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

作者: 孙丽丽

摘   要:“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积极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采用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大单元教学是以单元为单位,依据新课程标准,聚焦核心素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思考与设计的教学模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大单元教学的重要性,围绕单元主题,开展系统化、整体的单元教学实践,深化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音乐 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是立足于教材内容,结合单元主题,围绕音乐学科大概念,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融合成一个整体的一种连贯式的教学模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开展大单元教学,能加深学生对音乐学科的整体认识和综合理解,让学生能够从全局出发,认识音乐学科的本质特征,生成对音乐学科的整体认知。

一、统整教材内容,制订单元教学计划

(一)深度解读教材,重构课程内容

小学音乐课堂的大单元教学必须立足于音乐教材,明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音乐教学提出的最新要求,合理解读教材的内容,并在大单元视角下,重构课程教学顺序和结构。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积极整合多样化的音乐资源,使大单元教学更加完整,单元主题更加明确,让所有的课程内容均围绕主题有序开展,从而保障大单元教学的质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能跟随教师的安排,循序渐进地解读单元核心知识,理解单元主题,提高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四季放歌”时,笔者综合考虑了本单元音乐作品的特征,以及新课程标准对本阶段教学的要求,在原有的单元内容基础之上,引入了大量与乐器相关的教学内容。笔者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了《战台风》《西风的话》这两首歌曲,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两首歌分别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在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主基调有了基本的把握,能够分辨出两首乐曲的旋律和风格特征后,笔者就导入乐器教学,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古筝、钢琴、小提琴、二胡、琵琶、笛子等不同乐器所发出的声音,让学生将这些乐器的音色与音乐作品进行连接,将音色与风格适配的乐器和歌曲组成一组。在这一阶段开展乐器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特征,既丰富了大单元的教学内容,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音乐课堂变得多姿多彩。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大单元教学设计只有结合音乐学科大概念、单元目标,组织并安排教学内容,突出各课时教学的关联性,才能保障大单元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大单元教学的有效性。

(二)分析“新课标”要求,厘清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目标为导向,让教学目标成为整个大单元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此发挥出教学目标的统筹、协调、部署作用,构建更加系统、完整的大单元教学模式。教师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先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再落实各课时目标,完成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系统优化,保障大单元教学的有效实施。

例如,在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星星点灯”时,笔者结合教学内容,规划了本单元的整体目标:能够感受到乐曲中的情感,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乐曲表演,具备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可以与其他学生合作完成歌曲的轮唱,并投入自身的情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节奏及歌词编创。在整体教学目标的统领下,笔者将本单元划分为四大课时,并设计了不同的课时目标。第一课时设计了《日落大道》的赏析,以及《美丽的黄昏》的演唱学习,还开展了轮唱教学活动、打击乐伴奏和竖琴演奏这三项活动。本课时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充满梦幻色彩的音乐作品的音色、旋律与节奏特征,并在学习演唱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第二课时和第三课时分别为《小星星变奏曲》的欣赏与节奏编创,以及《愉快的梦》的歌词编创学习,课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第四课时为《夏夜》的演唱教学及综合表演,课时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合唱技巧,并与同伴共同完成合唱表演,使学生在表演中收获成就感、自信心。在制定小学音乐大单元的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从不同的角度,以差异化的内容对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鉴赏能力进行系统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创设教学情境,给予学生沉浸式体验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感受生活中的音乐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因此,音乐教学离不开生活元素。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创设与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生活化情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帮助学生与乐曲之间建立起深层的情感联系,还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主题的理解,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核心情感的把握,使整个单元教学更加流畅。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单元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一定要立足于单元整体,而非单元教学的某个模块,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出生活化情境在整个大单元教学中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天的歌”时,在单元导入阶段,笔者从生活化的角度提问:“同学们喜欢春天吗?为什么?你还记得哪些在春天发生过的趣事?”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陷入了回忆,并组织好了语言,与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要随着音乐的旋律一起去追寻春天的脚步。”以此奠定本单元教学的主基调。随着单元课时的递进,笔者适当调整了教学内容,比如,在第一课时,笔者先带领学生欣赏了本单元的几首歌曲,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这些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些歌曲的旋律让自己想起了哪些故事。在歌曲欣赏中,学生对于春天的记忆愈加深刻,也逐渐回忆起了参加春游时的快乐体验。基于此,笔者将《旅行之歌》的赏析教学提前,要求学生认真赏析歌曲,并思考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在旅行趣事的分享中,学生很快便能抓住歌曲旋律中传达出的快乐、期望等多种情感,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歌曲学习。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将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记忆融合起来,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与歌曲产生情感共鸣,把握歌曲的本质与内涵。

