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构建小学语文“三学”课堂的策略
作者: 陈芳摘 要: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普遍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然而,就目前而言,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学生自学能力弱、教学方式缺少创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被忽略等问题。构建“三学”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课前预习单,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布置小组任务单,提高小组成员的共学能力;创新课堂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互学能力。
关键词:“双减”政策 小学语文 “三学”课堂 教学策略
“三学”即“个体尝试先学,同伴商讨互学,众人欣赏共学”。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深入,教师在为学生减轻学业压力的同时,也应当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从多个方面出发,探讨了当前小学语文“三学”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学能力较弱
语文学科内容比较丰富,而学生年纪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自学行为不太放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干预也较多,通常使用“灌输式”教学模式。然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不仅会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路,学习效率难以提升,而且容易导致学生的抵触情绪。教学模式的落后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大问题,会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思考能力及语文知识分析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思维上的束缚,这是现代语文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自控能力相对较弱,自学意识不强的情况。一方面,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不成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多种因素的干扰,难以保持专注;另一方面,家长和教师认为小学阶段的学生需要被严加管教,缺少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意识,忽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也导致一些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阅读积累、文学常识、字词储备相对较少,难以独立完成自学任务。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学习不自信,思维能力下降,难以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
(二)教学方式缺少创新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好奇心强,而专注力相对较弱,对一件事的兴趣持续时间比较短,因此,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持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控能力不足,兴趣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以小学教材、教学大纲、小学生必读资料为主要载体,这些学习资源相对比较传统,教学方式缺少创新。同时,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足,信息化水平需要提升,这些都制约了小学语文“三学”课堂的构建。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教学方式缺少创新、教学模式较为刻板的问题,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缺少有效的教学活动,不注重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生以听课、完成作业、应付考试为目标,既缺少对课本内容的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究,也缺少将课文内容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思维也容易固化,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教师是课堂的主体,特别是在小学教育中,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的年纪小,没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关注不够,没有做到因材施教,难以实现小学语文“三学”课堂的构建。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学生的个性受到压制,小学语文教学也出现了畸形、片面发展的情况。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教师上课,学生听讲”的模式,缺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环节。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部分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然而,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仍然会存在思考内容偏离教学内容、课堂纪律难以维持等问题,自学效果不佳,课堂效率也因此变低。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三学”课堂的构建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构建“三学”课堂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加深自身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够通过与小组成员的沟通,从多个方面进行问题的探讨,从而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向不同,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集思广益,更全面地了解知识点。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构建“三学”课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更好地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在合作探究中提升思维能力、审美与创造能力,在语文实践中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
三、“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三学”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设置课前预习单,培养个体先学能力
预习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前初步了解学习内容,以便跟上教师的思路。教师可以利用课前预习单的形式,充分提升学生的个体先学能力,让学生在完成预习单的过程中充分思考。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的教学前,笔者为学生提供了预习任务单,让学生在课前完成。笔者将预习单分为几个板块,首先是“我会查背景资料”,这个板块要求学生根据笔者给出的关键词进行资料查询,并且尝试整理有效信息。其次是“我会定学习目标”,这个板块要求学生根据单元目标、课后练习等,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并尝试梳理如何完成目标。最后,是“我会找生字”,这个板块要求学生将课文中不懂的词画出来,并且尝试自主理解。学生在完成预习任务单之后,可以对自己的预习任务单进行简单评价,并带着预习任务单进入课堂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学生能够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了解,做到有感而发、有话可讲。笔者通过实践,总结出在培养学生的个体先学能力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的几点。
首先,选择贴合教材内容的预习资料,通过学生喜欢和熟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预习活动。其次,传授给学生合适的语文学习技巧,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技巧,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二)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单,提高小组共学能力
小组合作可以充分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同时能让每个学生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善用小组合作模式,以任务单的形式为小组派发任务,鼓励学生按照任务单上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进而充分提升自学能力。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为学生布置了一系列任务。在初读阶段,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生字词,并派代表上台讲一讲自己是如何学习生字词的,从而让学生互相学习。在精读阶段,笔者为学生设计了几个思考题,如“为什么‘中华不振’?”“‘中华不振’有什么表现?”“中华儿女如何自强?”等,让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尝试在课文中自行找答案。随后,笔者带领学生分析“中华不振”的原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和理解,合作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充分提升。
在“双减”政策下,为了构建小学语文“三学”课堂,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种小组任务。第一,经验分享任务。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畅谈自己的语文学习技巧、对单元学习内容的理解、在语文学习中攻克的困难等。每周,教师可以针对小组探讨的内容进行提炼和总结,并分享给学生,从而提高小组共享能力,实现学生的持续成长。第二,比较型任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语文学习内容中提炼出一个话题,并指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对话题进行探讨,以便锻炼学生的语文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第三,信息传递型小组任务。语文教学内容丰富,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每人完成小组任务的一部分,每个学生的任务都是在前一个人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增加小组成员合作的黏性,提高他们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小组共学能力。第四,创造型小组任务。创造型小组任务主要是指小组任务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实践性,能够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这类小组任务通常在课外完成。
(三)创新课堂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互学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思维活跃,有很多新的想法,同时乐于尝试新事物,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情开展相对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索,自主思考,进而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和参与感。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绿》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来到户外,让学生两两组队,在操场上一边合作朗读课文一边寻找绿色,感受各种各样的绿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受到刺激,笔者在这时也鼓励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思考,揣摩作者写诗时的语气,并且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语气朗读给同伴听。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觉进入情境,同时能够产生思维的碰撞,获得更多阅读感受。
课堂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创新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开拓思路,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创新观念,在现有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开展以下实践创新活动。
第一,借助“智慧课堂”平台进行语文知识及拓展内容的推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通过“智慧课堂”平台向学生进行书籍的推荐。例如,在《玲玲的画》的课后拓展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层层递进的形式推荐书籍,如在最开始推荐《坏事变好事》《父与子》《鼠小弟的小背心》等语文教学资料。接着,教师可以拔高难度,给学生推荐《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成语故事》等书籍,让学生探索语文知识,找到与《玲玲的画》寓意类似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开展语文创新课堂实践活动,把握语文教学节奏。例如,在《妈妈睡了》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开展“我的家人”语文主题教学活动,并将活动分为课内知识教学、课外拓展教学两个部分。教师可以围绕“我的家人”设计形式多样的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回答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表现和课堂的气氛,观察、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个性和差异,为因材施教提供必要的保障,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利用语文主题活动推动语文教学的创新。
第三,发挥情境的优势。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虽然能够根据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但是思考的深度却不够,难以对一个主题单元的知识进行整合,也难以建立一个单元内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更难以实现听、说、读、写能力的融合发展。由于一个单元的知识内容比较丰富,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好每一节课,也要让学生了解单元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促使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我的动物朋友”主题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播放小动物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动物的怜爱之情,感悟生命的可贵。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联想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实现了知识拓展。
总之,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应当肯定并且提倡自主学习的形式,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思考,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探索和实践中。
参考文献:
[1]于娅.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J].小学生(中旬刊),2022,(10):109-111.
[2]李福林.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路径思考[J].天津教育,2020,(36):183-184.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