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结构化教学,建构高效数学课堂

作者: 施娅林

摘   要:小学数学具有明显的结构化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还要梳理数学知识的整体框架,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为学生长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结构化教学 知识体系 思维方式

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结构化教学更注重“以生为本”。开展结构化教学,教师应基于不同学生的特征,制定差异化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应整合知识板块,改变学生碎片化的学习状态,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整合知识板块,构建知识体系

(一)关联内容

数学知识不是分割的,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在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缺乏对整体结构的认知,往往割裂数学结构,没有从整体出发设计教学活动,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呈现碎片化。因此,教师要将教材内容进行重组,紧密关联教学内容,让知识点变得更为清晰而明确。

以教学“多边形的面积”为例。本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笔者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这里有一个花圃,看一看是什么形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很快就回答:“平行四边形。”“那么,我们就走进这个图形,看一看应该如何计算这个平形四边形的面积。”其次,笔者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组织学生计算花圃的面积。“你们在计算花圃的面积时,会想到什么?它的面积公式能用字母表示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笔者板书公式,并继续提问:“三角形已知3个底,为什么我们计算的时候,只需要用底和高相乘呢?”学生回答:“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而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高也是三角形的高。”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笔者通过课件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突破“底与对应高相乘”的难点。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帮助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结合,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设置“计算花圃的面积”这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不仅有效地引出了新知识,还对学生的旧知识进行了巩固,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提升了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教材,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构建整体的知识框架。

(二)设计练习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层层递进式的相关练习任务,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通过设计练习,让学生将知识灵活运用,并在练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这对学生整体掌握知识非常重要。

以教学“多边形的面积”为例。在学生对花圃面积有了基本的认识后,笔者对练习进行变式,引导学生去求草坪的高。首先,提出问题:“如果在草坪中修建一条小路,那么,你们能根据所学的知识求出这个草坪的长度吗?”学生讨论后回答:“求小路的长度就是求它的高。”其次,引导学生去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在平行四边形的草坪旁边有一个底5米,高6米的三角形的树林,那么,这个树林和草坪的面积一共是多少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两种答案,分别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加上三角形的面积”“求梯形的面积”。最后,笔者继续提出问题:“如果在三角形草坪旁边建造一个健身区域,那么,你们知道如何求它的面积吗?”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用梯形的面积减去三角形的面积,便能得出健身区的面积。”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基础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对多边形面积进行探索,不仅能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还发散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自主理解结构,构建思维方式

(一)鼓励小组讨论

复习是帮助学生进行整体感悟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小组讨论开展复习活动,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自主感悟,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

以教学“百分数”为例。首先,笔者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老师在商店中看到两种果汁,一种标着95%的橙汁,一种标着60%的橙汁,你们会选择哪一种呢?”学生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纷纷表示会选择第一种。接着,笔者继续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百分数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说,在衣服的标签上可以找到棉和涤纶的百分比;有的学生说,在商店中可以看到牛奶盒上的含乳量、脂肪等成分的百分比。“这些百分数都说明了什么呢?”笔者就百分数的意义进行讲解,并给学生举例:“同学们应该都喝过糖水,现在老师有两杯糖水,每个杯子都是100g,已知第一个杯子里的糖水含糖量是20g,第二个杯子里的糖水含糖量是30g。哪一个杯子里的水更甜呢?”学生很快就得出了答案。随后,笔者追问:“如果他们的重量不一样呢,比如第一个杯子中的糖水是200g,第二个杯子中的糖水是300g;第一个杯子有70g糖,第二个杯子有90g糖。怎样才能知道哪一杯水更甜呢?”学生通过讨论,表示可以用糖的重量除以糖水的重量。这样,就能直观地看出哪个杯子里的糖水更甜。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百分数与之前学过的分数到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因为分母相同,所以百分数便于比较;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能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以及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同时,也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学会知识迁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逐步放手,除了教给学生知识,还要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环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感受知识探索的过程。这样,就能让学生系统化地掌握知识,了解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差异。

