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

作者: 纪坤凡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很多新颖的教学方法走进了信息技术课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融入课程设计与讲解之中。项目式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学习项目,不仅能积累学生的专业知识,强化学生对学科内容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了项目式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 小学信息科技 应用策略

项目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实践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重难点转化为学习项目,让学生以个体为单位或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探索。区别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是项目的设计者和学生的引导者,通过高效的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形成学科视角,用具体知识点解决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诸多问题。

一、基于重难点,设计学习项目

(一)紧扣教材内容,设计项目内容

教材是教师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要参考。在课程设计阶段,教师不仅要明确下一节课讲什么,还要提炼教学重点。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收集大量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习、掌握重难点,令学生经常产生倦怠感。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将教学重难点转化为学习项目,预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要提炼项目主题,设计项目内容;要秉承“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将教学目标转化为项目目标;要及时与学生互动,适当调整项目内容。

以教学“按需选用数字设备”为例。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节课的重点是“按照实际场景和需求选择合理的数字设备”“总结、归纳各种数字设备的功能、特点”。结合这两个问题,首先,笔者设计主题为“制作电子版自我介绍”的学习项目。根据要求,学生要以个体为单位、以名片的方式介绍自己的姓名、性别、兴趣爱好与擅长领域。其次,指导学生借助U盘存储信息,拷贝至指定的计算机上。从后续的反馈来看,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数字设备,感受数字设备给学习带来的便利。

在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明确项目目标,确定项目形式与评价标准。区别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要秉持“生本”理念,将项目式教学视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方法。

(二)以学生为主体,设计项目主题

项目式教学的设计、践行、复盘、总结离不开学生的学情。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将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本节课的难点是什么?我们可以用项目式学习解决哪些问题?从而借助高效的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逐步提炼出项目学习主题。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组织能力有限,无法依靠单纯的小组讨论明确项目目标与内容。对此,教师可以借助高效的师生互动和“问题串”,引导学生自主设计项目内容。当学生能够自主制定项目目标、内容、评价标准后,就会有学习的自信心,有自主探索知识的勇气。

以教学“在线信息的搜索”为例。首先,在课程讲解阶段,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如何用浏览器搜集信息”“如何用平板听歌识曲”“如何用小程序进行搜索”等,结合具体的知识点,设计问题:“上述知识点应用于哪些场景?”其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具体知识点与生活场景结合起来。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当自己想知道某一个歌手唱过哪些歌曲时,可以利用电脑搜索关键词的方式搜集相应的资料。有的学生认为,当自己听到一首很熟悉但不知道名字的歌曲时,可以利用平板“听歌识曲”查询歌曲的名字。最后,结合学生的分享,设计主题为“搜集某一个歌手的某一首歌曲”的学习项目。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要查询的歌手、歌曲并匹配以相应的实践步骤。

在教学中,教师将提炼项目主题的权利交给学生,旨在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科视角,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优化项目式教学方法。

二、融入多元策略,优化课堂教学

(一)融入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项目式学习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情境式教学与项目式教学相结合。针对项目的设计,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将多个问题串联起来;针对课程的讲解,可以利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探索,让学生将知识输入与输出联系起来。

以教学“认识数字身份”为例。首先,在课程讲解阶段,笔者以杭州亚运会的主火炬点火仪式为情境进行设计,布置学习项目,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数字身份”“数字身份的唯一性”。其次,让学生按照兴趣点选择具体的志愿者身份,并进行探索:如何设计自己的人物形象?如何为自己的人物配音?如何调整参数?如何视听合成?最后,通过高效的“生生”互动,让学生自主完成人脸录入、声音驱动、调试修改、动画生成等多个环节。区别于以往的教学模式,笔者没有急于输出具体的评价标准,而是展示“听众对数字身份的需求”,借助大量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引入项目式教学的同时,教师要转变讲授方式,通过创设情境,实现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具体知识点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二)引入小组合作,加强“生生”互动

