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
作者: 黄薇摘 要:随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此过程中,故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通过高效的师生、“生生”互动,学生逐步提升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等。本文,笔者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了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 小学道德与法治 应用策略
从定义来看,故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具体的故事为载体,通过生动且有趣的课程讲授方式,让学生感受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魅力,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尚未形成独立意识及抽象逻辑思维,因此,教师除了要引入丰富的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尝试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以故事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围绕趣味故事,活跃课堂氛围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容易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学生缺乏探索的积极性。其二,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仅限于具体的知识点。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积极引入故事教学法,活跃课堂氛围。首先,在课程导入阶段,生动、有趣的故事及视听资源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其次,在课程讲解阶段,故事可以有效避免学生走神、“溜号”。最后,在回顾阶段,故事可以为道德与法治学习赋予新的内涵。一般来说,故事教学法并非简单地“讲故事”,教师需要在备课阶段积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自然兴趣点,通过大量的前期准备,使学生逐步感受故事中蕴含的具体知识点。
以教学“学习伴我成长”为例。在备课阶段,笔者首先发布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想法。从后续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要学习”,然而对于学习的理解仅限于“在学校学习”。针对这一情况,笔者紧扣教材内容,设计趣味化的小故事。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笔者将“成长离不开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转化为视频化的小故事。根据故事内容,学生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其一,人是靠学习成长起来的。其二,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在未来,你想学习什么?”接下来,学生畅想未来,初步规划自己的人生。
趣味故事以“趣味”为特征,以教育为最终目的。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借助新颖的教学模式,调动课堂氛围。
(二)围绕情境化故事,优化课程讲解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情境化故事。其一,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情境化故事。区别于成年人,学生对社会的理解较为浅显。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故事教学法的作用,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状态。其二,围绕社会发展趋势设计情境化故事。受年龄的限制,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师要秉承“社会即学校”的理念,输出大量的真实案例。依托真实情境,学生能感受到社会发展的趋势,并养成观察、了解、分析社会现象的习惯。其三,依托信息技术展示故事情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重要性,并将其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
以教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例。在讲解公民的义务时,学生经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保守国家秘密?”“国家有什么秘密?”“我要向谁保守秘密?”针对上述疑问,笔者设计了主题为“你对国家安全了解多少”的测试题。在答题过程中,学生围绕具体的场景,判断题目中的行为是否涉及泄密。例如,笔者在测试题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小问题:“如果有一个陌生人跟你说‘只要你到某一个位置拍摄一张照片,就可以得到一大笔钱’,那么你会去拍摄吗?”从后续的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缺乏国家安全意识,并很少有防范之道。针对上述情况,笔者以测试题中的情境为基础,阐述本单元的知识点。在高效的师生互动中,学生逐渐理解了教材中的知识点。
情境化的故事教学不仅能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还能让学生加深对具体知识点的理解。
二、丰富故事来源,优化课程讲解
(一)紧扣教材内容,提炼故事内涵
随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出现以下几种问题。其一,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把控,过于重视课外内容的引入。其二,缺乏师生互动的过程,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到位。针对上述现象,教师要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挖掘。一般来说,小学生缺乏完整的认知体系,他们在理解、掌握具体的知识点时,经常会模仿教师的思路。若教师重视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学生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由浅入深地学习,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涵。
以教学“父母多爱我”为例。在讲解“多一些理解”这一部分的内容时,笔者列举了教材中的两个案例。其中,案例一为爸爸妈妈到外地工作,独留“我”和爷爷在家中,“我”感觉不到爸爸妈妈的爱意。案例二为爸爸每天带“我”减肥,每天都要跑步,“我”好累。基于“我”的种种问题,教师首先询问:“大家在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困扰吗?”这时,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的案例看似不具有代表性,却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有的学生分享道:“我的爸爸妈妈很忙,我每天很少能看见他们。每一次家长会他们都会缺席,这让我感觉他们一点都不爱我。”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明明不喜欢吃鸡蛋,妈妈却每天都会煮一颗鸡蛋。结合实际问题,笔者并不急于反馈,而是利用与主题相符的纪录片,展示事件背后的真相。围绕视频内容,学生能感受到父母含蓄的爱意。
