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立学课堂”,发展学生思维
作者: 余俞霞摘 要:立学课堂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指向,强调让学生“立在课堂中央”,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思维是数学的灵魂,数学立学课堂是思维型课堂,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构建数学立学课堂的第一要务。要构建数学立学课堂,教师应当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实现思维进阶。
关键词:“立学课堂” 数学思维 核心素养
“立学课堂”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思维既是数学的灵魂,也是数学立学课堂的根基,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学生通常依靠教师的知识灌输获取知识,而不是主动的、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知识的传输者,而很少关注学生思维的训练,学生缺乏具有能动性的思考。构建“立学课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数学“立学课堂”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是学生能动地思考的课堂。思维具有能动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自主、能动地思考与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平等对话,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立学课堂”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生生之间的友好对话,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平等对话是一种双向交流,是师生的同频共振;平等对话体现了一种民主,彰显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平等对话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心情愉悦、思想自由、敢想敢说,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为友,与学生合作,让学生自主实践、思考、提问。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小正方体,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自己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通过自主尝试、想象、观察、提问,有效培养空间想象力。在此基础上,笔者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着与同伴一起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与概念性都较强的学科,创设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与探究,带着乐趣去学习,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当联系实际生活,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分析并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时,在课前,笔者将一枚小书签藏在一个学生的抽屉里,在上课时,对学生说:“老师绘制了一枚精美的书签,把它藏在教室的某一个位置,谁能够猜到就送给谁!”学生听说猜到就有礼物,自然很开心,但毫无头绪,只能乱猜。在三个学生都没猜对后,笔者在黑板上写了两个数字:4,3。学生看到这两个数字,感到更加好奇:“这是什么意思呢?”一个学生兴奋地说:“老师,我知道书签藏在哪儿!书签应该藏在第4小组第3个同学的课桌里!”学生的话音刚落,第4小组第3个同学就从抽屉里找到了书签。笔者赶紧为该学生点赞,并请他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你真厉害!书签就送给你啦!你能给大家说一说是怎么判断的吗?”真实的情境能有效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有效分析、推理。
(三)利用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游戏能够怡情,能够启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游戏活动,能让数学变得有趣,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尊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有助于启迪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开展游戏化教学时,教师应当做到教学内容与形式多样化,以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游戏情境,借助有趣的游戏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时,笔者利用班级学生位置,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如何用数对确定位置。比如,“找朋友”游戏:一个学生报出自己好朋友的名字,其他学生一起用数对表示出好朋友的位置;“猜猜他是谁”游戏: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数对,迅速说出班上学生的名字;“捉迷藏”游戏:给出A、B两个学生位置的数对,C同学的位置与A在同一列,与B在同一行,猜猜C同学藏在哪儿。这种游戏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搭建思维支架,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在“以学为中心”的“立学课堂”中,教师既要“让学”,也要“助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引路人”,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关联与迁移运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教学,还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关联是最好的思维支架,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关联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去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时,笔者通过复习导入,先引导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学生说一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接着复习“三角形的面积”,请学生说一说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所采用的策略。在此基础上,笔者还组织学生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前面的复习过程能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和关联,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搭建桥梁,促使学生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和推导方法迁移到梯形面积计算中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二)利用导学单辅助学生学习
导学单能帮助学生自主预习,助力学生独立思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应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设计相应的导学单,引导学生思考、实践和练习。在设计导学单时,问题指向要明确,问题要有典型性、思维性和层次性,促进学生思维进阶。科学的导学单能让学生学有所依,思有所向,让学生的思维焕发活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质数与合数”时,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导学单,导学单中设计了四组内容:(1)在24÷4=6中,( )是( )和( )的倍数,( )是( )和( )的因数;(2)写出1至20各数的因数,根据因数的个数分类,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3)小组合作,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分享找质数的方法;(4)闯关测评:找一找、辨一辨、填一填、连一连、解密码。导学单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有力辅助工具,能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思考与探究,从而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与内涵,掌握质数与合数的判断方法,灵活应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立学课堂”不在于教师讲多少,也不在于学生听什么,而在于学生的脑海里能否产生波澜,能否主动思考与探索。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构建以思维为核心的数学“立学课堂”,助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小学数学“立学”课堂“问学”策略的优化[J].教学与管理,2021,(29):54-56.
[2]王卫东.基于教材内容的数学拓展课开发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22,(17):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