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口算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张玉婷摘 要:在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融入算理、优化算法,引导学生的训练;要通过口算教学,彰显其“心智”价值、思辨价值和实践价值;要把教学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始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要让学生的计算在算法、算理、技能等方面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口算 价值 实践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的形式很多,主要有口算和笔算。其中,口算是指依靠记忆、思维、语言,不借助于纸笔和其他工具而直接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不仅是学生计算能力形成的基础,还是衡量学生计算能力的确证与表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口算技能,让学生掌握口算方法,优化学生的口算品质。
一、创设情境:彰显口算的“生活价值”
针对口算教学,很多教师就是出示一些口算题,让学生快速地“听算”或“视算”。显然,这种理解是狭隘、片面的。在口算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将口算的教学策略融入情境之中,让学生感受、体验到口算的生活化意义和价值。这样,学生就会逐步养成口算的意识,形成口算的眼光与大脑,生成口算的智慧。对学生来说,口算不仅具有“心智”价值,还具有生活的应用价值。
比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口算题:买一辆玩具汽车需要44元,买一架玩具飞机需要55元。如果同时购买玩具汽车和飞机,一共需要多少元?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口算策略。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没有对学生的口算策略进行评价,而是让学生在课后去找父母,了解父母是如何口算的。相比于教师的说教,这样一种实践活动,更能激发学生口算的兴趣。在课堂上,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结果学生发现,要解决这样一道简单的口算,其策略是多样化的。如有的学生在口算的时候,往往喜欢“归类相加”,将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最后将两次口算的结果加起来,即首先40+50=90、其次4+5=9、最后90+9=99;有的学生在口算的时候,则喜欢“试整相加”,即先将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整十或整百、整千数位上的数相加,然后加上另一个数的零头,也就是个位上的数。结合上述的案例,就是将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十位上的数相加,再加上个位上的数,即首先44+50=94、最后94+5=99。当学生经历了这样的互动与交流,就会对相关的口算策略产生深刻的印象,进而积极主动地应用这些口算策略。
计算不是纯数据、纯数字的加减乘除,真正的计算离不开具体的情境。离开具体情境的口算既没有意义,也不现实,不能激发学生的口算兴趣,只会让学生在口算的过程中感到枯燥而乏味。因此,在口算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寻口算的策略;要引导学生基于情境展开有关口算的探讨,让学生的口算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的口算不再停留在纸面上,而是落实到日常的生活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情境中的口算既是口算教学的原点,也是口算教学的归宿。
二、基于算理:彰显口算的“心智价值”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往往注重笔算的算理,忽视口算的算理,导致学生在口算的过程中容易卡壳,遇到各种问题。算理是计算的“内核与灵魂”,没有算理,学生就难以建构算法、理解算法、应用算法。基于算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口算的探究与实践,提供相关的资源与素材,让学生自主探索口算的法则。这些法则,绝大部分不是教材中的,而是学生口算实践智慧的结晶。
比如,在教学“9加几”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充分应用教材中的情境,引导学生探寻口算的策略。在苏教版教材中,情境为“小猴数苹果”,那么“小猴会怎样数苹果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如有的学生说,小猴会一个一个地数苹果;有的学生说,小猴会从盒子中已有的苹果数开始数。这样的回答,开启了学生探究“9加几”的口算。在教学中,笔者追问:如果小猴从9开始算,可以怎样计算呢?将学生从原先对“数”的关注引向对“算”的思考。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口算策略的研讨,有小组认为,可以先从盒子外面拿一个绿苹果过来,与盒子中的红苹果合成10个,然后将盒子中的10个苹果与盒子外剩下的3个苹果合起来,从而建构“凑十法”的口算模型。对这样的“凑十法”口算模型,笔者出示“9+5”“9+3”“8+5”“8+4”等相关的算式。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深化学生的认识,还要培育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认知与行为结合起来。这样一种对算法的自主建构与创造,既能让学生理解算法背后的算理,又能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催生学生的数学想象,巩固学生的口算基本功,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著名数学教育专家曹培英曾将口算的教学分解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形成策略”三个步骤。因此,在引导学生探寻口算的策略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引导学生建构口算策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优化算法:体现口算的“思辨价值”
在口算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寻口算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口算策略的比较,从而优化学生的口算技巧;要发展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让学生认识到“口算方法”的优越性和局限性,自觉对口算策略进行评价,在应用口算的过程中,不再“固守一隅”,能灵活应用各种方法,进而“丰盈”学生的口算想象,丰富学生的口算实践;要鼓励学生在探究口算方法的过程中,进行自主、独立的思考,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同时对学生的口算策略、口算方法进行引导,让学生超越口算狭隘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与分析,让学生讨论口算的方法与策略。
