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术环境下“家园共育”模式的创新
作者: 王林 杨琴摘 要: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被逐步应用于学前教育领域。在幼儿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冲击,教师被要求在“家园共育”模式中不断进行创新。在本文中,笔者对“家园共育”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家园共育”对幼儿、家长、社会的意义,并基于“家园共育”的现状,探究了“家园共育”模式的创新策略与路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 “家园共育”模式 幼儿园 创新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掀起一股“互联网+”的热潮。作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有着崇高的使命,在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浪潮中,“互联网+教育”的模式逐渐被应用于学前教育领域。幼儿群体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幼儿园提供的学前教育,还需要父母和教师的关心、爱护。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家园共育”,是新时代幼儿教育的趋势。
一、“家园共育”及其重要性
“家园共育”强调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密切合作和互动,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近几年,国家非常重视“家园共育”的合作效力,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和《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从法律层面和教育层面指出了幼儿园应该加强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与家长积极合作,营造协同育人机制。
二、“家园共育”的实践意义分析
(一)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
学前阶段是幼儿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也是幼儿人格发展最基础的阶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健康”不只是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和社交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因此,要想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教师就不可忽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一阶段,幼儿接触最多的教育来自家庭和幼儿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将行为规范、生活技能和价值观念传递给幼儿。同时,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幼儿能够不断学习,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只有幼儿园和家庭在教育方面相互协调,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合力,助力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有利于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
幼儿园是专门的教育场所,其教育目标主要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能力培养,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让幼儿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四十一条指出,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根据家长的需求,邀请有关人员传授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促进家庭与学校共同教育。这也说明了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好的家庭教育,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三)促使教育观念转变和更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前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改革。“家园共育”发展模式的提出,使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对学前教育的整体性产生了更正确和深入的认识,进而了解了“分割式”教育方式的弊端。基于此,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应顺应时代的需求,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增强对教育整体性的认识,进一步开展沟通合作,打破原有的沟通模式,借助信息技术创新“家园共育”模式,实现学前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家园共育”的现状——以吉安市青原区幼儿园为例
(一)调研方案的实施
在选取和确定调研对象时,笔者选取了吉安市青原区幼儿园的全体教师和家长作为调研对象,制定并发放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家园共育活动的调查研究(家长卷)》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家园共育活动的调查研究(教师卷)》,并以“问卷星”的形式对“家园共育”活动中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本次问卷分为“教师卷”和“家长卷”两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对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家园共育”的了解程度和态度。(2)“家园共育”的主要形式、内容和效果,以及教师与家长在“家园共育”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本次一共收到有效问卷数为家长卷874份,教师卷115份。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
幼儿教育不单是教师方面的“单向输出”,只有家长和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协作,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教育合力,促使幼儿往好的方向发展。如今,教育信息化快速推进,信息技术成为“家园共育”的重要工具,为家庭与幼儿园教师的协同合作搭建了新桥梁。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吉安市青原区幼儿园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家园共育”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家长的认可度与参与度参差不齐。“家园共育”强调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共同参与幼儿教育,两者共同承担重要的责任。在调查结果中,有94.97%的家长认为,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家园共育”活动是很有必要的,这说明家长对信息化教学的认可度极高。仅有17.85%的家长会经常找教师了解幼儿的学习生活状况,绝大多数家长(占比41.53%)偶尔会参与“家园共育”活动,这说明家长的教育观念未及时转变,对“家园共育”的理解较浅,仍认为教育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对“家园共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较低。
