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有效策略

作者: 吴萌

摘   要:提炼寓言道理,既是寓言类文本教学无法绕过的话题,也是引导学生体会寓言内涵的根本路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揭示寓意”作为核心目标,并巧妙地融入教学的每一个板块中,促使学生自然习得寓意。本文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体悟角色形象,把握个性特征;还原对话场景,关联整体情境;补充提示语言,提炼语言状态;走进人物内心,完善话语体系。通过对教学环节与内容的创新,学生能高效提炼寓言道理,感受人物形象,深化对寓言故事的认知。

关键词:寓言教学 体悟形象 提炼语言

语文教学一直都积极倡导“文体在左,学情在右”的基本原则。面对相同的素材,不同的文体在选择、处理和运用素材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统整构思上展现出不同文体的不同特色。这种与众不同的创作特色,决定了阅读时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寓言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文体,通过情节生动的小故事,传递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寓言道理的提炼与寓意的揭示,是寓言教学不可绕过的话题,教师要将“揭示寓意”作为核心目标,巧妙地融入教学的每一个板块,促使学生在课堂中习得寓意,深入理解寓言故事的内涵与本质。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一文的教学为例,谈一谈自己的尝试和思考。

一、体悟角色形象,把握个性特征

寓言用“小故事”揭示“大道理”,故事虽小,但离不开具体而活生生的“人”。正是这些“人”在故事中的一言一行,给予了读者深刻的思考,形成了寓言故事的“大道理”。这就决定了寓言中的道理与故事中的角色密切相关,是角色言行举止的产物。因此,角色的形象特点、个性特征,应成为揭示寓意的原始起点,这意味着寓言教学不仅要关注寓言所展现出来的故事,以及故事角色的言行,还要将角色的表现放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深入洞察角色言行背后的原因和背景。这样,学生能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下,体会角色性格特点,感受角色形象,从而把握寓言故事中角色的形象特点,为揭示寓言蕴藏的深刻哲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为例,这个故事虽然没有一波三折的情节,但是陶罐和铁罐泾渭分明的个性特点,营造了张力感十足的对话场景,形成了角色之间的鲜明冲突,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这种对比鲜明的“对手戏”场景,不仅有助于学生感知寓言蕴含的道理,还为教师前期的教学提供了抓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紧扣这两个角色在对话时完全不同的状态展开对比,以体会角色的形象特点为突破口,为后续寓意的揭示埋下伏笔。比如,在引导学生体会“铁罐”的形象特点时,教师可以抓住“傲慢”“轻蔑”“恼怒”等关键性词语,联系角色对话时的具体语境,指导学生展开声情并茂的朗读。这样,学生能以感性体验的方式,将铁罐“傲慢”的态度、“轻蔑”的语气以及“恼怒”的状态融入内心世界,从而强化对“铁罐”这一角色形象的认识。从故事发展的结果来看,铁罐已经“无影无踪”,这与其之前表现出来的不可一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联系前文之“因”和最终之“果”,铁罐的表现和遭遇,为学生提供了极其鲜明的警示,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角色的形象特点,还能为学生积累基本的认知经验,深化学生的学习。

二、还原对话场景,关联整体情境

每种文体都有其内在的表达脉络,寓言故事虽然没有直接将寓意呈现出来,但是依循故事的情节发展和作者的行文构思,学生对寓言道理的感知是一个顺水推舟、自然而然的过程。在第二、第三学段,教材编选的寓言类文本虽然都是“小”故事,但是篇幅、人物关系与情节结构都有明显的“扩容”。这些扩容的信息内容与文本的其他内容形成了表达合力,能帮助学生关联整体情境,体会寓言故事的寓意哲理与本质。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为例,如果循着其中一个角色,从具体表现到最终结果,可以提炼出与原文相似的道理,但与原文相比,故事缺乏了明显的对比意味,无论是故事的张力,还是寓意揭示的过程,都会缺乏吸引力。这篇寓言故事设置了两个相呼应的角色,借助对话的方式,将两者之间的对比呈现了出来,对学生感知寓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陶罐”与“铁罐”的对话,形成两种角色的彼此映照,感受“对手戏”的鲜明特色。比如,在教学“谦虚”一句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关键的提示语,指导学生调整语气语调,将陶罐“谦虚”的状态鲜活地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再与课文中铁罐的“傲慢”质问进行关联,将这一句话与“你敢碰我吗”形成碰撞,“傲慢”与“谦虚”就形成了交锋。这种碰撞与对比,不仅能深化学生对这两个生词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定位陶罐和铁罐的形象,为两个角色不同的结局打下认知的基础,促使学生解析这则寓言故事的哲理。

