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作者: 王军生摘 要:生活化教学是指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价值。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数学教学强调知识应用与生活的连接。生活化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趣味性与实用性,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积极运用生活化教学,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有效的数学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习与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思考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运用恰当的方法去解决实际数学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因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爱上数学,并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很多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得不到有效发展,不能很好地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习效率低下。其次,许多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入,仍然倾向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或认为生活化教学只是简单地将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结合,缺乏系统性的教学设计和有效的教学策略。这种认知上的不足导致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效果不佳。最后,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依然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和能力发展。这种单一的评价机制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得到教师的正向反馈和激励,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课堂参与度。
二、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生活化教学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有效的数学生活化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一,数学生活化教学强调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第二,生活化教学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实施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通过真实的情境,促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第三,生活化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思考,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学生需要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把现实生活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知识;要以“课堂与生活”为中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自主探究。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内容,联系实际生活
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将数学概念、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出发,设计生活化教学环节,从而推动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还能培养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相关知识时,首先,在讲解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相关物体,如建筑的屋顶、桥梁的结构等,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其次,可以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例如:“如果要用三根木棍拼成一个三角形,已知其中一根木棍长8厘米,另一根长6厘米,第三根木棍要多长?”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不仅要理解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还要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利用卷尺或直尺,量一量生活中的三角形的边长,计算其周长和面积。最后,在课程结束后,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总结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并分享在生活中遇到的三角形实例或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要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将课本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立体化、可视化的呈现,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符合学生思维和学习习惯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将数学知识放到现实生活情境中,引领学生自主思考、探究与总结,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展示一些常见商品的图片与价格,如饮料、零食等,引领学生关注价格中小数的使用,让学生理解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其次,可以提出问题:“老师今天在超市买了三瓶水,每瓶水3.5元,一共花了多少钱?”通过这样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加法运算。最后,可以组织“班级超市”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文具、零食等标上带有小数的价格,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易,计算总价、找零,从而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小数。这种情境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学习小数的加减法。
(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工具,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片、视频,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直观化、立体化、形象化的记忆。例如,在教学“圆”时,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图片,引导学生对圆的形状和大小进行探究,并提出自己的猜想。其次,可以通过动画演示圆的形成过程,展示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圆的性质。最后,可以在白板上绘制圆,邀请学生使用手指或触控笔来标记圆心、半径和直径。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效关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双利.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索[J].理科爱好者,2024,(3):190-192.
[2]王星.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10):32-34.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金山咀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