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作者: 王成娟摘 要: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时,教师应从传统课堂的主导者转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与推进者,让学生站在课堂“最中央”。本文提出,在“翻转”中奠定学生的学习基础;在“翻转”中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在“翻转”中丰富学生的阅读方式;在“翻转”中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关键词:凸显主体 翻转课堂 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学理念,旨在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进一步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新课程标准的“浸润”和“呵护”下,翻转课堂得以全面实施,彰显了其独特的教学价值。
一、在“翻转”中奠定学生的学习基础
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情,紧扣学生的基础点、兴趣点和认知点,将更广阔的空间、更自由的权利交给学生,为充分达成课堂教学的整体目标奠定基础。如果教师只顾着从自己教学的角度出发,确定目标、规划板块、设计流程,学生就容易成为被忽略的对象。因此,教师要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分析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通过制作微课短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消除文本阅读带来的障碍。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那个星期天》为例,这个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该文是一篇典型的叙事性文章,抒发情感的方式与这个单元上一篇课文《匆匆》有着本质的区别,是将真挚而强烈的情感融合在具体的细节、事例及环境之中。对小学六年级学生而言,要想理解这样的抒情方式,无疑有一定难度。对此,在教学中,笔者根据具体情况,制作微课视频,引导学生完成以下四个任务:(1)结合课文特点,带领学生朗读、快读和默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文本丰富的情感基调。(2)根据课文中人物对话不加引号的创作方法,组织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梳理文本信息。(3)在默读板块,要求学生圈画出富有情感的语句,帮助学生蓄积基础的感性经验。(4)针对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引导学生借助表示时间的词语,整体把握课文的外在结构和内在逻辑。通过这样的微课视频,学生不仅消除了对文本阅读的障碍,还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在“翻转”中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
翻转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唤醒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散学生的思维,在学生的认知无法朝着文本深处继续迈进时,通过短视频将关键信息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认知思维形成冲击,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祖父的园子》为例,该文节选自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著名作家茅盾对这部小说曾做出过这样的评价:“《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笔者通过对内容的梳理、事例的感知以及语言的品析,让学生感受到了萧红童年时代在祖父园子里的快乐与自由。既然如此自由自在,为什么茅盾先生会将其定位于“凄婉的歌谣”呢?这与该文所传递出的情感基调完全相悖啊!面对学生的困惑,笔者没有直接告知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微课视频的方式为学生补充相关的资料:萧红从小就失去了母亲,父亲和祖母因为重男轻女,对待萧红一直都不好,只有祖父疼爱着萧红,她的童年时代,只有在祖父的园子中才能感到快乐与自由。其次,让学生带着这样的认知,重新回归课文,品读文中描写萧红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动作,感受原本自由快乐的情感背后所散发出来的淡淡忧伤。
在这个教例中,当学生的阅读思维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时,针对学生课堂中生成的资源,笔者通过视频及时增补资料,给予学生巨大的思想冲击,激活了学生深度阅读的意识。
三、在“翻转”中丰富学生的阅读方式
在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时,教师应发挥学生内在的主动意识,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支持,通过“翻转”的形式,将课堂教学向更深层推进。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景阳冈》为例,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水浒传》讲述了梁山108位英雄好汉的故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笔者从话题“英雄”谈起,逐步明确本课的核心问题:武松是不是一个英雄?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很多学生一开始都被武松打虎所吸引,从具体的细节中,感受到了武松的力大无穷以及英勇无畏的气概,纷纷将其认定为英雄。其次,引导学生关注文中“酒店吃酒”这一板块,要求学生聚焦描写武松言行的语言文字,进行思考: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完全不同的武松呢?很多学生认识到了武松的固执己见、不听人劝、一意孤行,对武松原本的英雄形象产生了质疑,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武松“算不上一个英雄”。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我们心目中,英雄是否就毫无缺点?或者因为一个人有某种缺点,就不再认定这个人是英雄?这一驱动性问题,将学生的阅读思维从原本利用文本信息体会人物形象的角度,转化为学会以思辨的方式评价人物。
翻转课堂的价值,就在于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对前面学习成果进行质疑与否定,重新开启一段思维的认知之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我们对世界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一种对“那里 ”的秩序和结构的反映或反射,而是包括能够在事前编造成一种可以预言世界将是怎样的,或者可能是怎样的构成物或模式。布鲁纳称这种模式为“世界模式”。这种模式能使人预言、内推和外推更多的知识。对于布鲁纳来说,内推就是通过新知识的应用而改变某种见解;外推就是超过他所获得的知识。
四、在“翻转”中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翻转课堂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因此,教师要通过“翻转”课堂,将学生的阅读视野延伸到课外。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古典名著专题单元,编者以节选的方式编排课文,其用意非常鲜明,即利用教材中节选的内容为“点”,把学生引向对整本书的阅读。比如,在教学本单元的《草船借箭》时,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诸葛亮是蜀国人,为什么会和吴国的周瑜一起攻打曹操呢?为什么会和同属于吴国的鲁肃关系这么好呢?笔者组织学生进行猜测,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之后的命运将会如何?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了节选之后,能够通过“瞻前”又“顾后”的方式,在两次翻转之中,有目的地走进对整本书的阅读,在自主阅读中与教材节选的内容进行有机的联系。
总之,翻转课堂注重师生角色的转换,凸显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从根本上扭转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于亮.翻转课堂对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科学中国人,2017,(23):475.
[2]李雁凌.融合微课打造小学语文趣味课堂的实践探索[J].安徽教育科研,2023,(2):85-87.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建宁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