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图谱“可视化”实践探索   

作者: 顾娟

摘   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针对音乐理论知识抽象、学生审美创造力与音乐表现力不足的现状,笔者以图谱“可视化”教学进行探索,从“多觉联动”视角的路径出发,为小学音乐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歌唱教学 图谱“可视化” “多觉联动”教学法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本文依据“以美育人”的教学理念,从音乐要素中的旋律、乐句出发,以图谱“可视化”进行教学探索,通过听觉、触觉、动觉、视觉的联动路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

一、小学音乐歌唱教学面临的困境分析

当下,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以歌唱为主,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而重复机械地演唱歌曲,削弱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受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差异性关注不够充分,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另外,读谱、和弦、音程等理论知识深奥复杂,不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

二、图谱“可视化”模式的价值分析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色彩和图形设计,增强音乐图谱的“可视化”,给学生带来具体的视觉感受。教师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色彩和图形,并对其进行多样化组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表达;通过听觉、动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官联动,帮助学生感知和领会音乐作品之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使用简洁的文字说明和图例,在音乐图谱的旁边或底部添加汉语拼音,解释音符和符号的意义与用法。针对学生的音乐编创,应使用不同打击乐器图谱,培养学生即兴创编的能力,通过合适的间距和分隔符,提高图谱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在演唱和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

三、探索图谱“可视化”的实践策略

(一)转变学习方式

根据音乐学习“声音先于符号”的基本原则,小学音乐教材严格遵循了低年级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简单明了的符号来标记音符、音高、音长和节奏,方便学生的理解与识记,即使晦涩的音符在五线谱中出现,也能让学生快速准确地识别音高和音长,让音乐作品得以完美演奏和完整呈现。比如,在实践中运用不同材质和形状的物体,用手指敲击、摩擦或抛掷,变化敲击的力度和方式,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声音的变化;使用身体不同的部位发出声音,能感受到不同部位声音的频率、音色和强度的差异;用手、筷子或其他物体进行敲击,改变敲击的位置和力度,能创造出更丰富的声响效果。通过这些实践,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索和感受到不同容器发出的声响,体验到“动觉”的美妙之处。另外,针对演唱歌曲、运用小鼓为歌曲伴奏等教学环节,教师应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查漏补缺,不断完善、优化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二)优化教学手段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能力,将音乐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年级的阶段性任务。针对低年级学生,主要强调肢体动作和模仿,让学生通过模仿,探索不同打击乐器的动作,引导学生使用各种打击乐器,以不同的敲击方式,创造出多样的声响效果。针对中年级学生,要注重知识的迁移,鼓励学生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变化,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用自己和同伴的声音来伴奏,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针对高年级学生,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综合能力,让学生自主编排和演出,鼓励学生自主构思和表达,组织班级团队成员自导自演音乐剧片段,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一是夯实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基础。低年级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学习,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与中高年级学生相比,他们更善于倾听和表达自身感受,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就能够把音乐游戏课堂效果发挥到极致。以教学《不能告诉你》为例,歌曲旨在让学生参与到班级劳动中,在活动中理解劳动最光荣。在教学时,首先,笔者拍摄学生在课间排桌椅、擦桌子、倒垃圾的图片,并让学生观看自己的劳动图片,有节奏地念歌词。其次,运用简单的擦桌子、摆凳子、洗抹布、倒纸篓动作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二声部念白合作,起初学生的二声部合作效果不理想,但在图谱和响板的帮助下,他们乐在其中。最后,通过科尔文手势的高低,让学生找出乐句同头异尾的变化,使学生唱准歌曲旋律,在游戏中找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二是给中年级学生建构音乐模型。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能给出相应的规则和判断。以教学《七个小兄弟》为例,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笔者通过创设故事情境,让不同的学生模拟七个小兄弟,并按照高矮来排列,以肢体动作做出相应的七个科尔文手势,对比音序的差异,让学生找出乐句相同的音列,探索旋律同头异尾的奥秘。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扮演“七个兄弟”游戏、科尔文手势图谱、体态律动之中,建构出基础音乐理论知识模型。

三是帮助高年级学生建立音乐联系。以教学广东民歌《牛角出来尖对尖》为例,在教学中,笔者改变乐句的排列方式(原歌曲第一段歌词是完整提问,第二段歌词是完整回答),转变为师生“一问一答”的形式(笔者有节奏地提问,学生有节奏地回答),提升了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三)拓展评价方式

一是以三度进阶为基础理念。在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图谱中,教师可以利用动觉,让学生的体验达到“沉浸式”的心动。在笔者看来,创意实践不是简单的模拟填词,而是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音乐有新的理解。这样的创意,即“学习应用—实践探究—有效评价”的循环,能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面对音乐学习。

二是以课堂研究为实践目标。笔者从手机“库乐队”软件的使用出发,通过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究录音的旋律,最终完成音乐作品的创新,不仅给学生提供一种创意思维的“异曲同构”,还能在同一个“库乐队”中编辑不同的歌曲,总结旋律图谱结构的变化。

三是转换评价。转换评价是一种常见的音乐评价方法,它专注于分析音乐中的各种转换技巧与实践,着重于探索、描述和评估音乐作品中的转换技巧和转变过程。比如,大自然的雷雨声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和情绪,当把雷雨与音乐结合时,会让人产生一种独特的体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可以加深音乐的情感表达,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觉联动”教学法,能点亮学生的音乐学习之路,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让学生的音乐才能得到体现,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曹会玉.基于核心素养的“智、趣、美”小学音乐教学[J].基础教育研究,2022,(10):58-60.

[2]范红芳.小学音乐教学中师生互动意识的培养[J].漫画月刊,2022,(Z2):36-37.

[3]李艳霞.浅谈小学音乐可视化教学措施[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6):59.

[4]严俐.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音乐课教学研究[J].北方音乐,2018,38 (17):226.

[5]陈芸.多元感官联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策略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7,(6):211.

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第十二期个人课题“‘多觉联动’:提升小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Es23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