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化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作者: 袁干红

摘   要:“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在开展小学英语教学时,既要重视专业知识点的讲解,又要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加强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将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活动化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活动化教学 小学英语 应用策略

众所周知,活动化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它更加系统且科学。一方面,活动化教学旨在将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行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活动化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并将细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要重视活动化教学,以构建高效课堂。区别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应重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引入多元化的策略。

一、重构教学理念,做好前期设计

(一)紧扣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活动

一直以来,小学英语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主要参考资料。在日常的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搭建活动框架,铺设活动内容。首先,阅读教材内容,提炼重难点。教师可以基于重难点,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其次,围绕教学目标,规划活动目标、活动内容。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学评一体化”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策略,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活动目标与教学目标统一起来。最后,考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小学生的思考方式、思维习惯与成年人不同,因此教师要全面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4 My family为例,从教材内容来看,学生不仅要学习有关家庭成员的英语表达方式,还要学会用英语介绍家庭成员。在活动设计阶段,教师可以将生活化教学与活动内容相结合,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主题为“Introduce your family members”的活动。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学生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分享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分享家庭成员,又要基于英语知识点展开创新。虽然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英语表达能力均是有限的,但他们可以借助新旧知识点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点的应用、迁移。

生活化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只是要让学生积累专业知识、应用专业知识,还要让他们感受英语知识,明晰人生道路。科学、合理的活动目标,以及生动、有趣的活动内容,能够让学生逐步将社会生活与教材内容相联系,将知识应用与知识创新相联系。

(二)基于信息技术,构建活动情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意识到数字化教学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活动设计中,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活动情境。因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强,所以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活动的趣味性。首先,在前期的资源收集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收集大量的试听资源。相比于单调的口语表达,动态化、视频化的视听资源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教师应围绕学生的学情,有序筛选合适的素材并将其转化为活动情境。一般来说,活动情境旨在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将活动串联起来。教师既要保证教学资源符合学生的自然兴趣点、认知规律,又要保证其具有逻辑性。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6 What time is it?为例,基于“询问时间”和“回答现在几点了”等相关知识点,笔者设计了相应的英语活动。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利用互联网技术,收集有关上述知识点的视频。围绕视频内容,学生不仅能知晓“How can people ask the time”,还能总结出“How to answer the current time” 。接下来,笔者将视频内容进行剪切。在课程导入阶段,笔者利用电子白板,播放完整的视频。在此过程中,学生从座位上站起来,并跟随视频进行演唱。在第二遍演唱过程中,学生要自主回答“What time is it?”这个问题,并通过前期的互动,知晓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同时产生新的问题和认知冲突。

信息技术的合理引入,不仅能优化前期的活动设计,丰富活动资源,构建活动内容,还能加强后期对学生的引导。借助电子白板,学生既能进行直观的学习,又能借此机会加深对活动内容的理解。

二、融入多元策略,推动活动进程

(一)坚持生本理念,创设问题情境

从前文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活动化教学讲究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不仅体现在前期的活动设计中,还体现在后期教师的引导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秉承民主教育理念,搭建具体且具有教育意义的问题情境。“民主教育”是我国著名教育实践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理念,在他看来,在民主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不再是主导者和被主导者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关系。因此,营造自由、宽松的沟通氛围十分重要,在这种教学氛围下,学生既能积极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又能实现知识点的运用、迁移。在活动化教学背景下,教师应及时了解每一小组的实际情况,并记录下学生的探索进度和主要问题。针对形形色色的教学问题,教师要创设兼具指引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笔者设计了主题为“Introduce yourself to a favorite sport”的活动。根据活动要求,学生要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从后续的反馈来看,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也有所不同。针对“学困生”,笔者并不急于让他们完整地分享自己的观点,而是引导他们以连词成句的方式,逐步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其中一个学生分享道:“My favorite sport is basketball. Every time I play basketball, I feel the joy of sports.”针对“学优生”,笔者致力于引导他们进行拓展学习,思考“The benefits that sports bring you”这个问题。

问题情境的创设离不开“问题串”。基于问题情境的内涵,教师要匹配不同的提问内容、提问方式,通过个性化、差异化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的年龄尚小,对外部环境比较敏感,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的同时,要予以充分的鼓励、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设计小组合作,加强生生互动

