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戏化”教学:让幼儿区域活动更美好
作者: 杨超摘 要:“游戏化”教学是指将“游戏精神”“游戏文化”融入、渗透到幼儿日常区域活动之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建构游戏化的区域活动课程,丰富游戏化的区域活动内容,优化游戏化的区域游戏活动形式,充分发挥幼儿游戏化的区域活动育人功能,进而彰显幼儿的“自由精神”,让幼儿的本质力量得到“解放”,让幼儿的生命精神得到“舒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 “游戏化”教学 区域活动
幼儿的区域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区域活动,有着属于幼儿的特质。教师在引导幼儿开展区域活动时,要融入“游戏因子”“游戏文化”,让幼儿的区域活动具有“游戏精神”。幼儿是一个游戏者,幼儿在哪里,游戏就在哪里。幼儿的游戏是一种超功利的活动状态,这种状态彰显了幼儿的“自由精神”,是幼儿精神的“解放”、生命的“舒展”。因此,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进行“游戏化”教学,合理建构游戏化的区域活动课程。
一、建构游戏化区域活动课程
建构游戏化区域活动课程,是“游戏化”教学的首要环节。针对幼儿游戏化课程的建构,教师既可以从幼儿的法定课程中进行发掘,也可以从幼儿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进行发掘。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课程的建构、创造作用,自主开发幼儿游戏化区域活动课程。
(一)法定课程
法定课程是指幼儿课程表中的课程。教师在建构幼儿游戏化区域活动课程时,可以以教材为媒介与载体,将游戏元素融入、渗透其中,让法定课程游戏化。以教学大班幼儿的法定课程“认识几何形体”为例,为了让幼儿认识常见的几何形体,笔者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建构了“石头(小方块)铺小路”的数学游戏课程。首先,给幼儿活动区域投放结构性材料,以“幼儿数学空间认知理论”为指引,投放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正方体方块、长方体方块、操作底板、支架等。这些材料的投放,能让幼儿在感知过程中舍弃正方体方块的非本质属性(如颜色、大小等),提炼出正方体方块的本质属性(主要指形状)。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借助区域游戏活动材料,自行挑选小方块、自主取下小方块(大小相同)来铺路。
(二)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既是法定课程的一种补充,又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反映地域文化的课程。相比于法定课程的单一,地方课程更丰富、更具有挑战性。比如,在教学“认识几何形体”时,笔者让幼儿进行“对小方块的颜色排排队”“按数量和颜色取小方块”“对应摆放小方块”等游戏化区域活动。游戏化活动,能帮助幼儿建构物体的空间,能让幼儿理解前后、左右、上下、里外等数学概念,能让幼儿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运动方向、运动状态。这种数学课程,由于融入、渗透了“游戏精神”,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让幼儿深度参与到活动之中。
(三)园本课程
园本课程是一种具有本园办园特色的课程。以笔者所在的幼儿园为例,主要以幼儿“游戏教育思想”为指引,应用游戏化思维与认知来建构和创造幼儿的区域园本特色活动课程,融入游戏元素,让“游戏文化”“游戏精神”与幼儿区域特色游戏课程深度结合。比如,在教学“认识几何形体”时,笔者建构、创造了“几何形体搭高”的区域游戏活动课程,让幼儿应用认识的形体“搭高”,引导幼儿认识一些几何形体的特征与属性。在“搭高”过程中,幼儿逐渐懂得了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搭高”原理。这样一种区域游戏活动,不仅能提升幼儿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还能提升幼儿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比于法定课程与地方课程,园本课程更有开放性、动态生成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建构幼儿的园本游戏课程,要秉持“游戏育人”“和谐发展”的理念,让幼儿的区域活动与“游戏文化”“游戏精神”深度融合。幼儿游戏课程的建构,本质上是将幼儿的区域活动以游戏化的样态、游戏化的形式、游戏化的精神呈现出来。这样的游戏化课程,既能培育幼儿的“游戏精神”(如讲规则、公平、公正等),又能对园本课程进行丰富的拓展和延伸。
二、丰富“游戏化”区域活动内容
幼儿的游戏化活动应当成为幼儿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幼儿的游戏化区域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彰显自我的本质力量;要将幼儿的内在素养发展与外在的游戏化活动紧密结合,从而建构、创造出完整的游戏区域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诗意地栖居,快乐地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活动是游戏,幼儿的游戏是活动,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游戏者,每一个幼儿都生活在游戏之中。幼儿的教学就是一种游戏化的教学。
(一)组织幼儿的课堂游戏活动
幼儿的课堂生活应是一种游戏化的生活。在幼儿课堂游戏化活动中,教师要让幼儿建构游戏活动的规则,组建幼儿的游戏活动团队,让幼儿拥有游戏活动的伙伴。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就是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外交家、运动高手,等等。当幼儿开展游戏化活动时,他们能感受、体验到快乐,甚至诞生一些未曾预见的精彩和奇迹。因此,教师要支持幼儿的游戏化活动,赋予幼儿充分的游戏活动时空,引导幼儿挖掘相关的游戏活动素材和资源。比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笔者没有向幼儿枯燥地讲解端午节的来历,而是将端午节的相关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之中。如引导幼儿包粽子,通过引导幼儿包各式各样的粽子,把浓浓的爱国情怀融入其中,对幼儿进行悄无声息的家国情怀教育。
(二)组织幼儿的课间游戏活动
在幼儿园每天的课间时间,教师可以适度、适当、适时地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活动,设计、研发幼儿课间游戏活动清单,对幼儿课堂游戏活动课程进行补充和拓展。比如,在教学中,笔者根据本班幼儿的具体学情,设计了一些具有班本特色的课间游戏活动,如“萝卜蹲”“切西瓜”“打虎跳”“剪窗花”“滚铁环”等。这些游戏活动,既丰富了幼儿的课间生活,释放了幼儿的生命活力,又让幼儿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三)组织幼儿的主题游戏活动
