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红色乡土文化
作者: 杨云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价值观,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并将红色乡土文化融入课程设计,促使学生深化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红色乡土文化 策略分析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总是关注具体的知识点,对学生的人文素养重视不够,这使得学生容易忽略知识点背后的红色乡土文化。为了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色,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文化认同感,教师要致力于引入红色乡土元素,通过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使得学生逐步提升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笔者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红色乡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基于红色乡土文化,优化课程设计
(一)结合乡土文化资源,创设教学情境
从学科特点来看,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兼具人文性、理论性的学科,不仅包含大量的专业知识点,还承载着丰富的人文要素。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经验,并基于红色乡土文化资源,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生活经验均是有限的,用讲故事的方式开展教学,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教师利用丰富的历史故事,借助真实案例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以“学习伴我成长”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笔者首先了解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从实际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是个“苦差事”。此外,还有的学生对某一学科有着深深的恐惧。例如,有的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学,甚至到了害怕看见数学题的程度。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并没有直接对学生说“我们要好好学习”,而是从“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入手,给学生讲了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基于故事内容,笔者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扮演周恩来和故事中的老师。通过前期的讨论,学生逐步意识到: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取得更高的分数,而是服务于社会进步,为国家发展作贡献。
红色乡土资源包含了大量与爱国情怀相关的要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经验,提炼教材中出现的红色乡土元素,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补充,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二)结合乡土文化资源,设计校本课程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学习是与情境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结合上述观点,教师要优化课程设计,尝试拓展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旨在进行知识的拓展,注重知识点之间的有效连接。在日常的课程设计中,教师要紧扣红色乡土文化,基于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的学情,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
一般来说,红色乡土文化的传递需要依托特定的主题。因此,教师可以基于教材内容提炼红色乡土文化,也可以基于社会发展的趋势归纳、总结具体的主题。值得一提的是,校本课程的设计要符合分层化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具体学情。
以“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的教学为例。三年级的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笔者将语文学科的内容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结合起来,设计科学的校本课程。从课程的主题来看,本节课的教学要围绕家乡的名人和名胜古迹,让学生在了解家乡的同时,培育爱国情怀。考虑到课程内容的层次性,笔者按照古代、近代、现代的顺序,收集符合要求的名人,并根据教学需求,将本次主题课程划分为三个课时。其中,在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学生跟随笔者的脚步,了解家乡的名人,提炼出名人身上的人文要素。在第三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名人的故事。从后续的教学反馈来看,大部分小组可以在笔者的引导下按照适当的顺序表达出自己对“爱家乡”“爱国家”的理解。
目前,课程校本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为了发展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致力于设计丰富的校本课程。在此过程中,红色乡土文化能够作为补充教学资源,将具体的、无序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提升专业素养,优化教学理念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仅要传授大量的知识点,还要渗透丰富的人文要素。为了提升红色乡土文化的渗透效率,提高课程质量,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优化教学理念。
目前,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其一,参与线下讲座。教师可以基于学校举行的“专家请进来”等活动,积极了解红色乡土文化的渗透方式。其二,利用互联网技术,收集优秀的教学案例。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教师能够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方案。
以“网络新世界”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课程设计前,笔者仔细阅读教材内容,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量本节课的重难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杂乱无序的信息涌入人们的视野。然而,小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认知体系,因此他们经常会迷失在“信息潮”中。为了让学生从容地应对互联网中的诸多信息,笔者致力于将红色乡土文化融入课程。在教学中,笔者利用红色故事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同时利用信息技术阐述“如何应对‘信息潮’”。考虑到具体的教学需求,笔者还基于互联网资源,了解其他教师是如何在课程中渗透红色乡土文化的。
教师学习新的教学案例,是重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策略的过程。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积累知识,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合理应用红色乡土文化。
二、基于红色乡土文化,创新教学形式
(一)基于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内容