三、补充提示语言,提升语用能力

阅读寓言,是以感性思维进行理解与感知;而揭示寓意,则是以理性思维进行解读与提炼。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跨越,是思维方式的“质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文本内容中寻找相应的素材,为学生完成思维认知的“质变”提供关键支撑,为学生理解寓言哲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相应的契机,适时穿插理性提炼的环节,为学生从感性解读到理性提炼提供支持,提高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为例,陶罐和铁罐的最后一组对话:“‘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这一组对话与前面几组不同的是缺少概括性、统整性的提示语,仅仅就是“陶罐说”“铁罐说”。教师可以把握这一处教学契机,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对陶罐与铁罐对话的状态展开想象,并用一个词语加以概括。这一教学环节不是纯粹的语用训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细节来描述陶罐和铁罐对话时的状态,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以上教学环节,首先,检验并巩固了学生前期的学习成果。课文展现了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对话,在前半段对话中,二者的内心变化有着鲜明的轨迹,但到了最后一组对话,这种关键性的提示语却戛然而止。学生在这一环节中选用词语,既需要从两个角色的对话情境中抽离出来,又需要顺应角色内心的变化轨迹,选择与之前的情节一脉相承的词语。这个环节既考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又锻炼了学生的总结与概括能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强化了角色形象定位。陶罐和铁罐在这一组对话中,究竟是怎样的状态?看似是一个“输出性”的表达,实际上是“输入性”的提炼。学生只有将这两个角色的形象真正映照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提炼出最真实、最生动、最贴切的词语。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经历一个“吸收—内化—倾吐”的完整过程,促使学生从感性体验向理性认知迈进,从而深入感知角色形象。这一步的教学设计具有承上启下的教学价值,能让课堂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四、走进人物内心,完善话语体系

从寓言故事到内在寓意,彼此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因果联系,有故事之“因”,才能得到道理之“果”。教学寓言类文本的关键点就是让学生从故事到道理的理解过程变得顺畅,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让学生从文本的外围,以客观者的视角关注情节的发展和角色的动态,而要引导学生真正融入故事,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教师可以在寓言类文本中寻找并确定一处留白,为学生开辟一条走进角色内心世界的通道,一方面激活学生的语言思维;另一方面充分关联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促使学生实现与寓言角色的直接对话,从而真正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在完善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揭示寓意。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经典寓言故事《陶罐和铁罐》时,陶罐在“争辩”时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再说……”陶罐还未说完,就被不可一世的铁罐打断,这句话中的省略号,究竟省略了什么内容呢?陶罐的未尽之言,正是其内心真实感受的核心部分,也是理解故事发展最终之“果”的关键。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陶罐这段话中的省略号,还原陶罐真实的心理状态。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感知陶罐的形象特点,还可以探寻角色言行与最后结果的关系。借助补充省略号的契机,学生能随着角色对话过程中的语言留白,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用直观、感性的对话,还原角色内心真实的话语。这能帮助学生有效建立对话与最后结果之间的联系,为学生从鲜活故事走向理性寓意提供认知基础。

五、联系实际生活,认识寓言价值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指出:“语文的外延即生活。”寓言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以小故事的形式揭示深刻的大道理。虽然其中的故事以虚构为主,甚至还带有相应的夸张成分,但都是生活中常见现象的集中体现和典型代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让学生以阅读笑话的方式和思维来关注寓言中角色的具体言行,要从课文内容入手,充分关注寓言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将其放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实现文本的故事与生活现象的有效连接,真正发挥寓言类文本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寓言内容的不同,以及所展现的道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将教学与生活进行有效连接。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时,由于这篇寓言故事所揭示的寓意与学生的实际成长息息相关,对学生道德品质与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价值。基于此,教师可以采用角色对话的方式,引领学生尝试利用这篇寓言故事对身边的同伴进行思想教育。这样一来,学生对寓言类文本的阅读就不是客观的接受与学习,而是结合了自己的生活体验,经历了从“学寓言”到“用寓言”之间的转型,能深化学生的认知。

由于寓言故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学生常常在阅读过程中无意识地关联社会现象,因此,教师不要机械生硬地追问学生所懂得的道理,而要激发学生内在的类比思维,让学生寻找生活中与此相关、类型相同的人或事。让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在回忆、类比、关联的思维过程中,对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更加深入的洞察,从而在生活的影响下,揭示寓言的内在哲理。

总之,教学寓言类文本,揭示寓意是最终的归属。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前期的教学板块和环节中,处处着力、处处蓄积,为最后揭示寓意打好基础,否则必将陷入“机械提问、灌输的泥潭”。

参考文献:

[1]符细贞.揭示寓言故事寓意的教学策略[J].江西教育,2021,(15):54.

[2]李玉鸽.小学寓言教学的“两重”与“两轻”:以《坐井观天》为例[J].语文建设,2021,(14):77-80.

[3]曹爱卫.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寓言教学要义[J].小学语文教师,2024,(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