比如,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部分内容时,首先,笔者结合教材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口算算法。不同的学生,基于不同的学习经验,探索的“算法”是不同的。如在探索“13-9”时,有的学生直接从10个里面减去9个,将剩下的1个与3个合并起来,得出结果4,这就是“破十法”的算法模型。“破十法”的算法模型是一种典型的“十几减9”的口算算法模型;有的学生则从“13”中先减去3个,然后再减去6个,从而得出结果4,这就是“平十法”的算法模型。应该说“平十法”的算法模型是一种有效的口算模型;有的学生采用“算减想加”的方法,即通过思考“哪一个数与9相加能够得到13”,从而得出口算结果4。其次,对学生多样化的算法模型,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对“算法”展开辩证思考,认识到每一种算法的优势与不足。如有学生认为,虽然“算减相加”的口算方法很快,但是要求对加法非常熟悉;有学生认为,“平十法”的口算比较麻烦,要将减数与被减数分解成两个数;有学生认为,“破十法”比较好,而且口算的速度比较快,等等。最后,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口算算法,拉近口算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能有效地接纳算法、应用算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迁移算法,比如,当学生学习了“13-9”之后,要让学生自主学习“14-9”“13-8”等相关的口算。在口算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我这样的口算策略合理吗?”“我这样的口算策略是最优的吗?”“我这样的口算策略快捷吗?”等。通过对口算进行反思,能够优化学生的口算算法、策略等。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口算的模型、方法进行归类,让学生在口算的过程中不是掌握“这一个算法”,而是掌握“这一类算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的算法迁移,能深化学生对口算探究过程的感受与体验。
四、多样练习:体现口算的“实践价值”
在口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算法的建构,还要引导学生进行一定量的训练。没有口算的训练,学生的口算基本功就不扎实,口算能力就难以得到提升。口算训练不是让教师搞口算“题海战术”,而是引导学生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口算练习,尤其要组织学生进行基本的口算训练,从而夯实学生的口算技能,培育学生的口算基本功。从某种意义上说,口算是运算的“干细胞”。在引导学生进行口算练习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实效性,进而凸显口算教学之本。同时,要注重学生口算训练的趣味性与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口算水平。
口算可以分为“视算”和“听算”。相比而言,听算要求更高,要求学生对每一步口算过程中的结果进行记忆,在头脑中对算式进行无声的思维加工。口算,能发展学生的数感。有时候,学生需要将一个相对复杂的口算过程分解为许多“小过程”进行口算,需要将外在的口算算式进行信息加工,需要在头脑中对相关的口算算式进行拆分与重组。从这个意义上说,口算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口算学练时,要遵循学生的口算认知与学习心理,如此,口算训练才能切入学生“最近的发展区”。
比如,在教学“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混合运算”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口算训练,针对不同的算式类型,让学生采用灵活的算法。在训练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探寻到了适合自己的、科学而快速的口算法则。有的学生识记了常见的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结果,如0.25、0.75、0.125、0.375、0.625、0.875等。有的学生总结了这样的口算法则:能将分数化成小数就将分数化成小数,这样避免了计算过程中的通分和计算结果的约分;如果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就要将小数化成分数来计算;如果是小数和百分数混合计算,就可以将百分数化成小数;如果是分数和百分数混合计算,就将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然后将百分数化成小数进行计算;不能将分数化成有限小数就将百分数化成分数,然后计算,等等。可以说,这样一些口算策略,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生成的一种口算智慧。对此,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在口算实践中“创造”的口算策略。
针对学生口算教学,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练习形式,还要注重学生的练习策略;要引导学生的口算直觉,发展学生的口算直觉,让学生的口算走向日常化、自动化;要注重学生口算的“基础算”“科学算”,引导学生逐渐从“视算”过渡到听算与心算;要贯穿学生数学学习的始终,既在教学中加强口算,也在其他相关板块的学习中融入口算,让口算教学常态化;要以显性的方式展开教学,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算理,优化学生的算法,引导学生展开多样化的练习;要注重发掘口算的“心智价值”“思辨价值”“生活价值”“实践价值”等;要将口算与笔算结合起来,不但注重精准的口算,而且注重估计的口算,让学生的算法、算理、技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安琪.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24(3):37-39.
[2]张丽霞,江泮芹.小学中年级学生口算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22,42(2):109-114.
[3]陈培娟.运用对比练习 优化口算教学[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12):59-60.
[4]卢亚绸.基于真实情境的小学数学口算教学[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5):102-104.
[5]王艳萍.关于小学数学口算教学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9,5(8):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