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汉字教学

作者: 丁蓉 梅承慧

摘   要:“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教育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小学语文汉字教学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探讨了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汉字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课程思政”理念,以促进小学语文汉字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程思政” 小学语文 汉字教学

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塑造。“课程思政”理念强调在各类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课程育人的目标。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具有基础性和长远性的特点。如何在“课程思政”理念下进行小学语文汉字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是语文教师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课程思政”理念出发,探究了小学语文汉字教学的创新实践,以期为相关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课程思政”理念下小学语文汉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元素挖掘不足

汉字既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文明存在的基石。汉字的字源、结构、内涵等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元素。汉字的创造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汉字的结构体现了辩证思维和整体观念;汉字的内涵则传递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有效的汉字教学能帮助学生感知文化内涵,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但是很多教师在汉字教学中,只是停留在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等层面,没有深入挖掘汉字中的思政元素,没有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深刻内涵,导致学生对汉字的文化意义与内涵的理解不到位,影响了学生文化意识的形成。

(二)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

目前,一些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没有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仅仅将汉字教学视为传授语言知识的过程,忽视了其中蕴含的德育价值。还有部分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在汉字教学中,既没有挖掘汉字本身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也没有将汉字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导致汉字教学与“课程思政”脱节。

(三)教师的教学不够系统、全面

很多教师在汉字教学中,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够全面、系统。第一,过于注重汉字笔画和结构的解析,忽略了汉字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导致学生虽然能够正确书写汉字,但对汉字所表达的意义和文化内涵缺乏深入的理解。第二,没有将汉字的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背景相结合,忽略了汉字的实际应用场景,导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无法灵活运用汉字表达自己的想法,难以理解汉字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第三,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没有为学生拓展生活化、个性化、实践性的汉字知识,导致学生对汉字学习的兴趣不高,无法理解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这种缺乏科学性的教学评价,不仅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健康发展,还容易让学生产生不良的学习情绪,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这种评价还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性,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无法发挥评价的诊断和促进功能。

二、“课程思政”理念下小学语文汉字教学改革路径

在小学语文汉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挖掘汉字的内涵和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还要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主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一)关注实际生活,优化教学内容

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汉字教学要关注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挖掘汉字的思政元素,整合、重组教学内容,让汉字教学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效融合,在深化学生对汉字的理解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例如,在汉字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取合适难度的汉字,讲解汉字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含义。其次,在学生初步认识与理解汉字的基础上,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等内容相关联,引发学生对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的思考。最后,可以引导学生由汉字入手,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汉字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开展专题活动,增强汉字教学的思政特色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汉字专题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元素融入汉字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开展“汉字游园会”活动,结合汉字猜谜、汉字拼图、角色扮演、制作汉字卡片等活动,让学生沉浸式体验汉字课堂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汉字,进行短文或诗歌创作,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社会现象的见解。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还能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我心中的祖国”为主题,创作一首富有感情的诗歌。这样的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又能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等重大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引入跨学科教学模式

“课程思政”理念鼓励跨学科教学,强调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汉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其他学科相关知识,通过讲解与相关汉字有关的历史、文化、地理、科学等知识,引领学生从综合性、整体性、文化性的角度认识汉字,深化学生对汉字的文化意义的理解。这种跨学科教学模式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更全面地理解汉字的内涵,还能培养学生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古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或介绍不同地区使用的方言和汉字的差异,让学生从文化视角认识汉字的发展与演变。这样的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综上所述,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引导下,教师要对汉字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教学评价进行深刻反思,引入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优化课程资源设计,引导学生在汉字学习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这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更是培养更具国际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中国公民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志坤.挖掘汉字教学中的思政教育资源[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9):80-81.

[2]罗璇.新文科背景下汉字教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西部学刊,2023,(6):128-131.

[3]魏淑琼.小学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实践策略[J].学苑教育,2023,(8):29-31.

(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评估监测研究院 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