项目式学习离不开小组合作,为了加强“生生”互动,提高学生的沟通效率,教师要优化小组划分与小组成员的分配。一般来说,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都是不同的,将不同学情、不同性格的学生划入同一个小组,既能增加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理解,又能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形成学科视角。小组合作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不仅要加强课堂管理,推进各小组的探索进程,还要将课上学习与课下实践结合起来。

以教学“信息的保存”为例。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利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下载网页、下载文字、下载图片。从实践难度来看,上述任务的难度并不大。一方面教材中包含诸多操作步骤,另一方面下载网页和下载文字跟复制、粘贴有类似之处。因此,在教学中,首先,笔者将“传统节日”作为主题词,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应的信息。考虑到小组合作的效率,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小组合作。其次,要求学生将收集的资源放入名称为图片、文字、网页的文件夹内,上传至指定的资源库。最后,笔者进行总结。这样做,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积累了学生的知识。

一直以来,教师将小组合作等同于小组讨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被打破。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小组合作,并利用该组织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三)融入多门学科,丰富学习体验

随着项目式教学的贯彻与落实,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跨学科教学与项目式教学相融合:(1)寻找信息技术与多学科的契合点。(2)将教学重点转化为跨学科项目。(3)明确信息技术在多学科中的主体地位。借助生动、有趣的学习项目,让学生逐步形成“从多个角度看待信息技术知识点”的习惯与意识。

以教学“遵守网络礼仪”为例。首先,在课程讲解阶段,笔者基于跨学科融合理念,设计主题为“文明网络”的实践项目,并提出问题:“网络礼仪有哪些?”“如何践行网络礼仪?”结合这两个问题,学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张纸质手抄报。其次,从后续的反馈来看,学生能够在前期的资料收集中意识到网络礼仪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手抄报。由于每一个小组的实际情况不同,设计的手抄报亦有所不同。比如,有的小组以真实案例为基础阐述了“为什么要遵守网络礼仪?”有的小组以“如何践行网络礼仪”为基础,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三、延伸项目内容,深化教学效果

(一)创新评价方法,加强多元互动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以自己为主体展开结果式、等级式的评价。虽然这种评价模式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但是无法发展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延伸项目式学习目标,教师要更新评价方法,将学生纳入评价主体;要秉承“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将项目的评价标准与项目目标、教学目标联系起来。将评价标准前移,既能提升学生的互评质量,又能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

以教学“制作主题板报”为例。首先,在课程讲解阶段,笔者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根据活动要求,学生将围绕“环境保护”设计主题板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将评价标准前移。其次,发布多张主题板报的排版要求。围绕排版要求,学生需要调整字体的大小与图片的大小。最后,设计评价活动。根据此前的评价标准,学生需要展开小组互评。

(二)基于信息技术,促进线上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小学信息技术学习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此过程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将学生的课上学习与课下学习联系起来,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项目,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限,教师可以建立线上学习社群,了解学生的探索进度,借助高效的“生生”互动,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以教学“创作演示文稿”为例。在课程讲解的最后,笔者设计了主题为“探索城市发展”的实践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城市发展的证据与线索。由于本次活动需要在课下完成,笔者建立线上学习社群,了解各个小组的探索进程。从后续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小组可以自主设计实践步骤、实践内容、实践方法。比如,有一个小组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城市的发展历史。在成果展示中,笔者设计了分享任务。借助成果分享,学生展示了自己对“创作演示文稿”的理解,扩充了项目式教学的内涵,丰富了知识的积累。与课堂教学不同,线上学习往往更具趣味性、自由性。因此,在日常的项目设计中,教师既要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探索空间与时间,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结合,提升学生“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总之,项目式教学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与知识理解相联系,通过高效的师生、“生生”互动,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优化前期的项目设计,又要加强后期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具体的知识点,进而实现对知识点的迁移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潘梦瑶.项目式学习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学苑教育,2022,(29):47-48,51.

[2]卢莹.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培养信息素养的路径[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3,(6):91-93.

[3]赵利利.概念图在小学信息科技项目化学习中的实践应用[J].新教育,2023,(S2):89-91.

[4]林思婉.项目式学习模式下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探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4,(8):41-42.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双甸镇石甸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