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资料拓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作者: 钱冉

摘   要:新课程标准明确了“素养导向”的课程定位,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划分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不同的维度。文本阅读的过程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深入的文本阅读与解析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教材现有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相关资料和信息的补充,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关键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关键词:资料拓展 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但是很多教师没有真正了解教材文本的内涵,只是将其视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载体,不对文本进行拓展与延伸,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事实上,任何文本都不是随意创作而成的,而是以时代发展为背景,以社会文化形态为基础,蕴含了作者的情感。这就意味着任何一篇文本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他资源存在诸多逻辑关联,它们或在内容上相互支撑,或在主题上有共通之处,或在表达上高度统一。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要结合教学目标的定位,在文本现有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料和信息的补充,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认知,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浸润包裹,强化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文化自信的具体落实,要借助于语文课程的学习,让每个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由于教材编排的特性,小学阶段的教材是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点拨者,教师不仅要合理地运用教材编者所提供的资源,还要从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入手,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思维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资料进行拓展。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打破教材内容的限制,紧扣教学目标,选择并拓展相关的资料内容,通过资料的补充,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编选的经典小古文《伯牙鼓琴》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和锺子期交往的故事。但小古文并没有将俞伯牙与锺子期之间交往的过程展现出来,而是选择了“知心”“知志”的部分,展现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的经典瞬间。面对“掐头去尾”的内容,学生不了解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不仅难以把握情节的发展,还难以理解“知音”文化。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相关资料。第一,可以给学生补充俞伯牙和锺子期从初识到交往,再到相约,直至锺子期离世的交往过程。这种资料以具体鲜活的故事形式,明确了两人悬殊的身份:俞伯牙是士大夫,身份尊贵;而锺子期只是打柴的樵夫,与俞伯牙有着天壤之别。同时还可以渗透两人交往过程中的诸多细节,以大量的资料支撑起学生对两人深厚情感的体悟,从而对后续俞伯牙在“锺子期死”的时候“断琴绝弦”的做法提供了感性素材的支撑。通过对这一资料的补充,学生就不再是以片段式的方式走进“知音佳话”,而是将课文中“一人鼓之,一人听之”的瞬间,放在整个故事体系之中,通过纵向的情节发展和横向的细节呈现,了解两人交往的全过程,感受他们友谊的真挚与可贵。第二,可以补充历代文人对俞伯牙、锺子期两人之间交往的评价。受认知能力的限制,六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维,但是相对浅显,并不能有效把握事物的核心和本质。俞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故事影响了我国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教师可以抓住小古文的留白之处,为学生补充具有针对性的资料,引导学生从多样化的角度对这篇小古文的内涵进行深度解析,深化学生对该小古文的理解。比如,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唐代诗人贾岛的“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唐代诗人韩愈的“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借助这些评价,学生能对这篇小古文形成丰富而立体的解读。

二、聚合转化,强化语言运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坚定地树立语用意识,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姿态,投身于语文教学之中,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将“语言运用”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之一的重要原因。对语文课程而言,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不能仅靠教师发号施令,直接提出要求、布置任务,而要借助资料的拓展,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形成语言表达的内在动力,进而在实践运用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一个典型的红色革命单元,其中,毛主席创作的《七律·长征》,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统领句,从“万水”和“千山”等不同的维度,采用点面结合的策略,展开了具体描绘,揭示了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情怀。

