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跨界融合”教学

作者: 孙媛媛

摘   要:“新课标”提出了“素养导向”的核心目标,将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定位于“立德树人”。基于“新课标”对语文课程“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本质定位,“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就不能局限于语文课程本身,而要通过“跨界融合”教学的方式,彰显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本文从资料拓展、项目推进、多彩活动等方面入手,探究了小学语文“跨界融合”教学的策略,旨在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立德树人 跨界融合 价值辨析 践行策略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语文课程中所包含的丰富多元的文化因子,还可以借助具体可感的语言文字,实现认知能力的全面提升。“跨界融合”教学是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教学方法,有效的“跨界融合”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让语文课程从纯粹的语言文字训练课转化为育人成长课,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跨界融合”教学的开展,设计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内容,彰显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跨界融合”教学的价值

(一)拓展丰富资料,彰显育人价值

语文课程的“立德树人”不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而要以可感的故事、具体的画面、真实的场景对学生的认知形成深远而独特的影响。语文课程以具体的语言文字传递丰富的信息,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如果语文教学仅仅从教材资源出发,学生能够接触、理解并运用的知识就相对有限。只有将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统整和把握,开展“跨界融合”教学,才能更好地凸显语文知识的核心价值,让学生从多样化的内容中,感受到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连接生活空间,落实育人目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语文的外延即生活”。没有生活的浸润,语文课程教学必将陷入机械生硬的泥潭中。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开展“跨界融合”教学的本质是将语文学习融入真实而广阔的生活中,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收集生活中的资源,设计与真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语文活动,将学生的意识和情感浸润在生活情境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的语文“跨界融合”教学策略

(一)资料拓展,丰富教学资源

语文教学需要具体、扎实、可感的素材资源。统编版教材所编选的一系列课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因此,在语文“跨界融合”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核心素养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联系课文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拓展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助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彰显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著名诗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设置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由此可见,这个单元具有鲜明而浓郁的爱国情怀。语文要素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指明了方向,教师应在引导学生体悟课文情感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比如,《圆明园的毁灭》以前后对比的巧妙构思,翔实而具体的文字介绍,展现了圆明园作为“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的独特魅力和艺术辉煌,同时也描绘了圆明园毁于一旦的过程,揭露了帝国主义的强盗面貌。首先,为了顺应单元定位,教师可以先从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入手,让学生感受圆明园的辉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其次,与“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联系,借助教材中所罗列的一系列资源,拓展资料,让学生从更广阔的维度了解相关的史实。最后,在这样的基础上,可以融合影视作品,为学生播放经典电影《火烧圆明园》,让学生从影片创作者的角度学会分析历史,丰富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二)开展项目化学习,拓展育人空间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大单元、大任务、大情境的教学理念与项目化学习有了高度融合,不仅为落实语文要素、转化语文能力提供了全新的路径,还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足下万里,移步换景,寰宇纷呈万花筒。”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习作主题为“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一主题既与语文要素中“动静结合”的写作策略和“搜集资料”的语文活动息息相关,同时又指向“足下万里”的人文主题,是丰富学生生命体验,发展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资源。基于此,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化学习方式,创设学习情境:“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即将召开,请你作为中国代表,向参会的各国嘉宾介绍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明确以下的项目任务:绘制一张世界文化遗产的海报、制作一份世界文化遗产的幻灯片、录制一段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音频、撰写一篇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演讲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收集各个学科与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的资料,还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提炼,进行有针对性的表达。这种项目化学习充分彰显了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之间的关系,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落实育人目标。

(三)组织多彩活动,实现全过程育人

实践活动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摈弃传统教育理念下直接告知知识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身心发展规律,组织多彩的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深入体验、积极融入的过程中,实现综合素养的发展。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该单元所设置的人文主题是“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基于此,教师可以从语文课程的独有属性入手,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及文本内容出发,设计跨学科活动,帮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探寻并解构单元中所传递的亲情,将认知升级到对中华传统“孝”文化的认知。第一,融合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积极收集传统文化中与“孝文化”相关的故事,模仿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方法,尝试运用具体的场景和细节进行微写作,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第二,组织学生从课文入手,以课本剧的形式,将自己理解的课文内容和角色情感融入表演过程中,在角色体验中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第三,充分借助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和“单元习作”,搭建向父母表白的“孝传承”现场,达成“传承”的综合性学习目标。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跨界融合”教学的角度入手,走出语文课程固有的视野,以更广阔的资源丰富学生的体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朱秀玲.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路径[J].小学教学设计,2023,(7):20-23.

[2]殷伟荣,张文东,刘晓华.跨学科任务群教学中语文课程的学科本位与组织方式[J].教学与管理,2022,(13):69-72.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大洋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