第二,“家园共育”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在调查结果中,82.72%的家长选择使用微信了解幼儿在园的生活情况,65.22%的家长会选择与幼儿交谈的方式。除此之外,电话、家长会、面谈等方式也是“家园共育”的途径,这些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吸引力。对于线上家访、线上专题讲座、线上家长沙龙、家庭微课等新型“家园共育”方式,绝大部分家长都持赞同态度,这也说明他们有意愿改变现有模式。
第三,“家园共育”的内容缺乏丰富性。幼儿是“家园共育”活动的中心,信息技术手段是教育的媒介和辅助手段。目前,线上“家园共育”工作存在内容不够丰富的问题。根据调查,96.52%的家长会与教师沟通幼儿的在园情况,89.57%的家长会与教师沟通幼儿园活动,有意识沟通育儿知识的家长仅占比64.35%。教师与家长最常见的信息化交流手段是微信,教师会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幼儿在园的生活、幼儿园特色活动等内容。然而,针对家长的教育指导工作还比较欠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不多,无法获得双向收获。
四、基于信息技术促进“家园共育”的实践研究
在传统的“家园共育”实践过程中,家长与幼儿园教师的互动不足,育儿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导致家庭的教育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信息技术的快捷性,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家长与教师互动不足的问题。基于此,吉安市青原区幼儿园积极对“家园共育”模式进行实践、探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巧用微信
教师可以巧用微信进行家校沟通。微信在“家园共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吉安市青原区幼儿园充分利用微信“三巧”策略,开展线上“家园共育”工作。
首先,巧用微信进行一对一线上家访。传统的线下家访工作受时间、人数限制,通常情况下,它主要用于教师针对特定问题,与家长进行专门交流。而线上家访十分方便、快捷,教师可以运用语音、视频通话、图片等形式,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在内容上,线上家访工作可以聚焦“一问一答两指导”:“一问”指的是教师询问家长幼儿在家的学习及生活情况;“一答”指的是教师回答家长关于幼儿在园的生活、学习情况;“两指导”指的是在“家园共育”过程中,教师结合幼儿的在园表现,以及幼儿的个体发展情况,指导家长配合教师进行家庭教育。
其次,巧用微信小程序。“家园联系栏”小程序是一种新型的家园共育途径,相比微信群聊来说,它具有好管理、效率高的特点。“家园联系栏”小程序的主要优点有以下几个:第一,各种模板能“一键复制”,为教师减负。“家园联系栏”小程序自带各种通知模板、学习素材,包括学习启蒙、运动健康、生活习惯等。教师在使用的时候,能够自主选择想要的素材,并“一键转发”,十分便捷。该小程序还能一键生成海报、大规模生成奖状,为教师的工作减负。第二,班级通知可高效传达,不漏一人。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经常会转发各种通知,如果在班级微信群中转发,会产生漏看消息的问题,而使用“家园联系栏”小程序就可以在后台查看家长是否“已读”,家校联系的效率大幅提高,便于家园工作的开展。第三,幼儿照片能“一键上传”,分类管理更便捷。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家园联系栏”小程序能方便教师“一键上传”幼儿照片,以及进行照片的分类管理。家长除了可以查看幼儿在园的生活照片,还能评论、点赞。
最后,巧用微信公众号。吉安市青原区幼儿园微信公众号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大板块:“新生必看”“往期精彩”“最新活动”。微信公众号可以以图文、视频的方式,给家长直观地呈现幼儿在园的精彩活动,还可以发布育儿相关文章及视频。例如,在暑期防溺水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防溺水线上安全教育视频,并转发到各班级群,完成幼儿安全教育。除此之外,微信公众号还有投票功能。例如,在“好家风,好家训”的投票活动中,家长可以通过观看家庭故事进行投票,增强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意愿。
(二)巧用“钉钉课堂”
教师可以巧用“钉钉课堂”进行“家园共育”。“家长进课堂”活动,是幼儿园常见的“家园共育”形式之一。幼儿园积极挖掘家长资源,让家长投入幼儿园活动中,不仅能够拉近幼儿与家长的距离,还能拉近幼儿园和家长的距离。为了扩大活动的覆盖面,让每个幼儿的家长发挥自身的优势,给幼儿带来生动有趣的活动,吉安市青原区幼儿园利用钉钉软件,开展“家长进课堂”线上活动,使得家长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活动。
例如,在线上育儿专题讲座中,教师可以围绕“做合格家长,育健康幼儿”“幼小衔接”这两个主题开展线上活动。会后,各班家长积极交流、分享,提出了一些平时育儿遇到的问题,教师则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很好地促进了家园之间的双向沟通。随着家庭教育观念的改善,“幼小衔接”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教师只有与家长谈心,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才能得到家长的认可,增进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幼儿教育更上一个台阶。
信息技术手段是“家园共育”的重要形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家园共育”,能够帮助家长随时随地学习育儿知识,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师生交流。如此一来,家长工作的效率能够得到提高,“家园共育”也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带来了先进的沟通平台和多途径的信息分享渠道,让幼儿园与家庭更好地联动。教师应当认识到学前教育的整体性,重视家庭、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理解“家园共育”的意义,抓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契机,不断探索新时代的“家园共育”模式,从而推动幼儿园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媛媛,蒋建敏.幼小衔接中家园共育开展策略[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6):78-79.
[2]朱丽娜.浅析家园共育模式下培养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策略[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6):69-70.
[3]毛妍.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路径探究[J].考试周刊,2024,(22):159-162.
[4]任迎新.“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J].教育艺术,2024,(6):20,22.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