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作者: 李曹秋

摘   要: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合理的问题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强化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法就成为常用且高效的教学方法。本文结合教学案例,探究了问题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旨在让小学数学课堂更高效。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问题教学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学习情况出发,科学、巧妙地提出问题,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发展高阶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无论形式是怎样的,最终的结果都是解决问题,发展智力,形成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能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概念与方法,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的长远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提出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一)联系实际生活,创设生活化情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选择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素材,以生活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这样一方面,可以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自然而然地引入课堂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近似数”这一概念时,笔者从实际生活入手,给学生提出了生活化的问题:“老师今年已经32岁了,从出生到现在,已经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今天早上来学校,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有7000多米,途中,我买早餐花了6.5元。这些话中一共出现了多少个数字?哪些数字描述得更加准确?为什么?如果让你对这些数字进行分类,如何划分?”以生活场景进行课堂导入,能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进行有效关联。在这个问题中,学生会发现32岁、6.5元都是精确的描述,而一万多个日日夜夜、7000多米,都是近似的数,由此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带领学生学习和近似数相关的知识。

创设生活化情境,要求教师从生活经验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结合生活案例,提出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还能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固有偏见,让学生更加轻松地接受新的知识。

(二)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情境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对未知的世界总是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各种各样有趣的事物。基于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应用问题教学法时,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出问题,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方式有很多种,如教师可以利用童话故事、动画、视频、有趣的谜语或脑筋急转弯、活跃氛围的小游戏等,这些素材都可以作为问题的载体,教师可以将其融入问题,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时,笔者在课前利用一个小游戏来创设教学情境,游戏的名字叫“与我相反”,游戏的规则是笔者说出一句话,学生要立刻说出与这句话意思相反的话。笔者说的话有:“(1)‘依依不舍’服装店今年七月份一共赚了5000元;(2)王老师在银行存入了300元;(3)小明向东走了250米;(4)零上10摄氏度。”相应地,学生要说出相反的话:“(1)‘依依不舍’服装店今年七月份一共亏了5000元;(2)王老师从银行取出了300元;(3)小明向西走了250米;(4)零下10摄氏度。”这个游戏不仅能够加强课堂互动,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像这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数学中该如何表达呢?”由此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在充满趣味性的课堂情境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能够被完全调动起来,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分析问题,科学引导学生学习

(一)结合已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启发

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很紧密,基本上每一个单元中的各个课时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甚至在不同的年级中,有一些知识也是相通的。小学生由于知识积累较为薄弱、认知水平较低,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往往无法独立解决问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以及同伴的帮助。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来引导学生思考,助力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构建具有整体性与关联性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效率。这样的问题式教学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能让学生在复习已学知识的同时,领悟新的数学知识与规律。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长方形面积公式,设计课堂问题,引导学生由已学知识推导未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首先,教师可以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让学生回顾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演示长方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动画,并就此进行提问:“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长方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形状发生了变化,面积大小没有变化。再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课本中的例题,并让学生想一想:“如果给你一个平行四边形卡片,要求你将它转化成一个长方形,你会如何做?”学生思考之后给出了方案:可以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出一个三角形,平移后进行拼接;还可以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出一个梯形,平移后进行拼接。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记录不同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转化后得到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由此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结合已学知识让学生解决新的问题,这个过程不仅可以承上启下,帮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还可以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如转化思想、类比思想等,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化繁为简,引导学生分解核心问题

当教师抛出一个核心问题让学生去解决的时候,往往会发现很多学生没有解决问题的思路,甚至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去探索和分析。小学生的学习经验有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分析核心问题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些思路上的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将核心问题化繁为简、化整为零,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学生经历这样的引导,不仅能够顺利地分析问题,还能够学习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掌握高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课堂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芳每分钟走60米,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分钟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标出来,想一想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用哪种策略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这时,学生可能会用画图或列表的方式进行整理。其次,在初步整理完信息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并进行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来分析数量关系并确定思路吗?”有的学生认为,要先算小明走的路程,再算小芳走的路程,然后将两人的路程相加;有的学生认为,要先算出1分钟内小明和小芳一共走的路程,也就是速度和,再用一分钟的路程乘以4得到两家距离。有了具体的思路后,学生列式计算。最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两个综合算式的得数相同,可用什么符号连接?观察等式,你想到了哪种运算律?”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三、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经历很多的环节。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独立解决,但重要的、复杂的问题还是需要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来共同解决。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组内成员之间能够相互交流、讨论和分享自己的思路,集思广益,从而更加高效地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实施问题式教学时,教师应当重视小组合作的作用,结合教学内容去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方式来总结数学规律,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发现数学规律。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在小组中讨论一下,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1.15和110%这两个数的大小?”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与讨论,总结了两种方法:一是把1.15改写成百分数,与110%进行比较;二是把110%改成小数,与1.15进行比较。其次,有了具体的方法之后,教师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怎样把1.15转化成百分数呢?”接着带领学生进行转化,因为1.15=115%,115%大于110%,所以1.15大于110%。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索如何把110%改写成小数。经历了小组讨论、交流、探索与发现之后,学生既能掌握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又能形成转化思想。一个人的思维总是有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与探究,集思广益,积极解决未知的问题。

四、总结问题,促使学生形成理性思维

在解决完问题之后,往往还会有一些学生处于迷茫的状态,这时,教师就需要带领学生做好回顾与总结工作,帮助学生总结数学规律,内化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形成理性思维。回顾与总结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回忆解决这个问题用了什么方法,经历了哪些步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二是总结知识,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做好回顾与总结工作,不仅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教师在课堂的最后可以组织学生回顾与总结本节课的探索过程。为了让学生的总结更加有序,教师可以利用几个问题来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1)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是什么?圆柱的展开图是什么样子的?(2)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为什么?(3)圆柱的表面积公式和侧面积公式如何表达?每一步求的是什么?(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在这几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对本节课的实践探索过程进行充分的复盘,再次加深对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回顾与反思,给学生布置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以致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内容,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问题教学法,不仅能够聚焦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高效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还能够促使学生掌握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善用问题教学法,精心钻研,设计出最恰当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启发和点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强.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实践[J].基础教育论坛,2022,(35):87-88.

[2]谢素环.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教师,2022,(34):36-38.

[3]胡琦琦.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J].家长,2024,(12):16-18.

[4]俞年娟.应用问题导学法,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新路径: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J].华夏教师,2024,(8):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