教材故事的阅读并非单纯的文字阅读,还包含后续的理解及分析。针对教材涉及的故事,笔者邀请学生分析“故事中蕴含了哪些人文精神”,引导他们思考自己遇到书中的情况时应如何应对。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逐步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二)紧扣教材内容,完成故事续写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此过程中,故事续写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还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故事教学法的作用,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故事续写:(1)结合教材内容,扩写故事的结局。(2)结合教材内容,更改故事的结局。(3)结合生活情境,设计故事内容。(4)基于信息技术,创新故事形式。这时,教师并不会干预学生的创作过程,而是积极引导他们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均有限,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创作进度,加强管理。
以教学“生活离不开规则”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笔者设计了一个主题为“交通规则”的续写任务。为了提升学生续写的效率,笔者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适逢跨年夜,你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广场观看烟花。在回家的途中,你们遇到一条没有行车的马路。这时,路对面的红灯亮了……根据要求,学生需要从“我”的视角,续写故事内容。在后续的成果展示阶段,学生分享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有的学生分享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我拦住了爸爸妈妈,并说‘红灯停,绿灯行’,虽然现在还没有车,但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在我的劝说下,爸爸妈妈停住了脚步。正当我们停下时,一辆汽车疾驰而过。”
学生在续写的同时,会体现出自己对具体事件的理解,这时教师要及时予以反馈,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展开个性化、差异化的评价。通过高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完善了续写内容。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尚小,对外部环境、情绪的变化比较敏感,因此教师在评价时要采取肯定、鼓励的态度。
三、创新授课形式,丰富教学内容
(一)融入多元互动,丰富授课形式
从前文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讲授故事内容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其一,基于教材内容,以口述的方法诠释故事情节。其二,基于教材内容、生活情境,以播放视频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引入视听资源时,不仅要考虑视频的内容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要尽可能地创新视频的应用方式。考虑到具体的授课效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视频的应用方法。首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播放视频内容,围绕视频中的情境,快速进行课程导入。其次,在课堂教学阶段播放极具互动性的视频,极具互动性的视频指的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结局,这样的视频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以教学“我们的班规我们订”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笔者展示了一条极具互动性的视频。考虑到故事教学法的应用效率,笔者快速说明故事发生的背景:“适逢班委换届,我们班开始重新制订班规。”围绕上述故事背景,学生观看故事内容并针对几个关键情节进行选择。面对“学生并不参与讨论,就在小组意见上写下自己的想法”这一情况,有的学生认为,应该重新撰写小组意见;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及时告诉教师,并重新讨论出新的班规制订规则。围绕不同的意见,笔者播放后续的结果,邀请学生进行分析:“如何制订班级规则?”“要想确保班级规则的科学性,应注意哪些要素?”从后续的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有条理、有逻辑地分享自己的观点。基于形形色色的回答,笔者予以正向评价,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融入小组合作,丰富授课形式
学生经常喜欢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教材内容,理解具体的知识点。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按照座位进行组队。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由于每一个学习小组实力不平均,因此经常会出现问题:“学优生”讨论得热火朝天,“学困生”缺乏讨论的积极性。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故事教学法的效率,教师要优化小组合作内容和形式。一般来说,要想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教师就要让各小组的实力处于较为均衡的状态,使得每一组学生都能在沟通与互动中有所收获。
以教学“网络新世界”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笔者展示了多条短视频。根据视频内容,学生了解了诸多上网陋习。“视频中只展示了一部分的内容,那么故事的结尾可能是什么样的?”接下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因为每一小组的实力比较平均,所以学生能发挥想象力,续写故事的结尾。例如,其中一个小组围绕“‘键盘侠’肆意在网络上骂人”这一场景进行结局的分析与畅想:“人们开始谴责‘键盘侠’的行为,‘键盘侠’终于受到了教训,然而大家似乎并没有轻易放过他。数不清的骚扰电话和短信让‘键盘侠’最终无法在网络上继续发言。”对于这一结局,笔者积极肯定了学生的想象力。区别于单纯“讲故事”,教师要致力于引导学生从故事中获取知识,感受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魅力。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故事教学法作为一种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意义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课堂参与者。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故事设计,并引入丰富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钱婷.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微故事教学的实践探索[J].新校园,2023,(5):60-61.
[2]刘诗思.探析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J].文理导航(上旬),2021,(2):90,92.
[3]杨喜梅,林霞.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优化策略探究 [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3,(3):248-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