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化教学在美术课堂中的应用
作者: 蒋玉洁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小学美术课堂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此过程中,教师如何将美术理论知识与美术作品创作相结合,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了教学的主要问题。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 小学美术课堂 应用策略
生活化教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利用生活案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二是利用生活情境实现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与迁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艺术创造力、运用美术知识的能力。本文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了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营造课堂氛围
(一)以学生为主体,创设生活情境
小学生的年龄小,在面对抽象且文字化的讲述时会产生畏难情绪。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应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一是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二是结合教材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地应用于小学美术课堂。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自然兴趣点,收集、展示、讲解相适应的教学资源。
以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我的动物朋友》一课为例。首先,在课程讲解阶段,笔者以“我和我的动物朋友”为主题,设计故事分享活动。通过高效的“生生”互动,学生能积极分享自己与小动物之间的小故事。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更多的美术作品,通过对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牛,黄胄的驴,让学生逐步意识到“原来生活中的小动物也可以成为美术作品中的主角”。最后,紧扣教材内容,讲解具体的知识点。当学生明晰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根据活动内容,学生需要用多种形式的美术作品描绘自己的动物朋友。从后续的反馈来看,学生既能应用绘画技巧,又能把自己对动物的观察纳入创作之中。
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讲究以学生为主体。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作用,营造民主的沟通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地分享自己的观点。
(二)营造沟通氛围,了解学生的学情
生活化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民主而宽松的沟通氛围不仅能让学生乐于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还能让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发现美术要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秉承“生本”理念,创新互动形式,丰富互动内容。一般来说,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与学生进行沟通:一是利用信息技术设计调查问卷;二是利用课余时间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三是与家长进行联系。
以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理想的居住环境》一课为例。首先,在预习阶段,笔者设计了一个观察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要了解城市环境,寻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素。其次,在课程调整阶段,制定调查问卷。基于问卷内容,学生既要反馈自己观察的结果,又要分享自己的直观感受。结合学生的反馈,将学生收集的资料、观察的结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从后续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在课程讲解中产生学习自信心,并在后续的作品创作中融入自己的观察。
在教学中,教师要明晰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进行记录。由于每一个学生的性格不相同,针对性格腼腆且羞于表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关怀,并引导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
二、融入多元策略,优化教学模式
(一)基于生活情境,设计学习项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项目式教学模式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活化教学与项目式教学相结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一般来说,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式教学的作用,教师需要创设生活情境,一方面让学生探索任务内容,形成初步的认知;另一方面让学生从美术知识点出发,实现美术作品的多元创作。区别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应将自己视为学生的主导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
以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公共小设施(一)》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对公共小设施有所了解,首先,笔者利用城市周边的照片展示“空旷的广场”“繁华的小吃街”“路边”等场景。“如果要在场景中安放一个公共小设施,你会设计、安放一个怎样的小设施?”其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学习项目内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将上述问题划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讨论照片所在的地点,分析周边的环境;二是分析可以在什么地方放置公共小设施;三是以美术作品的形式描绘自己的设想。最后,利用电子白板技术将各个小组的作品进行展示。
学习项目的设计讲究层次性、实践性,即“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日常的项目设计中,教师既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借助项目内容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又要围绕生活情境,将知识学习与应用结合起来。
(二)基于生活案例,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直接输出具体的知识点,就会降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将生活情境与问题情境相结合,进而将教学重点转化为丰富的学习任务。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创设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具体的知识点,形成新的认知冲突。基于学生的疑惑,教师要将学生的错误转化为教学资源,并设计“问题串”,通过“问题串”与问题情境的结合,逐步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以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爸爸妈妈》一课为例。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积极观察人物的外貌特征、衣着特色、动作习惯,了解“如何绘制人物画”。在课程讲解阶段,笔者要求学生拿出爸爸妈妈的照片进行观察。“如果要为爸爸妈妈画一张像,我们应该观察哪些重点内容?”结合这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比如,有的学生表示,要观察爸爸妈妈的外貌、五官,观察他们的衣着特色,观察他们在照片中的动作。有的学生表示,要观察爸爸妈妈所处的背景。通过讨论,学生逐步明确了画人物画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与此同时,学生亦产生了新的问题,如“如何生动、形象地画出爸爸、妈妈的外貌特征?”针对学生的问题,笔者并没有直接展示绘画方法,而是借助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总结知识点。
在教学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问题情境的作用,教师应充分调动自己的教学经验,设计问题内容,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
(三)基于生活案例,设计实践活动
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实践能力有限,为了最大限度地凸显学科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通过简洁明了的活动,实现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与迁移。
以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漂亮的鞋(一)》一课为例。首先,在预习阶段,笔者设计了一个主题为“寻找一双漂亮的鞋”的实践活动,根据活动内容,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走进博物馆、非遗集市、商场。“你发现了哪些漂亮的鞋?这些鞋有哪些特点?”从活动目标来看,学生不仅要发现“漂亮的鞋”,还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了解鞋的发展历史。其次,在课程讲解阶段,紧扣学生收集的鞋,传递具体的知识点。从后续的反馈来看,学生可以理解“鞋”的应用场景和设计方法。最后,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能够在生活中穿的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的重点,还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借助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加深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理解。
三、重构评价体系,优化评价方法
(一)基于生活情境,完善评价标准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更新评价体系,既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一具体的知识点”,又关注学生的作品“是否具有使用价值”“是否具有生活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评一体化”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理念,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应将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将教学目标与活动目标相结合,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开展有条理、有顺序的探索。
以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头饰和帽子》一课为例。在课程讲解的最后,笔者设计了一个创新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缝制帽子,设计头饰。区别于以往的评价方法,笔者将评价标准前移,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在设计帽子时,为了确保它能够立起来,在帽子内部填充了纸壳。针对这个设计,笔者没有直接进行点评,而是以评价标准为基础展开个性化、差异化的引导,让学生从审美、舒适性等角度重新审视自己设计的作品。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教师可以将评价标准融入每一个活动环节,通过高效的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自主完善知识架构。此外,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还可以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逐步完善知识框架,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基于生活情境,设计互评任务
在教学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应设计丰富的互评任务,让学生输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讨论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以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我种的植物》一课为例。首先,在预习阶段,笔者设计了一个劳动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要照顾植物,并用美术的方法记录下来。其次,在课程讲解阶段,以学生的美术作品为基础,以互评的方式邀请他们分析“如何画一棵植物”。有的学生认为,要想画出一棵植物,就要完整地画出它的每一个部分。有的学生认为,要想画出一棵植物,就要生动、形象地画出它的色彩。对此,笔者设计了一个绘画任务,要求学生以连环画的方式描绘植物生长的过程。最后,在点评阶段,以动态化、视频化的方式展示学生的作品,并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引导学生以互评的方式进行分析。
在日常的教学评价中,教师不仅要制定教学标准,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设计丰富的展示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展示,让学生输出自己的观点与感受。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将生活案例融入教学资源,通过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问题情境与生活化教学相结合,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形成理性思考。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除了要设计好探索活动,还要基于学生的反馈予以差异化的引导,让学生明晰自己的问题所在,进而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春燕.生活化视界下的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8):93-94.
[2]王朝荣.生活化视界下的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J].新课程(上),2019,(2):67.
[3]马磊,孙培培.生活化视界下的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科普童话,2018,(38):67.
[4]李峰.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实践路径[J].天津教育,2023,(25):138-140.
[5]王加兴.“双减”政策下开展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8):33-35.
[6]温龙娟.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探析[J].华夏教师,2023,(26):52-54.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金陵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