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传统文化,让小学美术课堂“熠熠生辉”

作者: 蒋玉洁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美术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美术技巧相结合,将传统文化与小学美术课堂相结合,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及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美术 课堂教学 渗透方法

传统文化不仅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记录,还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针对小学美术教材内容,教师应结合传统文化,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针对学生的实践成果,应予以个性化、差异化的引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形成理性的思考,在理性思考的同时实现内容的输出,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受到学习美术的快乐。

一、丰富教学资源,展现传统文化

(一)通过鉴赏美术作品,感受传统文化

相比知识点的输出,传统文化的渗透讲究潜移默化。因此,在前期的备课中,教师应基于教材内容、课程标准,收集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资源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经典作品。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审美体系。在此过程中,经典艺术作品不仅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二是动态化、直观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态化的作品展示形式为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了新的可能。在进行资料的收集与创作中,教师要整合大量的、动态化的教学资源,借助生动、有趣兼具教育意义的艺术作品,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形成理性思考。

以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水墨情趣”为例,该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水墨画的绘画技巧,了解水墨画的选材与构图,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在教学中,首先,笔者提前收集著名的水墨画,如唐寅的《落霞孤鹜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等。其次,在课程讲解阶段,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看到上述画作时的直观感受。虽然小学生缺乏专业知识,但是可以依靠直观感受分享自己的所观所感。最后,围绕画作的内容、背景、画家的基本介绍,输出具体的知识点。比如,在阐述《千里江山图》时,笔者从创作背景出发输出该画作隐含的人文要素,借助适当的配乐,让学生形成理性思考,提炼绘画的技巧。

(二)展示传统工艺,感受传统文化

如果说传统美术作品集合了古代各时期人们的审美,那么传统工艺就承载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在传统工艺的展示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知不同年代人们的生活状态,还能感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从审美的角度点评传统工艺,又要从其他学科的角度还原工艺的流程与发展。高效的师生互动,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传承、发展、创新传统文化的意识。

以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皮影戏”为例,该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从鉴赏与实践两个方面感受皮影戏的魅力,了解皮影戏的制作流程,懂得欣赏传统文化之美。在教学中,首先,笔者并没有直接展示皮影戏的成品,而是借助背景介绍皮影戏的起源、发展状况。其次,当学生初步了解了皮影戏是什么、皮影戏有哪些特点之后,再展示大量的皮影戏人物形象,并提出问题:“皮影戏里的人物形象和现在的动漫形象有哪些不同?”在形成对照之后,学生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分享相应的观点。比如,有的学生认为,皮影戏中的人物跟现在的动漫形象相比,有着明显的迟钝感。有的学生认为,皮影戏中的人物活灵活现,衣着光鲜亮丽,非常好看。最后,针对学生各种各样的观点,笔者阐述了皮影人物的特点以及具体的创作流程。

(三)展现传统技艺,渗透传统文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构教学理念,并设计大量的体验任务。一方面,传统技艺是一个复杂且抽象的概念,教师需要以直观、生动的教学资源,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针对各种艺术形态,教师需要借助多模态进行表达,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以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青铜艺术”为例,青铜艺术比较神秘,经常出现在影视剧作品中。在教学中,笔者以电视剧《封神榜》中出现的青铜器为例,向学生展示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和铭文。“青铜器起源于哪个朝代?青铜器的制作流程是怎样的?青铜器蕴藏着哪些文化内涵?”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播放了与青铜器相关的纪录片。在纪录片中,学生不仅能直观地看到青铜器的特征,了解青铜器的种类,还能在介绍中了解青铜器中蕴含的寓意。比如,鼎是我国权力的象征。针对这一观点,笔者展示后母戊鼎的图片。“为什么图片中的鼎是后母戊鼎而不是司母戊鼎?”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将历史与美术结合起来,阐述了其中的渊源。一系列的师生互动,能让学生在积累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借助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点的输入,二是知识点的输出。其中,在进行知识点的输出时,教师应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输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以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六年级“玩偶”为例,由于玩偶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于是笔者布置了一个预习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要收集生活中的玩偶,并利用照片进行分享。在教学中,笔者以学生的分享为基础,渗透皮影、木偶、泥人的制作方法。比如,泥人张是北方地区经典的民间彩塑形式。基于该传统艺术,笔者输出制作方法,讲授其中蕴含的历史故事。经过一系列的知识输出,学生逐步产生了“我也来试一试”的想法。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布置了一个制作玩偶的任务,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同时开展创作。一是同小组的成员要围绕某一具体的主题,设计现代和传统两种玩偶;二是同小组的成员要为玩偶赋予一定的故事。