首先,由于这是一首古体诗,语言表达精炼简洁,很多内容并没有完全展开,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长征路途的艰辛,体会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教师可以紧扣诗句中提到的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等,为学生拓展补充更加翔实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背景,对诗歌形成整体感知。本诗从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天险入手,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空间跨度大,强调了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从整体上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比如:“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开始了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红军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了40余座高山险峰,用顽强意志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具体表达的需要,围绕诗歌所罗列的典型事件,引导学生围绕诗歌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尝试练笔,在表达实践中继续探讨:“红军长征途中所经历的何止这些,毛主席为什么不选择其他内容,而要将这些内容写入诗歌之中呢?”帮助学生体会诗人在选材上的独具匠心。这种具有针对性的拓展问题,能促使学生迁移运用点面结合的表达手法。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充分彰显了自身点拨和引领的作用,通过对拓展资料与教材文本内容的融合,引领学生在联系、对比中搭建了表达和练笔的平台。这种资料拓展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认知,深化了学生对文本内容和主题的感悟,还让学生掌握了点面结合的表达策略,明晰了诗人在素材选择、语言表达上的巧妙之处,促进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三、对应统整,强化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文教学中的资料补充,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还体现在学生思维的进阶上。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统整相关资料,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否定”和“扬弃”的过程,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借助石灰之物,抒发人生志向之怀。在教学这首古诗时,教师除了要基于古诗词的常规性教学,将诵读诗歌、理解诗意落实到位之后,还要聚焦咏物诗的特点,利用咏物诗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达特点,引导学生从描写石灰的语言中,猜测、推理出诗人蕴藏其中的人生志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咏物诗的阅读与理解要实现从“物”到“人”的过渡,仅仅凭借诗歌原始性的语言是无法达成的,而拓展相关资料,能填补从“物”到“人”的认知空白。基于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于谦的生平资料,以清晰的线索罗列出诗人一生的发展。这些资料表面上看似与诗歌中所描写的石灰没有直接的联系,却给予了学生全面的解读视角,能促使学生将诗歌内容与拓展资料统整联系起来,进行对比性、统整性的思考与表达。在解析诗歌的过程中,学生能从描写石灰的语句中窥探到诗人于谦的影子,比如,于谦少年时期读书非常刻苦,这与诗歌中“千凿万凿出深山”一脉相连,是诗人人生初期的锤炼;于谦读书获得功名后,为老百姓谋求福祉,就如同诗歌的第二句“烈火焚烧若等闲”;而在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体现了第三句诗“粉骨碎身浑不怕”;最后被奸臣陷害,慷慨赴义,绝不屈服,正是最后一句诗“要留清白在人间”最真实的写照。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基于学生阅读咏物诗时会出现的从“物”过渡到“人”的障碍,及时拓展了相关资料,搭建了一座认知的桥梁,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内在的认知。学生在认知思维的支配下,紧扣对应联系,深入地感受到了诗人蕴藏在石灰之中的人生志向,彰显了咏物诗的文体特点,可谓一举两得。

四、联系对比,提升审美创造

语文是一门富含美的课程,这种美既表现在课文的内容、主题和内在的情感上,还表现在语言表达的形式上。“审美创造”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经历“理解内容—洞察主题—辨析语言形式”的过程,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助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文本内容和语言的载体,通过资料的介绍与对比,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内核,探寻文本蕴藏的美感,并在体验与创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古诗三首》编选了宋代诗人雷震的《村晚》,这首诗以简洁、精练的语言,描绘了春天乡村傍晚的美丽景色和勃发的生机,整首诗蕴藏着丰富的自然之美和活力之美。在教学“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时,首先,教师可以从诗歌的语言文字入手,紧扣牧童“横牛背”这一动作,想象充满活力的画面,感受牧童的调皮天真给乡村傍晚的景色带来了无限生机。其次,可以提出问题:“描写乡村傍晚的景色,为什么要写牧童呢?”如果教师直接将人物带来的活力之美告知学生,学生只能获得知识的提升,而无法真正融入自身意识之中。最后,可以通过资料的拓展,触发学生的对比,推动学生感知这首古诗的美。比如,可以为学生拓展诗人张舜民的诗句“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引领学生思考“假如用这两句诗替换诗歌的三四句,是否可行”?让学生借助资料的对比与辨析,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总之,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资料拓展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不仅能丰富课程资源,还能推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新课程标准“素养导向”的定位,重新审视资料拓展的教学价值,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沈伍女.小学语文资料拓展应努力把握好三“度”[J].语文天地,2018,(3):14-15.

[2]高蔚.有效拓展资料提升语用能力[J].山西教育(教学),2017,(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