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元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康靖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充分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价值,教师可以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渗透生活元素,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关键词:生活元素 道德与法治 课堂教学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源于现实生活,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生活元素是势在必行的,可以改善学生的行为习惯,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展状态,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将生活元素渗透到课堂的各个角落,借助生动的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体会、自主感悟,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案例,阐述了生活元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活元素的意义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既是与现实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学科,也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一门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生活元素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自然、社会及生活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辨别是非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提高学习效率。另外,生活元素的引入拓展了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空间,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死教书”“教死书”的问题,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能促使学生自我领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活元素的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兴趣是学生攀登学习高峰的强大动力,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就难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由于小学生的生活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有限,因而他们经常会忽略掉一些生活元素,而这些元素往往是最好的教学素材。对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生活元素以图片、视频等形式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场景,创设生活情境。这样,能让枯燥、单调的教学内容变得熟悉、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深入思考。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生活的地方”一单元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家乡的宣传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近家乡的山和水,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种教学模式能增进学生对家乡物产、人物、文化的了解,营造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使新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对问题展开思考、探究与讨论,实现深度学习,不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实践中,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设置趣味性问题,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我们受特殊保护》时,教师就可以联系“成长”这一话题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世界有什么不同”,从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用举例的形式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生活进行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感性认知的引导下,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界限是什么”,由此引出新知识,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学习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演绎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第一,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本质是对生活实践知识的学习,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实现全面育人。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只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要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将教学内容剧情化,将真实的生活场景搬进课堂,让学生“扮演”生活中的人物,引导学生从人物角色的角度理解所学知识,从而深入体验与感悟生活,在实践中践行道德与法治知识。这种以实际生活场景为载体的教学模式,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现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爱心的传递者》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盲人出行”的场景,让一个学生扮演“盲人”,其他几个学生扮演路人,并鼓励学生临场发挥,进行对话交流。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了解他人的需求,主动帮助残疾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第二,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引入具体案例,将法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法治观念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时,首先,教师可以选择未成年人抢劫、暴力侵害、校园霸凌等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真实案例,让学生自由组合、自主分配角色,分别担任审判长、书记员、原告、被告、证人、公诉人等角色,并对教室简单布置,模拟法庭,营造庭审氛围。其次,让各小组派出代表,用抽签的方式选择小组需要审判的案例,随着“审判长”法槌的落下,模拟法庭正式开启。最后,审判长要以公平、公正的态度指引着法庭中各项活动的有序进行;辩护人要机智地为被告进行有力辩护;公诉人监督庭审。这种沉浸式的教育方法,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挖掘生活案例,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过分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理论联系实际,将道德与法治课上成了说教课、说理课,一味地为学生讲述大道理,却没有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这样的教学既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缺乏说服力。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挖掘生活案例,将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补充、拓展材料,从而辅助疑难知识讲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建议等,鼓励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让学生主动构建法律知识,提升道德品质。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买东西的学问》时,让学生学会识别包装信息、掌握科学的购物方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基于此,笔者结合实际生活,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案例引入课堂中,并用“口头讲述+图片展示”的方式为学生导入案例:“老师在网上购买了一件衣服,收到后发现与看到的图片不符,这件事我应当怎么处理,以减少在消费中产生的损失呢?”同时,一边介绍,一边为学生呈现商品介绍、商品图片及自己收到的衣服照片等,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并提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处理办法,进而导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将本课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提高学习效率。

(四)布置有效作业,促使学生高效吸收知识

布置作业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既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又能调节课堂气氛,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应用知识的空间,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传统的课堂作业设计侧重于知识记忆,以选择、填空、判断为主,缺乏对学生知识理解、迁移与应用能力的评价。这种作业设计不仅难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还会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学习负担,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极为不利。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首先,要找准方向,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上,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或实际案例,进行作业设计,促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分析、探讨,提出自己的各种想法与见解,达成学以致用的目标。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学会积极迁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高质量的作业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与运用知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虽然强调课程的活动性,但是仍有许多理论知识需要学生牢记、掌握。对此,教师要注重基础性作业的设计,将零散知识点进行整理与归纳,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总结所学知识,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并在后续学习中不断完善知识体系。最后,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关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价值,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创新性作业,让“思政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应围绕教学主题,结合当下的社会热点话题、热点事件、热点新闻等,让学生站在道德与法治的角度,讨论社会生活热点问题,以此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学生优秀的道德素养并不是靠教师灌输得来的,而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教师可以督促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融入生活实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道德品质。

(五)开展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理论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升华。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知识教学,要开展生活实践,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体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价值,积累有效的社会经验。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收集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参观当地的文化馆、纪念馆,让学生了解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民俗馆、民间艺术馆等,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家乡文化,感受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厚植家国情怀。

为了强化学生的正确认知,教师可以组织调查采访活动,让学生接触生活中可感、可思的问题。通过对生活问题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学生不仅能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还能形成使命担当。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浪费现象小调查”的活动,让学生从粮食浪费、水资源浪费、能源浪费等生活现象中自选调查方向,收集相关资料,再进行实地考察,通过采访、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相关资料,最后根据调查和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与总结,形成调查报告。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真切地感受到浪费行为的可耻,还能反思自身的行为,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提高综合素质。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实施德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实际生活,将生活元素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使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本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做合一,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敏.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元素的融入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9):176-178.

[2]黄仕清.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4,(15):135-139.

[3]孙晨艳.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有效应用[J].成才,2024,(1):57-58.

[4]白红兵.生活化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融入[J].智力,2022,(32):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