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获得美妙享受

作者: 曹会玉

摘   要:音乐欣赏是一个多感官共同参与的过程,多感官参与能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获得通感。通感是一种联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通感”的发展,将学生的“听”与“看”“想”“动”等融合。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从多维度感知与欣赏音乐,获得美妙享受,还能让学生深度思考与分析音乐作品的深层内涵,培育学生的音乐聆听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 通感 音乐欣赏

通感是一种联觉,是一种感觉的相互挪移。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时,教师要重视通感的价值,让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获得美妙的享受;要将学生的音乐聆听与凝视、想象、动作等结合起来,让聆听成为一种普适性的音乐欣赏方式,渗透、融入学生音乐欣赏的全过程;要创新教学方式,培育学生的通感,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一、重视表象认知,将“听”与“看”融合

音乐是一门聆听的艺术,学生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就是聆听,但音乐欣赏绝不只是聆听,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听”与“看”结合起来,从而丰富、升华学生的聆听。将学生的“听”与“看”结合起来,就是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进行“视听融合”,让学生的音乐欣赏形成一种通感现象。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视听结合起来,能帮助学生在音乐的音符与视觉表象之间建立关联,让学生在聆听音乐乐曲时,能积极主动地想象,在脑海中浮现相关的视觉影像。

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打字机之歌》时,首先,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聆听,体会《打字机之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段细听,让学生在聆听中把握乐曲的节奏。其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对音符的表象认知,引导学生绘制音乐图谱,让学生借助音乐图谱内化音乐作品的旋律。比如,在引导学生聆听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每一个乐句的末尾都出现了打字机的铃声与回车声,笔者就将其作为学生音乐聆听的一个记忆节点。有的学生绘制了一个个的小正方形作为乐句的长度、基本节拍,并用铃铛的图形和回车标志作为图谱的收尾。在聆听中引导学生绘制音乐图谱,学生能将视听融合,对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感悟。最后,在引导学生聆听作品的第二乐段时,笔者发现第二乐段的旋律上下行起伏比较明显、强弱的对比比较规整。因此,笔者引导学生用不同大小、颜色的圆点来绘制图谱,从而表现音乐的力度。在音乐教学中绘制音乐图谱,不仅能将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等要素展示出来,还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化的音乐表象认知,从而让学生高效掌握音符的高低、强弱等概念。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音乐作品中音的高低与图谱的方向、音的强弱与图谱的幅度、音乐作品的节奏与图谱中符号出现的频率等建立关联。通过这样一种约定俗成的“匹配”,让作为时间性、流动性的音乐艺术空间化、表象化,将学生的视听“打通”,让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真正形成通感。

二、重视联想与想象,将“听”与“想”融合

音乐课程不仅是一门聆听的艺术,还是一门想象的艺术。学生的音乐想象不是凭空想象,胡思乱想,而是依循相关的音乐作品进行的联想、想象。在音乐教学中,聆听与想象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两种方式,教师要打通这两种学习方式之间的壁垒,将“听”与“想”融合,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产生通感,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力。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学生不是简单、机械地聆听,教师要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进行联想、想象。将音乐聆听与想象结合起来,能优化学生的音乐学习,让学生的音乐欣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触及音乐作品的深层内涵与情感。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小狗圆舞曲》时,首先,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聆听,让学生建立对音乐作品的整体性感受,认识到《小狗圆舞曲》是一首欢快、活泼的乐曲。其次,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分段细听,并催生学生的音乐想象:“这一段音乐旋律表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围绕音乐作品表达的主题,依托音乐作品的旋律,展开科学、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比如,有的学生认为,第一段欢快的旋律可能是表示小狗在快乐地玩耍;第二段安静、优美的旋律可能是表达了小狗累了,趴在那里做了一个美梦;第三段热烈、欢快的旋律可能表达了小狗梦醒了,又投入美好的游戏之中,等等。这样一种想象,是学生基于音乐作品主题和旋律而展开的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合情性的想象。这种想象不仅能丰富学生的音乐聆听,让学生的音乐聆听走向深度、走向深刻,还能让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与本质,对音乐作品进行“补白”,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赋予学生想象的时空、想象的权利,让学生在“听”与“想”的融合过程中产生通感。在聆听的过程中,学生的头脑中会浮现出相关的影像、表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一种基于个体差异的想象。

三、重视肢体动作,将“听”与“动”融合

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可能是清晰的,也可能是模糊的。清晰的音乐欣赏是一种理性化的音乐欣赏,而模糊的音乐欣赏往往是一种感性化的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拓展、延伸学生的音乐欣赏空间,让无形的音乐以有形的方式表达、表现出来。将抽象的音乐欣赏感受用直观、具体的动作表达出来,本身就是学生形成音乐通感的表现。在音乐欣赏中,学生会进入到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在学生的音乐欣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音乐的“听”与肢体的“动”相结合,让学生更深入、更真切地感悟与理解音乐作品的深层内涵。

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时,首先,为了深化学生的音乐欣赏,笔者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根据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等相关要素,自主选择相关的打击乐器进行演奏。在多重聆听、探索、演奏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深入认识各种音乐元素,有效发展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还能了解各种乐器的音色,提高演奏能力。其次,在第二乐段的欣赏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肢体律动,让学生根据音乐作品的旋律,将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等,通过肢体律动表现出来。比如,在重音的地方跺脚;在节奏密集的地方转圈;在慢速的地方摇晃身体,等等。多样化的身体律动不仅是学生音乐欣赏的一种表达,还是学生音乐欣赏过程中身心愉悦的一种表达,是学生音乐欣赏通感的一种自然流露。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要“打开”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音乐欣赏,让学生的音乐欣赏走向丰富、走向灵动、走向智慧。

总之,通感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美好、美妙的音乐欣赏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培育学生的通感,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力,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让学生的音乐欣赏与感知上升到文化与精神的享受,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殷明明.融合通感体验创设音乐情境[J].山西教育(教学),2024,(4):51-52.

[2]孙佳怡.音乐教学中学生的通感体验建构[J].琴童,2023,(1):99-101.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新教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