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 盛玉妹

摘   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值得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这既是发挥课程育人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满足“新课标”要求的必由之路。本文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重构阅读教学目标、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合理拓展教学内容、客观实施教学评价几个方面阐述了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这给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创新与改革指明了方向。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影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秉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原则,构建高效的阅读课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素养,彰显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解读核心素养内涵,重构阅读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指引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最终的教学效果。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角度重构阅读教学目标,构建高效的阅读课堂,让学生通过有效的阅读获得全面发展。

以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解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之后,设计阅读教学目标。第一,语言运用方面。主要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关注语言文字的特点。这篇文章中有很多四字词语,如“众星拱月”“举世闻名”“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记忆这些词语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技能。第二,思维能力方面。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促进学生深度阅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审美创造方面。引导学生欣赏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尤其是古建筑之美及其蕴含的人文之美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第四,文化自信方面。可以通过文本内容分析,使学生清晰地感知圆明园内亭台楼阁的建筑特点,让学生感受古代建筑文化的魅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拓展阅读资料,给学生介绍文章出现的词语。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记住词语本义的同时了解其引申义,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词语运用的精妙与准确,还能让学生通过这些词语,充分感受到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树立文化自信。

二、围绕核心素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一)以写促读

“以写促读”可以拓展学生阅读的深度,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及现实情况,采取合适的练笔方式,如仿写句子、续写课文、改写句子、写读后感等,实现以写促读,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例如,在教学《穷人》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续写课文。续写课文需要学生忠于原文,把握人物特色,梳理故事情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续写的内容与原文有效衔接,不会给人突兀的感觉。在写作任务的驱动下,学生需要深入研读文本,分析渔夫与桑娜身上的美好品质,围绕他们的性格、形象等展开想象,模仿其语气、神态等续写故事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升想象力与语言运用能力,还能提升审美感知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小组合作学习法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意识、团队协作能力、集体荣誉感等。因此,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围绕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话题,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如“文中用‘举世闻名’形容圆明园,你是从哪些方面看出来它的举世闻名呢”“面对今天圆明园的断壁残垣,你有没有想要说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对文章有更深一步的感悟与体验。

(三)情境教学法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舞台剧表演活动,创设教学情境,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清楚地梳理了一遍故事情节,认识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中获得了深刻的感悟。比如,做人做事不能只顾自己利益而不管别人,要尽可能地让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都得到保障,这样才能互利共赢;做事要有逻辑性、计划性,顾客是想到什么做什么,这是不尊重别人劳动的表现;学会诚实待人,在生活中不要用性子急、性子慢这类借口给自己的私心或缺点打掩护。

三、突破教材桎梏,合理拓展教学内容

阅读素材是开阔学生视野、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语文教材内容有限,在阅读教学中,仅仅依赖教材上的内容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教材”的思维,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对教材进行“二次创造”,立足教材,适当地拓展延伸教学内容,以此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以教学《北京的春节》一课为例。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中所描写的北京春节的风土习俗、风土人情与文化要素等。其次,可以挑选一些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习俗、饮食习惯等方面的拓展阅读资料,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这样,不仅可以丰富阅读教学的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让学生深刻感悟文本中所传递的情感要素,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促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并主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四、聚焦核心素养,客观实施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课程评价应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客观实施教学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反馈等功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线上平台建立阅读档案,记录学生的课内与课外阅读情况,再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特定时间内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情况、思维能力的情况、审美情趣的情况等。其次,可以给学生发放自我评价量表,让学生根据表中内容对自身阅读情况进行反思与总结,如近期阅读的文本数量、积累的字词和句子数量、阅读能力等。最后,可以将学生自评及互评内容纳入阅读档案中,定期复盘,调整阅读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评价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阅读中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阅读效果,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核心素养四个维度的内涵,重构阅读教学目标,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实践、总结,全面优化阅读教学设计。这样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运用、文化自信、审美创造力等,能充分提升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魏柳芳.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3(16):90-92.

(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