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活动中幼儿深度学习的支持策略
作者: 宗咪咪摘 要:区域活动是幼儿阶段的一种自主活动形式,为幼儿主动建构经验、获得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支持。要充分发挥区域活动在幼儿发展中的价值,教师要让幼儿在充满趣味性与挑战性的情境中,充分展现自身经验、探索材料特性、开展积极的人际互动,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真实过程,实现深度学习。本文以区域活动为实践场域,运用“全程参与、多方支持、全维支架”策略,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幼儿园 区域活动 深度学习
幼儿的学习方式是在生活与游戏中,通过亲身感受、体验、操作、探究,不断发展对自我、他人及外部世界的认知,进而进行有意义的自我建构。区域活动是幼儿阶段的重要内容,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幼儿积极地自主操作、合作探究、迁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幼儿全程参与,从而激发幼儿的内在潜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促使幼儿由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一、全程参与:促使幼儿主动学习
(一)支持幼儿变革区域活动空间
区域活动空间既是环境的一部分,也是影响幼儿学习的重要条件。在布局区域活动空间时,教师通常遵循动静分离、相互联动等原则,但并没有考虑到幼儿的想法和需要,导致区域活动的空间布局难以支持幼儿的个性化学习,区域活动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幼儿的行为是塑造空间的一种特殊方式,幼儿是区域活动空间的使用者,他们可以获得直接的体验与感受。因此,在设计区域活动时,教师应重视幼儿的想法与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让幼儿自主变革区域活动空间,使他们能够在活动空间中展现自己的意愿,在学习和发展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区域活动的空间布局上,教师适当地“放权”,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随着幼儿区域活动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对空间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从最初的固定空间逐步延伸到多个区域空间并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将空间和材料等资源开放,形成动态、流通的活动场域。这种联动的区域、变换的环境、材料的组合带来的挑战,能引发幼儿的自主探究、学习和创造,真正实现材料自主、活动自主、空间自主,深化幼儿的学习与认知。
(二)鼓励幼儿自主制订活动计划
幼儿是区域活动的主体,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自主制订活动计划,让幼儿对自己即将展开的活动进行预设,用自己喜欢的创意符号、非正式图画、语言等多种形式进行表示。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不断修改、完善、补充计划。在每天的区域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提前规划活动要干什么、与谁合作、需要什么材料,对有的环节进行“预演”,设想活动中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应该注意什么。引导幼儿制订游戏计划是为了让幼儿在活动前进行思考,提升活动质量。教师作为合作者、互动者、帮助者,应以自身经验和能力为幼儿的活动提供有效支持,让幼儿用语言表达、符号表征等方法,将自己的想法用计划表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可以让幼儿更好地明确活动主题,梳理活动思路,学习如何有目的地去做一些事情,从而培养幼儿做事有目标、有规划、有条理的良好习惯。
二、多方支持:促使幼儿互动学习
“多方支持”指教师要支持幼儿开展自我指导式学习,在区域活动与幼儿之间形成习惯性的、相对固定的互动方式。互动学习往往是发生在区域活动中和活动后的人际交往活动中,它是幼儿通过观察模仿、讨论交流、对话协商、相互合作、经验共享等实现新旧经验关联与建构的过程。
(一)营造“对话式”氛围
“对话式”区域活动设计强调自由性和趣味性,注重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身体和精神的放松,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是自由、平等、积极的。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幼儿的个性和爱好的前提下,允许幼儿进行自由选择,从而使幼儿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游戏人”。第一,在开放自主的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建立弹性的区域活动空间和舒适的沟通环境,鼓励幼儿与同伴、教师进行互动,表现出积极、乐观、自信、真诚的互动状态,在交往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第二,除了依赖自由宽松的外在环境,教师还要培养幼儿的倾听与表达习惯,在区域活动中,当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要注意倾听,当自己表达想法时要考虑他人的感受,积极关注互动对象的情绪,养成尊重他人观点的习惯。
(二)创设共同学习的情境
对于幼儿来说,学习的过程是与同伴、教师、环境进行互动的过程,学习结果是获得有关周围环境的诸多经验,而非系统化的知识。由此,同伴交往、合作学习有了更为重要的价值。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需要为幼儿创设共同学习的情境,便于幼儿与同伴、教师进行深层次对话。教师要引导幼儿构建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一方面,幼儿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性格与同伴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开展区域活动;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年龄较小或交往能力较弱的幼儿加入某个学习小组,为他们提供互动学习的机会。从活动情境和互动对象出发,互动交流分为小组内和小组间两种形式:小组内互动是指与组内同伴的对话,可以发生在同个区域活动的每时每刻;小组间互动是指与其他小组、其他区域中的幼儿对话。在小组内互动中,幼儿是独立的社会个体,在区域活动中围绕共同目标进行互动,展现各自的经验和学习风格。教师要引导幼儿在小组活动中进行有效互动,提升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全维支架:助推幼儿解决问题
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幼儿在与伙伴进行合作与探索的过程中,整合、建构、迁移、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幼儿的深度学习集中体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其结果是幼儿的经验积累得到提升,思维能力得以发展。当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出现问题时,会运用已有经验对问题形成一定的解释,并进行探索与尝试。当幼儿经过尝试后仍旧无法解决问题时,教师需要及时进行支持与指导,为幼儿的问题表征提供支架。问题表征就是将问题转化为内部的心理表征,其实质就是对问题的主动建构与理解,能帮助幼儿收集与问题相关的有效信息,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教师可以借助情境再现的方式组织幼儿进行讨论,支持幼儿使用语言、文字、图画、思维导图等方式分析遇到的问题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有哪些解决策略,并绘制可视化的思维导图,帮助幼儿梳理与汇总相关信息,为后续实践提供基础。当初步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后,幼儿需要重新回到问题情境中验证策略,这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环节,教师一定要给幼儿留下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让他们可以独立地展开研究和探索,进行深入的学习。
综上所述,区域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重视区域活动的设计,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为基础,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幼儿的深度学习水平会不断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计划性获得提升,问题意识、互动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樊亚博,邵明星,崔璨.深浅交融:区域活动走向深度学习的理念重构与实践策略[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24,(5):22-25.
[2]彭丰,曹杰.区域活动中幼儿深度学习支持策略:以重庆西南医院幼儿园为例[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23,(11):18-21.
[3]梁维维.区域活动中幼儿深度学习的支持策略[J].学园,2023,16(34):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