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学生视角出发,让阅读教学自然发生
作者: 周晓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阅读课堂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阅读教学不再是知识点的集合,而是一种以文本为载体,以阅读为基本方式,能够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渠道。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教师应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让阅读教学自然发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学生视角 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
从定义来看,“让阅读教学自然发生”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基于日常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让学生在多元的教学情境中理解具体知识,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连接”。阅读教学不仅包含大量的专业知识点,还承载着丰富的人文要素,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创新阅读教学模式,从而取得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一、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学习氛围
(一)遵循身心发展规律,丰富教学资源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中,受年龄、认知水平、学习与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缺乏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无法从文本中获取关键信息,在理解文字化、抽象化的文本材料时存在障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特点,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的辅助,对阅读文本展开多模态讲解,促使学生快速进入阅读状态,形成有效认知。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为例。从教材内容来看,文中包含大量极具抽象性的词汇,如果教师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输出其含义,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疑惑。对此,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资源,将文字化、抽象化的解释转化为动态化、图片化的表达,让学生通过对坪坝、堤坝、水坝等图片的对比,初步理解坪坝的大致含义,明晰其出现的场景。此外,因为知识点的掌握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所以当学生掌握词语的具体含义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造句的任务,让学生将坪坝、堤坝、水坝三个词语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点的应用与迁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的扩充。一方面,针对教材中的资源,教师可以采用动态化的表现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针对教材中没有的资源,教师可以以背景资料的方式予以补充。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能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解书中抽象的表达,从而提升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
(二)紧扣自然兴趣点,促进学生自主阅读
无论是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还是自主阅读能力的形成,都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在日常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自然兴趣点设计教学目标与内容。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自然兴趣点均存在差异。比如,中低年级的小学生更喜欢图片多、文字少,极具画面感的读物;高年级的小学生则更喜欢图片少、文字多,极具故事性、叙述性的童话故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学生的自然兴趣点,拟定丰富的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三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生动、有趣且颇具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能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首先,在课程讲解阶段,笔者紧扣童话人物、故事情节、寓意,让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进行文本赏析,掌握具体的阅读方法与策略。其次,当学生掌握了相应的阅读策略之后,笔者围绕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拟定课外阅读书单。在课外阅读中,学生既要分析故事内容,厘清故事情节,又要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手法、写作背景,并以合理的方式阐述其中的人生哲理,输出自己的感受。最后,基于学生形形色色的分享,笔者听取学生的反馈,适时对学生予以引导,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将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相结合,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二、引入多元策略,使阅读教学自然发生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自主理解文章内容
陶行知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曾提出“生活教育”理念。生活与教育息息相关,作为一门极具生活化、情境化特点的课程,语文学习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在日常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生活案例等,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理解文章内容,获得认知的发展。在阅读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学生既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又能在生活化的案例中理解、应用具体知识点,逐步感受语文阅读的魅力。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元日》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笔者并不急于让学生分享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是让他们借助教材中的注释,理解古诗的内容,还原古诗中出现的场景,体验春节的节日氛围。在教学中,首先,笔者提出问题:“诗中描述的是什么节日?人们在节日那天会做哪些事情?”围绕上述问题,学生需要快速阅读古诗内容,并调动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还原诗中场景。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元日》描述了春节当天的事情,在春节当天,人们放爆竹,贴春联。通过诗中场景,学生逐步将生活场景与抽象的文字表达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笔者还利用动态化的教学资源进行引导,让学生将文字与生活情境、视听资源相结合,逐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既能让学生实现知识点的输入,又能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创设问题情境,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思考,成为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促进学生自主阅读,深化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厘清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这样,学生既能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又能形成科学的、合理的阅读习惯。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我不能失信》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笔者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宋庆龄身上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这些品质又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快速阅读文章内容,并在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比如,有学生指出,从“‘不行!不行!我走了,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啊!’庆龄边说边把手抽回来”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宋庆龄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虽然上述回答贴合文章的主题情境,但是学生并没有抓住句子的重点,因此,笔者进行追问:“除了语言描写,句子中还出现了哪种描写方式?”通过及时的追问,引导学生深度挖掘文本的内涵。这句话还包含“抽”这一动词,引导学生围绕动词,将宋庆龄的语言和动作结合起来。“抽”表达了急切之意,同时也彰显了宋庆龄的决心,配合着语言描写,我们并不难发现,宋庆龄非常坚定地认为“做人要诚实”。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针对性,一方面,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以方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的进步之处,教师要予以鼓励和肯定,通过差异性的评语和过程式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强化师生互动。
三、加强专业引导,延伸阅读教学
(一)读写结合,提升阅读活动质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读写结合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策略被广泛地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延伸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要重视多元形式的读写结合活动,让学生从语言输入转为输出,顺利内化知识点,提升阅读活动的质量。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阅读活动,学生既能摆脱传统的阅读方式,从整体的角度理解文本内容,又能从个人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个性化的角度理解文本内容,从而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小学生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如果教师不加以干预,他们很容易产生倦怠感。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合作阅读活动,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提升阅读活动的质量。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猫》为例。在课程讲解的最后,笔者展示了多篇文章,并提出问题:“这些文章描述了哪一种动物?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采用了哪些技法?他们对于该动物的感情是怎样的?”基于一系列与猫有关的文章,学生纷纷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由于本次阅读活动需要在课余时间进行,因此,笔者指导学生借助社交软件完成文章的阅读、讨论、分析、复盘。此外,为了让学生深入认识文章中蕴含的情感以及作者的写作技巧,延伸阅读活动,笔者还设计了一个写作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微写作。区别于以往的写作任务,学生只需要基于猫的习性确定文章内容,展开生动描述。考虑到小组合作的质量,笔者在前期的小组划分中根据“是否养过猫”划分小组,让各小组均能自主发掘猫的可爱之处,输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二)营造良好氛围,优化师生互动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容易将自己视为课堂上的教学主体。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在阅读教学中秉承“自然发生”的原则设计阅读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方面,教师应营造民主且和谐的沟通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关爱的、被尊敬的,从而积极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另一方面,教师应预留出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自主阅读文章内容,与教师进行互动。凭借高效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学生能从多角度认识文本内容,深化自身对文本的理解,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为例。在课程讲解的最后,笔者给学生提出问题:“小英雄雨来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在他的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优良品质?”“如果你是小英雄雨来,你会如何介绍自己?”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整节课的内容,因此,他们能很快地予以反馈。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小英雄雨来是一个英勇无畏、机智勇敢的人。”基于这一回答,笔者展开追问:“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雨来是一个英勇无畏、机智勇敢的人?”让学生从“讲故事”的角度进行分享。比如,有的学生列举“小雨来智斗军官”的案例;有的学生列举“小雨来机智脱险”的案例。通过高效的师生互动,大部分学生都能从“讲故事”的角度复盘小英雄雨来的英雄事迹以及故事发展的完整过程。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将自己带入雨来的视角,分享雨来的事迹。这样的阅读过程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输出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创新、优化、改革阅读教学模式,围绕学生的自然兴趣点、认知水平与身心发展规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通过高效的阅读教学,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兴梅.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路径研究[J].考试周刊,2024,(23):33-37.
[2]任娟娟.用思维导图构建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支架[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4,(6):49-51.
[3]李静.“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策略[J].语文世界,2024,(16):70-71.
[4]吴小倩.课外拓展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与策略[J].读写算,2024,(16):35-37.
[5]张玲汉.教育发展背景下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究[J].学周刊,2024,(17):119-121.
[6]刘玲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初探[J].读写算,2024,(15):50-52.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崇宁路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