小学生无法依靠个体完成难度较高的学习任务,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引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高效的互动活动让学生交换自己的观点,完善彼此的知识架构。

在这个过程中,区别于以往的小组划分方法,教师可以打破学生座位的限制,并按照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学习兴趣等多个方面的标准进行小组成员的划分。此外,为了最大限度地优化小组合作,教师需要构建动态化的个人档案,定期收集学生的学情,并将学生多个方面的表现情况以档案的形式呈现出来。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1 Our school subjects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笔者设计了主题为“Make a class schedule”的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Record your class schedule for the week in tabular form.(2)Introduce the class schedule in English. (3)Share the courses you want to take.从问题内容来看,循序渐进的问题不仅能引导学生复盘本节课的重点词汇,还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知识点。区别于以往的教学模式,笔者将“教师教”转化为“学生学”,了解每一个小组的探索进度。从后续的反馈来看,因为每一小组的实力比较平均,所以小组成员可以借助高效的互动得出答案。

要想真实、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情,教师既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观察他们的实际情况,又要借助师生之间的互动构建完整的学生档案。基于动态化、个性化的学生档案,教师既能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又能匹配相应的引导方式。同时,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是建立在学生拥有充足探索时间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预留出充足的合作、讨论时间。

三、创新活动设计,深化英语教学

(一)融入跨学科理念,拓展活动内涵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跨学科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对英语教学进行创新,并深化活动内涵。在备课阶段,教师可以提炼教材中的重难点,并明确活动主题。基于主题内容,教师可以探寻英语与其他学科的契合点,并探寻活动主题与契合点间的关联。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可以贯彻“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将跨学科理念融入教学评价。通过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既能重视跨学科学习,又能从多个角度理解英语学科,掌握具体知识点。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为例,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笔者布置了探索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角色扮演活动。区别于以往的角色扮演,学生将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Read the original fairy tale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racters. (2)Use language, action, expression to restore the image of the characters.(3)Use art knowledge to design the characters’costumes and the background board in different scenes.(4)Set the mood with music.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从英语学习的角度出发收集学习资料、设计人物台词,又要借助美术、音乐等学科的知识完成任务,这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要想实现跨学科教学,教师就要具备多个学科的视角,通过真实、准确、合理的多学科交叉活动,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融入社会话题,深化活动内涵

从学科特点来看,英语兼具人文性、理论性。在日常的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不仅要让活动具有趣味性,还要让活动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与社会发展趋势相关的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增加知识储备,还能促使学生形成观察身边生活、了解社会发展趋势的良好习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提炼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并明确活动的架构。(2)基于活动架构,填充适当的社会话题。(3)基于社会话题的特点,匹配不同的活动形式。(4)围绕活动形式、内容,设计相应的引导方式。社会话题与活动内容的融合,能让学生理解具体的知识点,学会将英语知识放到社会背景下加以应用、迁移。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为例,在课程讲解的最后,笔者布置了一项实践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将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What housework do parents do every day? (2)What can you do for your parents? (3)Create a schedule of work tasks for a week. 在此过程中,学生开始观察父母每天做的家务活,积极了解家务的分配情况,分析家务的分配公不公平,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加深对“劳动”这个概念的理解。此外,笔者还设计了一个“讲故事”的活动,通过直观的故事分享,学生不仅调动了自身的知识积累,还提升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英语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丰富的学习活动。为了提升活动化教学的效率,教师需要做好前期的活动设计,以及后期的活动引导、活动复盘。一般来说,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强,因此教师需要运用个性化、差异化的引导方法,通过高效的师生、生生互动,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活动化教学讲究体系化、系统化,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让课堂更加精彩、高效。

参考文献:

[1]俞晓燕.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英语活动化教学的实效性[J].考试周刊,2020,(63):109-110.

[2]聂惠芳.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英语活动设计思考[J].校园英语,2022,(36):142-144.

[3]蔡国娜.以“活动”激发“活力”:小学英语活动式教学研究[J].新智慧,2023,(16):83-84.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医药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