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问题导学,建构高效数学课堂
作者: 季春燕摘 要:问题乃学习之始。具有引导性、层次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高效获取知识,实现学生能力与思维的协同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运用问题导学模式,能发挥问题的启智作用,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和判断力,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问题导学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学生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为核心,利用优质而高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技能、提升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关注度不够,提出的问题非常随意,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对的。如果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就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如果设计的问题过于复杂,无法让学生找到思考的方向,就会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教师应围绕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个角度出发,基于学生的数学水平和认知规律,进行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自主探寻新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推动高效数学课堂的生成。
一、以问题导学,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应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我们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也悄然走进了数学课堂。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还是教师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以视频化、图片化的方式,引入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完成对知识体系的建构,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
比如,在教学“厘米和米”时,首先,笔者为学生下载了一段动画视频,视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黑猫警长调查一个珠宝盗窃案,最终抓住了偷窃者老鼠,据老鼠交代,它将盗窃的珠宝藏到了一棵大树正北方向30个脚长的地方。黑猫警长立即赶到那个地方,从大树开始向正北方向走了30步,却没有找到赃物。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老鼠的30步和猫的30步距离并不相等。其次,提出问题:“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标准来测量距离,会带来很多麻烦,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个问题立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顺利地让学生进入对厘米的学习之中。
(二)应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方式,也是发散学生思维的主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课堂的参与性,利用问题开展教学;要结合所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
比如,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首先,笔者让学生分别统计班级同学参加舞蹈、3D打印、机器人、葫芦丝4个社团的男女生人数,然后制成单式统计表。其次,让学生拿出课前完成的单式统计表,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回答:“在这几个社团中,参加哪个社团的人数最多?”学生立即给出了答案,这是因为每张统计表中都有参加相应社团的人数。最后,提出问题:“在这4个社团中,是男生人数多,还是女生人数多,多出多少人?”学生陷入沉默,无法在短时间内进行回答。笔者询问原因,学生认为后面的问题需要看的数据比较多,还要进行相加,耗时比较长。对此,学生产生了合并单式统计表的想法,进入对新知识的探索之中。
二、以问题导学,高效获取知识
(一)借助问题,强化新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发挥问题的导向作用,激发学生探寻新知识的兴趣,并将所学知识及时融入原来的体系之中;应准确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确立有效的切入点,设计具有梯度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思考,完成对新知识的吸纳,进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比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时,笔者出示题目:王大伯准备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的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针对这样的问题,如果让学生直接进行解答,肯定毫无头绪。对此,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问题:(1)你认为所围长方形花圃的周长是多少?(2)拿出小棒动手摆一摆,你能摆出多少种不同的长方形?(3)所围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它的面积是多少?(4)所围长方形的面积一样吗?比一比,能有什么发现?(5)在列举时,应该注意什么?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快速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进而提升了学习效率。
(二)应用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
提出问题既是刺激学生大脑的重要方式,又是发散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喜欢采用“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将课本知识面面俱到地进行讲解,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改变以往的做法,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以弥补教学的欠缺和技能的不足,让学生形成创新能力,获得对学习独特、深刻的体验。
比如,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阳光小学五(1)班45人去划船,租9条船正好坐满,每条大船可以坐7人,每条小船可以坐4人,租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条?针对这个问题,有的学生想到了“画图策略”,通过所画图形,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学生想到了“假设策略”,从租5条大船和5条小船开始想起,算出可坐的人数,再与班级总人数进行比较、调整。
三、以问题导学,提升教学成效
(一)依托问题,实现去伪存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采用简单告知的方式,而应设计具有反思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反思中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
比如,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某公司在电视台播出一条30秒的广告,每天播一次,连播两周共付广告费35.7万元,平均每秒要付广告费多少元?有的学生这样计算:2×7=14(天),35.7÷14=2.55(元),2.55÷30=0.085(元)。显然,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笔者并没有直接指出,而是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这么便宜的广告费你们见过吗?”学生很快意识到在解答过程中应该注意单位的换算,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二)依托问题,提升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生活化问题的应用,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意义。对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引入生活化的问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形成活学活用的能力,进而补充和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
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阳阳家买了一台柜式空调,它的外包装是一个长0.8米、宽0.5米、高1.75米的长方体纸箱,这样一个纸箱至少需要硬纸板多少平方米?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有很强的关联性,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应用到所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起始阶段,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导向性的问题,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应确保问题的难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进而形成数学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黄丽冷.问题导学:小学数学的“对话式教学”模式[J].天津教育,2022,(24):88-90.
[2]王翠.浅谈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32):17-19.
[3]何强.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实践[J].基础教育论坛,2022,(35):87-88.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李堡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