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作者: 陈瑾

摘   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议题式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路径。在议题式教学中,教师应将“议”与“题”有效结合,精心解读单元教材内容,提炼议题,确定单元主题,在“题”的引领下,驱动学生产生“议”。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议”由“题”而生,充分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议题式教学 实践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实施议题式教学,以“议题”为桥梁,积极创设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的情境,以富有思辨性、争议性的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本文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8课《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尝试开展议题式教学,以议题为课堂的生长点,设计结构化、序列化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元、层次渐进的活动中学会运用知识,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同时,让学生形成积极、正向的价值判断。

一、深入解读教材,确定议题方向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中,议题是关键问题和教学活动设计的中心,能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讨论。因此,教师应紧紧围绕单元教材内容,充分凸显教学目标,准确把握单元教学重难点,设计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符合学生语言思维发展的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一)解读教材内容,把握单元主题

单元主题通常体现在单元大标题、核心概念或主要教学任务中,教师应紧紧围绕单元主题,深层解读教材内容,由单元逻辑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以此达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别以文字、科技和美德为核心内容,勾勒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方面,旨在让学生通过感知、学习和体验,深化对文化价值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在议题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深层解读单元整体的文化价值,精心设计统领单元的核心议题:“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受到了什么?”引领学生在丰富的历史文化中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学习其在人文历史、生产实践、科技劳动中体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基于教材的编排和设计特点,厘清单元核心目标,统一整合教学任务,在每个课时对具体的教学议题进行分解、设计,为之后的议题设计夯实基础,提高教学效率。

(二)基于单元主题,提炼主要议题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中,学生的“议”应当由“题”而生,教师要基于单元主题,提炼出有思辨价值的主要议题,促进学生“议”的有效生成。“课时”和“框架”是组成教材单元内容的基础,以课时为例,课时中的“课标题”和“框标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和内容,能为教学指引方向。因此,教师要围绕“课标题”“框标题”中的核心关键词,进行拓展延伸,使之成为具有思辨性的教学议题。以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8课《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为例,本课围绕中华民族的文字展开,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汉字及其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影响,促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自觉做汉字的传承人。

(三)分析课时内容,梳理子议题

议题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和探究的重要话题,议题的设计既要满足课堂中知识传递的需要,又要具备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在日常行为规范中“丰盈”生命成长。因此,在课前对议题进行梳理和设计,是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的重要途径。在确定主要议题后,教师应紧紧围绕课时内容,梳理重难点内容,通过设计“少而精”的子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一课时,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生活出发,设计具有确定性、思辨性、争议性的子议题,促使学生全面掌握课时内容。以第一板块“丰富多样的文字”为例,这一板块旨在让学生在探究和思考中了解我国语言文字的多样性,认识到各民族的文字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从而提升思维能力。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提炼出主要议题后,应积极分解主议题,设计多元化、多层次的子议题,引领学生在运用课堂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逻辑鲜明的认知,在深层思考和探究中感受汉字的文化价值与内涵。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中,议题的呈现和导入应紧密贴近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的真实情境,教师应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真实表达和互动的欲望,促使学生迅速进入情境,进行深度感知和体验。

(一)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在议题式教学中,教师要将议题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建立有效连接,引导学生关注真实而丰富的现实生活,并在深度探究中不断拓宽议题的广度和深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议题,将深刻、丰富的人文历史内容融入学生的生活中,能促使学生在生活情境的感知中丰富认知体验,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第一板块“丰富多样的文字”时,为了促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语言文字的多样性,首先,笔者以“抢红包”的游戏引入本课的教学。通过在课堂上出示红包,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抢红包,拿出红包中的人民币,在合作观察中辨认出人民币中出现的五种民族文字,从而顺利引出议题:“你知道哪些民族文字?”其次,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人民币上五种民族文字的识别,促使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汉字、蒙文、藏文、维吾尔文及壮文等五种文字。再次,引入地图,设计“文字地图连连看”的游戏,让学生将文字与地图上的地点进行对照,促使学生在游戏情境中了解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字。最后,由此呈现本教学板块的核心内容——“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字”,出示议题:“为什么说这些文字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鼓励学生积极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在思辨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树立文化自信,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巧用实物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知识感知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应善于利用实物、图片、视频、模型等生动形象的素材,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直观的展示,激发学生参与议题讨论的兴趣。