主题游戏活动是幼儿游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其他的游戏活动,主题游戏活动更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比如,在教学中,笔者开发了以“陶艺”为主题的游戏活动,引导幼儿“随形”“随势”“随地”地展开联想,通过“搓”“拉”“团”等动作,随心所欲地将“陶泥”打平、垒高、滚圆、拉长,进行艺术造型,制作小泥人、小动物、小房子、饼干等。主题游戏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对“陶泥”的手感,还培育了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在幼儿的主题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基于幼儿的立场,适度介入、有效跟进。
在实施幼儿游戏化区域活动时,教师要积极地优化幼儿的游戏环境,规划好幼儿游戏活动的场域;要对幼儿的区域游戏活动精心布置,促进幼儿区域游戏活动资源的流动;要搭建幼儿区域游戏活动的舞台,让游戏活动成为幼儿最快乐、最向往的活动。
三、优化“游戏化”区域活动形式
幼儿的区域游戏活动形式是十分丰富的。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从幼儿游戏活动的本身出发,遵循游戏活动的特质与属性;另一方面要从幼儿的具体学情出发,尊重幼儿对游戏活动的诉求、需要、兴趣、爱好。
(一)对话
对话既是幼儿的语言交流,又是一种“语言性”的区域游戏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胆地将幼儿的儿歌、寓言、童话、故事等引入游戏之中,引导幼儿讲故事、唱儿歌。比如,在组织幼儿开展对话性区域游戏活动时,笔者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不同的语言游戏活动,如有的小组可以唱儿歌,有的小组可以讲故事,有的小组可以讲童话。在游戏过程中,笔者引入经典故事,如“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叶公好龙”(这些故事不仅有意思,还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等,让幼儿穿着合适的服饰,借助肢体动作进行表达。这样的活动,有效地培育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
(二)想象
在幼儿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幼儿进行想象,丰富幼儿的想象,让幼儿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般而言,低结构、低层次的游戏活动,往往更能激发幼儿的想象。比如,在一次中班游戏“超市营业员”活动中,笔者让幼儿建构“超市”,进行商品的买卖游戏活动。在活动中,“营业员”积极地向“超市”投放琳琅满目的“商品”,并给“商品”标价。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为了促销,搞起了各式各样的促销活动,吸引“顾客”购物。这种互动的游戏活动,能充分唤醒、激活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经验中想象、建构与创造。
(三)扮演
扮演形式的游戏活动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总是喜欢“乔装打扮”,将需要说明的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实践表明,幼儿最擅长的就是“角色替代”“角色换位”。扮演活动需要融入语言与想象,因而扮演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游戏活动。扮演活动既能让幼儿沉浸其中,又能让观看活动的幼儿产生心灵的共鸣。比如,在进行“公园一日游”的区域游戏活动时,笔者开辟了一个地方作为假想的“公园”(在幼儿园一角有小山、小河、小鸭子、小兔子等),让幼儿分别扮演公园的售票员、导游、卫生清洁员、游客等。在游戏活动中,每一个幼儿都各司其职,基于自我的角色开展相应的表演活动。如针对一些不合时宜的行为(随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卫生清洁员”要予以制止,并说明制止理由;针对一些景观,“导游”要做一定的介绍与解释;针对老人和残疾人,排队时要礼让等。扮演形式的游戏活动,既能提升幼儿的想象力,又能培育幼儿的道德品质,满足幼儿的表现欲与创造欲,发展幼儿的综合素养。
对话、想象与扮演是幼儿游戏化区域活动的主要形式。在游戏活动中,教师是幼儿的游戏伙伴,课堂是幼儿的游戏乐园,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能促进幼儿生命的自由生长。因此,在幼儿的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展开积极的自我评价、互动评价,通过评价提升幼儿区域化游戏水平。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将“游戏精神”“游戏文化”融入、渗透到幼儿的日常活动之中;要充分发挥幼儿游戏化区域活动的育人功能,彰显幼儿游戏化区域活动的育人价值;要让幼儿在更多的自主选择、自我探究、自我表达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要把对幼儿的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任务融入各种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掌握知识、习得技能。
参考文献:
[1]翟天久.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践[J].学园,2023,16(26):90-92.
[2]王金秋.生态学视域下幼儿园环境创设实践的解读[J].当代家庭教育,2022,(12):64-66.
[3]焦艳.重新认识幼儿游戏的综合性特征[J].福建教育,2021,(38):57.
[4]张爱华.以游戏精神为基础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7):30.
[5]章美玲.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和利用探索[J].名师在线,2024,(11):95-96.
[6]黄素萍.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的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 2024,(10):91-93.
[7]王晓红.大班科学区域活动中幼儿深度学习的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27):17-18.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和安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