(二)借助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美术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基于教材内容、课程标准,设计丰富的实践任务。区别于以往的美术实践,教师既可以将实际生活与美术创作相结合,又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美术作品。传统文化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因此,教师在设计实践任务时,既要考虑对知识点的迁移,又要从多角度出发设计实践任务,提升任务的可操作性。

以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我设计的图书封面”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开展了一个实践活动,根据活动要求,学生在阅读了《愚公移山》《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故事之后,需要设计绘本封面。由于笔者选择的故事皆为传统的民间故事,因而学生设计的绘本封面都与传统文化相关。考虑到后续的评价效果,笔者没有输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倾听学生创作的心路历程。比如,有一名学生在设计《愚公移山》的封面时,考虑到愚公的年龄较大,模仿了皮影戏中有关老人的设计,同时还模仿了动画片《葫芦娃》中爷爷的形象。通过分享,笔者积极记录该生的所思所想,并从设计理念、设计形象等方面进行引导。借助高效的师生互动,学生不仅知道了绘本封面的制作、绘画的方法,还能从美术的角度、传统文化的角度优化封面内容。

三、重构评价体系,优化评价方式

(一)优化作品展示,强调师生互动

随着“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贯彻、落实,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评价,重视活动的复盘和总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成果展示作为评价的重要一环,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教师开展差异化的教学。

以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广告和招贴画”为例,在教学中,首先,笔者围绕京剧、剪纸等传统文化,策划海报设计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要利用电脑设计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海报。其次,区别于以往的作业点评,笔者没有直接输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所有作品,设计投票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基于自己的审美为三幅作品投票。“你选择了哪三幅作品?这些作品中包含哪些传统要素?”最后,结合多轮“生生”互动,笔者公布最终的得票数,并让获得前三名的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比如,有的学生将海报的背景转化为一个巨大的京剧脸谱。针对这一设计,笔者让海报的设计者分享该京剧脸谱的内涵。

针对作品的展示,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将传统文化融入评价标准,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重构评价方法,优化评价内容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将自己视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并输出结果性、等级性的评价内容。然而,传统文化的作品创作不仅包含大量的专业知识点,还承载着丰富的人文要素。为了增强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教师要重构评价方法,优化评价内容;要不拘泥于学生的探索成果,从全面的角度、个性化的角度展开评价;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评价目标,并将该目标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

以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寓言和神话”为例,在教学中,笔者布置了一个绘画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需要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示寓言故事或神话故事。考虑到后续的呈现效果,笔者提前展示评价标准:一是要确保连环画内容的连贯性,二是要在连环画中应用传统文化要素。比如,一个小组描绘的是《金斧头、银斧头和铁斧头》,从连环画中,我们可以看出,樵夫并没有受到诱惑而是选择了自己的铁斧头。结合该小组的分享,其他小组学生结合任务展开互评。如有的学生认为,这个连环画虽然完整地展示了故事情节,但是涉及的传统文化要素并不多。凭借“生生”互动,笔者记录学生的观点,在后续的总结中进行引导和点评。

针对传统文化作品的设计,要体现出创新性与个性。因此,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时,既要优化评价方法、评价内容,又要扩充评价主体。

总之,从教材内容来看,小学美术课本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扣传统文化的内涵,设计丰富的鉴赏、实践、创新任务;要引入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生动、有趣的视听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秉承循序渐进的理念,鼓励学生理解传统文化要素,创新对传统文化要素的应用方式。

参考文献:

[1]程仓花.习美术之法,承文化之脉: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新校园,2022,(11):65-67,77.

[2]蔡雪筠.弘扬传统文化,丰盈美术课堂: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思考[J].亚太教育,2023,(1):71-73.

[3]周雅婷.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1):142-144.

[4]魏岩.“互联网+”中小学美术课堂弘扬传统文化浅谈[J].中国新通信,2023,25(6):230-232.

[5]田格.例谈中国传统艺术与小学美术课堂的融合与应用[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3,(1):49-50.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金陵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