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主题式教学,建构高效语文课堂
作者: 李金玲摘 要:小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综合能力的重要时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分析能力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主题式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策略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民主、舒适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 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
主题式教学是将相近或相似知识点串联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教学经验,挖掘教材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静到动、由平面到立体的方式设计教学内容,引领学生的高效学习。区别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应用主题式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获取语文知识,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本文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了将素质教育、课程教学与主题式教学相结合的策略。
一、打破教材限制,做好前期准备
(一)挖掘主题内容,优化教学设计
从具体的定义来看,主题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炼主题。然而,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面对大量的文章内容时,往往不知如何进行阅读。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提炼主题,设计教学内容:(1)阅读文章内容,提炼具体的主题。(2)设置教学目标。在日常的备课中,教师应积极发挥自己的教学经验,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设计阶段性的教学目标。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该课旨在让学生感受到“西沙群岛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围绕这一主题,笔者初步设置教学目标:(1)认识具体的词语,如优美、物产、宝贵等词。(2)明晰西沙群岛海水的特点。(3)感受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4)厘清景物描写的特点,尝试用景物描写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由于本文与文字审美、图画审美息息相关,因此,在践行第四个教学目标时,笔者积极融入美术教学的内容,考虑到最终的教学效果,提前发布预习任务,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调整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扣主题情境、学科核心素养、教学重点,设置教学目标。此外,学科融合亦成为一种新的教学趋势,教师可以将数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
(二)突破教材,重构教学内容
一直以来,教材内容是教师设计教学内容的前提与基础。从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来看,编者在编排文章时以单元为核心、以诸多类似的课文为基础。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内容的功效,教师就要突破传统的讲授方式,丰富教学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致力于在课程讲解阶段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及时调整授课顺序,优化课程讲解的效果。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为例,在备课阶段,笔者提炼单元主题,明确教学重点。从教材内容来看,本单元主要是童话。从口语交流和写作任务来看,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童话的特点,还要让学生懂得怎么写童话。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单元教学和主题式教学的功效,笔者积极了解学生的情况:你读过哪些童话?你平常是如何阅读童话的?结合这两个问题,学生一边分享自己的实际情况,一边反馈自己的学习需求。从后续的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都阅读过《卖火柴的小女孩》,少部分学生阅读过《一块奶酪》,但都没有阅读过《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按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设计教学内容。
在应用主题式教学时,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通过灵活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把握整个单元的重难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应提前了解学生的学情,通过调查问卷、一对一沟通等方式,洞悉学生具体的学情,设计教学内容。
二、践行主题式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一)优化切入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习惯以枯燥的讲授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然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自己视为教学的主体,就容易让语文课堂“枯燥化”。因此,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优化切入方式,积极引入互联网技术,优化课程讲解。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为例,首先,笔者设计了一个“诗词大会”,根据“诗词大会”的内容,学生要围绕“春天”背诵符合主题的诗词,通过“生生互动”,学生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其次,结合此前预估的学情,展示大量的注释,要求学生理解古诗内容:“诗词中出现了哪些动植物?这些动植物的出现有什么作用?”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学生一边分析古诗内容,一边构建出一幅完整的春江晚景图。最后,借助信息技术,对学生展示动态的春江晚景图。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信息技术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形成理性的思考。
(二)引入小组合作,优化主题式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与创新意识。针对这一情况,教师不能生硬地将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应积极地引入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等新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换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影响下,教师设置的讨论任务要与主题相关,通过循序渐进的探索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为例,从本文的主题来看,学生需要明确陶罐与铁罐的特点,挖掘铁罐的“人性弱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紧扣上述主题设置一系列的学习任务:“本文共分为几部分?在这几部分中,陶罐和铁罐发生了哪些变化?陶罐和铁罐分别代表着哪类人?”结合上述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针对前两个问题,学生能在讨论时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针对第三个问题,学生往往会产生观点的冲突。比如,其中一个小组的学生认为,铁罐代表了刚愎自用的人,陶罐代表了懦弱的人。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则认为 ,陶罐身上具有虚心和谦逊两种品质。基于学生的认知冲突,笔者及时介入,鼓励学生列举自己的论据。当所有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之后,笔者引入新的问题:“你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经过思考,学生总结了本文的主题,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受年龄等诸多要素的限制,学生经常会产生各种问题。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探索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促进自主学习,创新主题式教学
(一)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从前文的论述中,不难发现主题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而,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在面对大量的文字时,经常会产生一种手足无措之感。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挖掘主题的能力,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灵活调整授课节奏。针对主题比较浅显、容易挖掘的文章,教师可以将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加快授课节奏。针对主题比较隐晦、不容易挖掘的文章,教师可以放慢授课节奏,详细阐述“如何寻找主题”。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我不能失信》为例,从教材的内容来看,本文讲述了宋庆龄儿时诚实守信的故事。为了让学生自主挖掘主题,在教学中,首先,笔者鼓励学生圈画出文中母亲与宋庆龄沟通的内容。其次,让学生一边分析宋庆龄的人物形象,一边总结宋庆龄身上蕴含的人文精神。比如,有的学生列举出宋庆龄的话:“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在该生看来,“一个人在家,很是没劲”是因为宋庆龄要遵守承诺,要独自一人等待小珍的到来。针对学生的分享,笔者没有在第一时间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提出问题:“从《我不能失信》中,你学到了什么?”结合这个问题,学生尝试总结文章的主题:“文章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要遵守自己的诺言。”
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在具体的句子中找到答案。当学生产生理解上的困难时,要将完整的学习任务切割为多个有联系的小任务,让学生既能“寻找主题”,又能提升阅读能力。
(二)重构评价体系
受年龄等诸多要素的限制,小学生的精力有限,在他们经历一整节课的学习后,往往会非常疲惫。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重构评价体系,并利用课堂结束前的几分钟,深化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评价体系,教师可以从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内容等多个维度进行创新。其中,在评价主体层面,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在评价方法层面,教师不能采取单一的结果式、等级式评价,而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深化学生对主题内容的理解。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女娲补天》为例,在课程的最后讲解阶段,笔者设计了两个任务:(1)概括女娲补天的起因、经过、结果。(2)分析女娲的人物形象。考虑到课堂的教学效率,笔者随机挑选了两个学生进行观点分享。任务一为课程内容的复盘,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是统一的。在点评任务二时,笔者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有的学生将女娲的形象概括为:智慧、勇敢、甘于奉献。针对上述三个形容词,其他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故事中,女娲是一个甘于奉献的女神形象。然而,文中并没有体现她的大智慧。”通过激烈的讨论,学生回顾教材内容,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将自己视为学生的引导者,通过科学的总结以及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总之,在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主题式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备受教师的关注。区别于以往的教学模式,主题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主题的重要性。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紧扣教材内容,通过高效的师生互动以及丰富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应创设问题情境,依靠循序渐进的问题链,促进学生的理性思考;应借助项目化学习、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获得学习语文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薛宇驰.“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的策略初探[J].新教育,2023,(11):13-14,41.
[2]袁琳.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J].第二课堂(D),2023,(6):34-35.
[3]陈玉兰.小学语文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24,(7):30-32.
[4]伏芳芳,杜晓峰.小学语文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策略[J].小学时代,2019,(29):53,56.
[5]高红方.小学语文教学开展主题式教学的方法[J].山西教育(教学),2023,(5):17-18.
[6]张娜.谈小学语文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策略[J].学周刊,2022,(8):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