以教学“百分数”为例。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厘清“比、分数、除法、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在对比中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首先,笔者设计了几道习题,让学生用百分数来表示相关的成语:“百战百胜”可以用百分之几进行表示?“百里挑一”可以用百分之几进行表示?“十拿九稳”可以用百分之几进行表示?在学生自主完成问题后,笔者通过课件展示:全校的出勤率为98%;某工厂本月的汽车产量是1000辆,产量比上个月增加了10%;某商场购买的落地扇比吊扇少50%,让学生分别说出这些百分比的含义。其次,继续设计习题:“某工厂计划四天加工600个零件,实际工作效率提升了15%。请问工人师傅每天做了多少个零件呢?这里的15%指的是什么?”“单位‘1’是什么?”“解决有关分数、比和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时,最关键的是找出单位1,找出数与量之间的关系。”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笔者又设计了几道习题:一件衬衣的原价是120元,降价10%后,现在售价多少元?如果衬衣降价后售价为100元,那么它的原价是多少?最后,笔者设计问题:一件衬衣的价格是100元,长裤的价格和衬衣的价格比是3:2,那么长裤的售价是多少元?设计这些问题,能让学生领悟比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在结构化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让学生做到触类旁通,解决一系列的问题。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做到对知识的迁移。

三、精心设计内容,构建教学体系

(一)联系生活

在开展结构化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从理论知识出发,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此,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实际生活情况,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真正发挥结构化教学的实用性,让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

以教学“扇形统计图”为例。在教学中,笔者创设生活情境:“很多同学都非常热爱课外活动,对此,老师对我们班的学生做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发现有的学生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学生喜欢踢足球。下面,请大家来看一下老师调查的结果。”笔者通过大屏幕进行展示,喜欢打乒乓球的学生有12人,喜欢踢足球的学生有8人,喜欢跳绳的学生有6人,喜欢踢毽子的学生有5人,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学生有9人。“同学们,为了能够更直观清晰地展现喜欢各类运动的人数,我们要用一个什么样的统计图更好呢?”笔者展示了一张条形统计图,并向学生提问:“你从统计图中能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学生自由发言,表示可以看到各种数量的差值、各项运动人数的多少等。“条形统计图是为了让我们更为直观地看到数量的多少。通过条形统计图,你们能够直观地看出每个运动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吗?”学生纷纷表示“不能”。对此,笔者引出扇形统计图的概念,让学生观察扇形统计图,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学生表示扇形有大有小,不同颜色的扇形代表了不同运动所占人数的百分比。最后,笔者进行总结:圆和扇形的关系便是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的关系,统计图中的圆表示全班的人数,也就是单位“1”,而圆中不同的扇形则表示各项运动所占班级人数的百分比,从扇形的大小便能直观看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景与数学知识进行联系,通过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导出扇形统计图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和意义,发挥出了结构化教学的实效。

(二)学用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教与学,学与用”有机融合,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知,发散学生的的数学思维。

以教学“扇形统计图”为例。在学生对扇形统计图有了基本的了解后,首先,笔者让学生对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进行比较,说出各个统计图的优点与缺点。其次,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根据扇形统计图的信息,计算出各部分的数量呢?比如,我们班现有40人,喜欢打乒乓球的人数占30%。那么,喜欢打乒乓球的人一共有多少呢?”学生很快就算出“12人”。“根据图中所占百分比,喜欢踢足球的有多少人呢?喜欢跳绳的有多少人呢?”学生通过讨论,给出了答案。最后,进行总结:“同学们,扇形统计图的作用有很多,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能用扇形统计图来解决,而学用结合才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数学水平。”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在了解扇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实现了“学”与“用”的结合,巩固了学生的知识,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开展结构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认知,使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性思维;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碎片化的知识中感悟新知识,实现学以致用;要基于实际教学情况进行总结,优化教学模式,进而真正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戴津津.小学数学结构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华夏教师,2022,(36):40-42.

[2]郏红艳.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中深度学习的实施路径[J].名师在线,2022,(34):67-69.

[3]王翠.以结构化教学化数学知识为数学素养[J].江苏教育,2022,(89):71-72.

[4]尤晓明.小学数学指向结构化单元整体教学[J].文理导航(中旬),2024,(8):25-27.

[5]季涛.基于单元整体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J].新课程,2020,(22):91.

(作者单位: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第一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