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妙“补偿”,增强小学生的“体能素质”
作者: 彭冬华摘 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趣味化补偿”“结构化补偿”“自主性补偿”“个别性补偿”等多种策略,激发学生的体能训练兴趣,提升学生的体能训练效率,增强学生的体能训练自觉,促进学生的体能训练进阶。体能“补偿”能将学生的体能、体育技术、体育应用等进行融合,从而促进学生的体育运动与健康水平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 体能“补偿” 体能素质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生身体锻炼为手段、增强学生体能、提升学生体育技术、优化学生体质的课程。在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精心设计学生的“技能练习”,忽视了对学生体能的层次性、系统性、结构性的培育,或蜻蜓点水,或关注不够,导致学生的体能不知不觉地下降。体能是学生体育学练的身体基础,没有良好的体能,学生的体育学练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巧妙地应用“补偿”策略,促进学生的体能发展。
一、“趣味化补偿”:激发学生的体能训练兴趣
引导学生的体能训练,关键是增强学生的训练动能。趣味化训练,就是要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增加学生的体能训练乐趣,减少学生体能训练的心理压力,让学生敢于训练、善于训练、乐于训练。
(一)在游戏中“补偿”
针对学生的体能薄弱环节,教师要改变传统机械的、单一的、重复的体能训练方式,将体能训练渗透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之中。比如,在“掷沙包”的体能训练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的手臂力量薄弱、挥臂速度偏慢。对此,笔者组织学生开展“打泡泡”“打地鼠”“掷飞机”等游戏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能沉浸其中,忘记体能训练的苦与累,提升了训练效率。
(二)在竞赛中“补偿”
竞赛是学生喜欢的一种体育学练方式,能增强学生体能训练的趣味性、竞技性与对抗性。在教学中,教师用竞赛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体能训练,能挖掘学生的体能潜质,增强学生的体能训练意志力,激发学生对体能训练的热情。比如,在教学“肩部投掷”时,为了发展学生的投掷能力,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体育竞赛活动,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每一个小组控制半块篮球场地,将自己区域的纸球扔到对方的区域。在比赛规定的时间内,哪个小组区域的纸球少,哪个小组就获胜。在比赛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动作有些走样,没有达到一定的技术要求。对此,笔者引导学生探究比赛的秘密,让学生认识到要使得自己区域的纸球少,必须将纸球投掷得更远一些,对方捡拾纸球就更耗时间。这样的比赛,不仅让学生的体能训练有意思,还让学生的体育训练有意义。
二、“结构性补偿”:提升学生的体能训练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体能“补偿”有计划性、层次性、结构性;应因势而导、顺势而为,充分利用学生的时间,引导学生开展“补偿”性的体能训练;应寓教于乐,将“补偿”性的体能训练寓于活动之中;应全程关注、全程跟进,针对部分学生体能薄弱的现象,展开“针对性补偿”“编织性补偿”,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一)在介入中“补偿”
在学生的体育学练过程中,教师要跟进学生的体育学习。针对学生的体能短板,可以采用“介入性补偿”方式,对学生的体能弱势项目展开训练。比如,在教学“双脚连续跳”时,笔者发现,决定学生“双脚连续跳”的前提是学生的腿部力量以及脚关节的灵活性。于是,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体能游戏活动,对学生双脚跳的体能进行“补偿”练习,通过“补偿”训练,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在编织中“补偿”
针对学生体育学练中的体能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的体育学练前、学练中、学练后进行“补偿”练习。比如,在教学“双脚连续跳”时,笔者与学生一起游戏,让学生采用“石头剪刀布”的方式,展开“单脚跳”“双脚跳”“单脚双脚交替跳”“小天鹅跳”等游戏活动。这样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体能“补偿”,不仅是一种网状的“补偿”,还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意思的“补偿”。
三、“自主性补偿”:增强学生的体能训练自觉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学练的短板、弱项展开自主性的体能“补偿”,并进行指导、点拨、启发。“自主性补偿”是体能“补偿”的重要方式,能让学生的体能“补偿”从被动转向主动。因此,教师要培育学生的体能训练意识,激发学生自主训练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主训练的创造性。
(一)在生活中“补偿”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开展体能训练。比如,在课后引导学生“抽陀螺”,发展学生的手臂力量,提高学生的挥臂速度,增强学生挥臂的灵活性。在生活中“补偿”,不仅能促进学生的体育学练,还能帮助学生养成体能训练的良好习惯,让体能训练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全面生成和发展。
(二)在养成中“补偿”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体育锻炼融入、渗透进体能训练。比如,为了增强小学高年级男生的手臂力量,笔者让学生学做俯卧撑,并借助手机视频进行打卡。实践证明,当学生坚持每天都做俯卧撑,其手臂力量就有明显的增强。再如,为了锻炼学生腹部的肌肉,让小学高年级女生每天坚持做仰卧起坐,并提出明确的目标,如每分钟做多少个等,提高学生的锻炼效率。
四、“个别性补偿”:促进学生的体能训练进阶
对学生的体能训练进行“补偿”,教师要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因材补偿”、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其体能“补偿”的内容、要求、标准应当是不同的,要建立每一个学生体能“补偿”训练的成长档案,对学生的体能“补偿”训练进行全面、全程、系统的跟踪,激发学生体能训练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能水平。
(一)在“区别”中“补偿”
在体育教学中,笔者发现对同一个体育学练项目,总有几个学生的学练不达标、不合格。这时候,教师就非常有必要对这几个学生进行体能的“补偿”训练。如果教师盲目地进入下一个体育教学环节,那么这几个学生的体能就一定不会达标。比如,在教学“侧手翻”时,有几个学生“直臂顶肩”不过关。对此,笔者让这几个学生继续练习“直臂顶肩”,而其他学生过渡到下一个学练环节。这就是在“区别对待”中进行体能的“补偿”训练,其目的是让学生的体育学练具有连续性。
(二)在“选择”中“补偿”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学生的具体需求,让学生展开多样化的“补偿”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针对自己的兴趣、特长、短板等,选择相关的体能训练内容。比如,在教学“蹲踞式跳远”时,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项目。针对学生在同一个项目中的弱势,设置不同的训练项目让学生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为“补偿”而“补偿”,坚决杜绝强制性“补偿”;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实施兴趣导向的体能“补偿”;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施自主性体能“补偿”;要坚持“区别对待”学生,实施差异化的体能“补偿”,进而促进学生的体育运动与健康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翟小铭,郭玉英,李敏.构建学习进阶:本质问题与教学实践策略[J].教育科学,2015,31(2):47-51.
[2]贾陆宏,林春源.学生体能自我评价初探[J].安徽体育科技,1996,(4):14-16.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桂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