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且缺乏抽象逻辑思维。因此,他们对直观化、趣味化的知识总是比较感兴趣。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展开多模态教学。在红色乡土文化的渗透过程中,教师可以收集与之相关的视频、图片。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
以“我们当地的风俗”一课的教学为例,在预习阶段,笔者围绕“当地的风俗”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风俗收集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从线上、线下两个方向出发,收集当地的节日习俗、生活习惯。其中,在线上收集阶段,学生致力于收集颇具地方特色的图片、视频;在线下探访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了解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领会先民的智慧。考虑到后续的课堂呈现效果,笔者以微课的形式,收录学生的收集成果,并在课程讲解阶段,让学生观看微课视频,积极参与师生互动。从后续的教学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可以在前期的资源收集过程中了解生动有趣的“非遗文化”,并在后期的课程讲解中跟随教师的脚步实现知识的高效学习。
目前,信息化教学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通过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学生能够以视听资源为基础,了解红色乡土文化,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的结合中深化红色乡土文化的学习。
(二)基于实践活动,优化课程讲解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实践活动,实现“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一般来说,不同地区的红色乡土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生动、直观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红色乡土文化,教师可以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如引导学生参观当地的红色旅游景点,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红色乡土文化,等等。
以“家乡的喜与忧”一课的教学为例,在预习阶段,笔者设计了一个社会调查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从经济发展、红色乡土文化发展等方面了解家乡的变化。其中,在调查红色乡土文化时,笔者列出孝廉文化传承、农耕文明、艺术作品等多个关键词。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笔者以表格的方式明确了大致的调查步骤及调查方法。根据提示,学生逐步了解了红色乡土文化的大致情况。在最终的成果展示阶段,笔者要求各小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示:首先,各小组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初步展示自己对“红色乡土文化”的理解,阐述“红色乡土文化”的变化。各小组学生借助视频、图片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收获和体验。一般来说,每一个学生的关注点不同,因此他们能够在互评的过程中完成观点的交换,完善知识框架。
目前,以红色乡土文化为基础的实践形式比较多样。其一,教师可以设计丰富的文化宣传活动。在活动任务的推动下,学生能够调动自己的知识,并交流自己对红色乡土文化的理解。其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利用课余时间了解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红色乡土文化的内涵。
三、渗透红色乡土文化,创新课堂教学
(一)借助红色故事,深化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在红色乡土文化的渗透中,教师要想提升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可以以红色故事为载体,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并思考:老一辈革命家有哪些情怀和崇高理想?是什么支撑着这些革命家甘于奉献?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从历史故事中,他们能够获取直观的情感体验。这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重视他们的思考成果,让学生深入感知红色乡土文化。
以“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课程设计阶段,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问卷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国土意识有待加强。为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国土是神圣的”这一问题,笔者引入丰富的红色乡土资源,描述了战争年代的残酷,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意识到和平的不易,以及先辈为保家卫国作出的牺牲。随后,学生逐渐意识到,国土是神圣的,我们要保护国家权益。
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不能局限于故事讲解与资料收集,而应促使学生从故事中的红色精神出发,理解我们国家的红色基因。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乐于接受红色乡土文化。
(二)重视课堂回顾,深化文化理解
一直以来,课堂回顾都是课程讲解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深化学生对红色乡土文化的理解,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课堂回顾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其一,教师可以借助可视化工具,引导学生将丰富的红色文化故事进行分类,提炼其中隐含的人文要素。其二,教师可以借助学习项目,优化教学评价,从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创新、优化。
以“我们爱和平”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理解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明白和平的重要性,了解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作出的贡献。其中,在阐述“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时,笔者以真实的图片为基础展开讲解,战争的场景带给学生深深的震撼。在课程讲解的最后,笔者设计了一个回顾任务:“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基于任务要求,学生以思维导图的方式阐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应渗透红色乡土文化,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故事中感受先辈的革命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红色乡土文化,深化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詹琴琴.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入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探析[J].试题与研究,2023(22):48-50.
[2]刘金龙,刘玉.红色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路径探寻[J].基础教育论坛,2023(7):98-99.
[3]张继艳.地方红色资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教师,2023(1):76-77.
[4]杨晓华,曹晶.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革命文化: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革命文化的渗透[J].山东教育,2021(Z5):105-106.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宾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