023,(13):36-39.
[3]李萍.立足“双减”政策提高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成效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3,(11):61-64.
[4]张惠霞.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堂问答评价活动的优化策略[J].教师,2023,(7):21-23.
[5]陈隆升.“双减”政策下作业设计的优化路径[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2,24(4):70-77.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