(二)创设沉浸式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情境创设是大单元教学设计中的关键环节,好的情境可以将学生带入单元主题情境中,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是落实并突出大单元教学“生本化”特征的重要途径。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方案时,教师必须围绕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及提炼的单元主题,为学生创设沉浸式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收获更真实的学习体验,以实现综合素养与知识技能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丰收之歌”时,丰收是洋溢着喜悦之情的,而现阶段的小学生大多没有亲身经历过丰收的喜悦,对歌曲中蕴藏的深厚情感把握不到位。因此,在单元导入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黑龙江省秋收活动的纪录片,让学生通过视频真切地体会到秋收的震撼,更直观地感受到丰收的实际含义。接下来,笔者为学生讲解了丰收对于人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让人们吃饱饭”对我国人民有着怎样的深刻含义,还导入了袁隆平院士的生平事迹及“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诗句赏析,创设了沉浸式情境,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笔者再将本单元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导入课堂,给予学生视听感官的双重刺激,给学生带来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在单元赏析教学结束后,笔者带领学生学唱本单元的歌曲,让学生熟悉音乐旋律和风格,把握丰收时欢快、喜悦的情感。真实且沉浸式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音乐作品中,与音乐作品建立起更加深厚的情感联系,把握歌曲的内核,从而从全方位理解单元主题,将单元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完成单元学习。

三、完善教学评价,实现大单元教学目标

(一)结合教学目标,制定评价标准

大单元教学有着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及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教师要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制定出与之对应的评价标准,确保各项评价可以体现出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发展状况,从而得到更真实的教学反馈。这样不仅能够让教师更直观地了解大单元教学是否达成了预设目标,还便于教师反思与调整后续的单元教学计划,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舞起来”时,笔者在深度分析教学内容后,为学生设定了详细的评价标准:(1)在音乐基础理论与音乐感知能力方面,能准确把握不同民族乐曲的风格特征与节奏特征(10分);(2)在音乐演唱技巧及合唱水准方面,能够顺利完成演唱曲目的单独演唱及合唱(20分);(3)在模仿舞蹈能力与音乐律动能力方面,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掌握藏族踢踏舞的技巧,能够跟随音乐的律动,跳《我的家在日喀则》(15分);(4)在创新创造能力与音乐节奏感方面,在单元学习后,总结本次学习过程,掌握跟随音乐节奏律动舞蹈的技巧,可以跟随音乐,即兴完成一段舞蹈表演(25分);(5)在舞蹈技巧与协作能力方面,共同完成集体舞《跳吧!跳吧!》的编排与表演(30分)。在每个大项下,笔者还详细划分了各个小项,如舞蹈编排能力、肢体语言表现力、课堂纪律、学习积极性、活动参与度等,旨在以更详细的评价标准,提升评价的完整度与真实性,全面展现学生的能力与素养发展情况。

(二)关注表现性评价,创新评价方式

表现性评价主要用于观察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是一种较为全面的评价。表现性评价包括但不限于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以及在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将表现性评价与大单元教学融合,教师要观察学生在整个单元活动中的表现,并将其作为表现性评价的依据,掌握学生最真实的学习情况。

例如,在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唱游森林”时,教师可以围绕本单元的音乐风格及教学内容,设计以教育戏剧为主体的表现性评价策略。在整个单元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紧紧围绕着“童话”“梦幻”“森林”“美妙的歌曲”这几个关键词设计单元教学方案。在本单元的综合活动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围绕单元所学的这几首歌曲,以接力的形式讲一个小故事,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加到故事编排中。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个故事改编成剧本,让学生将精彩的童话故事变成一台美妙的音乐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角色分配情况、排练情况、服装道具制作情况、表演情况,将这些要素作为本次表现性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有着极佳的促进与提升作用,表现性评价可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做出更完整的评价,使后续的课程安排更具针对性、指向性,进而全面提升大单元教学的质量。

总之,大单元教学打破了小学音乐教材的单元限制及单课时教学的限制,能充分整合教育资源,挖掘大概念下的大单元主题,达成单元教学目标。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开展大单元教学,教师要统整教学内容,合理编排单元教学计划,创设教学情境,完善评价体系,从整体上提高大单元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袁媛.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单元整合教学的策略[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3,(1):44-45.

[2]宋欣奕.审美高度化:教育戏剧在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音乐教育,2022,(7):19-23.

[3]程元元.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音乐课程大单元教学设计[J].学园,2022,15(34):16-18.

[4]邹淑颖.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意义及策略探究[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3(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