以教学《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第二板块“古老而优美的汉字”为例,为了让学生深入感知汉字的历史和演变过程,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出示了商朝的甲骨片模型,促使学生在早期象形文字和简体汉字的对比与猜测中,有效建立甲骨文与具体事物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笔者出示议题:“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这些古文字的?”引领学生在观察中得出结论,认识到早期象形文字和现实生活中自然事物比较相似的特点,从而思考祖先造字的方法。随后,笔者介绍汉字是四大字源古文字之一,出示议题:“你知道汉字是如何产生的吗?”鼓励学生展开开放性的话题讨论,结合课前预习的情况,讲述“结绳记事”“仓颉造字”“伏羲画卦”“刻契说”“起一成文说”等经典故事,鼓励学生在交流和分享中追寻汉字的源头,促使学生认识汉字的发展历史,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直观的事物、具体的研究材料呈现板块中的子议题内容,能促使学生在多模态的感知与体验中全方位、多维度地感知汉字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到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促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三)创设实践活动情境,促进学生深度探究

实践活动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路径。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和场域,教师应积极设计真实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综合的实践学习任务,创设实践活动情境。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促使学生展开深度学习,还能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元的实践体验中深化对议题的理解和认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

例如,在教学《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第三板块“意蕴隽永的汉字”时,为了促使学生生成继承和弘扬汉字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笔者在课堂中为学生搭建了实践与展示的平台,引导学生在现场临摹书法,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受汉字传承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笔者再出示生活中的真实图片,如由当代书法名家书写的学校校名、挂在学校走廊里的书法作品、在班级自我展示栏内张贴的书写工整的作业等,促使学生认识到,汉字的艺术和传承就在生活的每一处,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觉传承汉字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这样深刻丰富的实践活动,能引领学生在沉浸式参与活动中,将文字背后的价值内涵与真实生活进行连接,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在潜移默化中涵养家国情怀。

三、“议”“问”融合,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中,高效的问题设计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将主议题分解成层次渐进的子议题,促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展开深层的语言探究,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问题链”驱动,整体理解议题

在学习一些信息量比较大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将主议题分解为几个子议题的方法,引领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思考,促使学生全面、整体地理解议题,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例如,在教学《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第四板块“影响深远的汉字”时,教师可以紧扣这一主议题,设计以下层次渐进的问题链:(1)什么是汉字文化圈?(2)在历史上,汉字传入了哪些国家?(3)汉字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4)随着科技的进步,古老的汉字还会焕发出怎样的活力?汉字的发展历史和传播过程贯穿了这一板块的学习内容,在子议题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可以展开层次渐进的探究式学习,在深层探究中体悟汉字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还可以从世界文化多元化和现代社会全球化的角度合理地审视汉字,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树立文化自信。

(二)巧妙追问,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抓住时机进行追问,引领学生在原有议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鼓励学生在深层次的思考中激活“议”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教学《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第二板块“古老而优美的汉字”时,教师在以生动的语言介绍完与汉字有关的经典故事后,可以让学生观看视频《仓颉造字》,并设计以下问题:(1)仓颉是如何创造出文字的?(2)仓颉是否真的存在?(3)请你观察一下“虎”和“象”的象形文字,说一说、猜一猜造字的依据。在该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层次渐进的追问,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引领学生全方位、多维度地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在深层的“议”中内化知识,提高思辨能力。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将议题积极贯穿于课堂“教”与“学”的关键环节之中,通过“议”与“题”的深入融合,引领学生从传统的知识获取转向动态的能力提升,全面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彭林松.核心素养视角下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探微[J].成才之路,2024,(18):105-108.

[2]王从斌.议题式教学的意蕴、价值与策略(下)[J].青少年法治教育,2024,(5):2-9.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敬文实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