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而教”:回归初中音乐教学本质

作者: 钱玉玲

摘   要:回归“美”的音乐教学,不但要引导学生的审美,而且要引导学生的“立美”“创美”。在“向美课堂”上,教师要始终以学生的“审美”为起点、以学生的“立美”为中心、以学生的“创美”为旨归,让每一个学生参与音乐学习。“向美而教”,就是要让美成为学生生命的自觉。

关键词:初中音乐   音乐教学   回归本质

音乐是一门艺术性的课程,“向美而教”是音乐教学的本质回归。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注重“音”,也就是注重对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的培育,忽视了学生对“乐”的感受与体验。回归“美”的本真,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学习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充分地“审美”“立美”“创美”。美的音乐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生成美、展现美、创造美,进而成为学生生命实践的智慧结晶。从某种意义上说,“美”既是音乐的“密码”,也是教师教学的“密码”。音乐之美需要学生去发现、建构与创造。

一、引导“审美”,让美自然显现

音乐的各种元素(如音的高低、强弱、长短、音色、力度、速度、节奏、曲式等),都具有美的特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触摸美的旋律,感受美的情感,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审美,用美的语言、美的动作去探索美。

(一)感知符号,领悟音乐结构

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学习,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音乐作品的内容;二是音乐作品的形式。当学生与音乐作品相遇时,他们能通过感知自主学习音乐作品。对此,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整体性感知,又要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局部性感知。比如,在教学《念故乡》时,笔者不仅引导学生聆听、模仿、演唱歌曲,还引导学生感知作品“ABA”的曲式结构。学生只有深刻地认识了作品的曲式结构,才能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著名音乐大师奥尔夫说:“音乐始于人自身内。”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促进学生对音乐视觉符号的理解,能够增强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

(二)通过声势律动,表达音乐情感

音乐是一种语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声势律动来进行感受性、体验性的表达。比如,在引导学生欣赏《金蛇狂舞》时,笔者让学生用民族乐器进行演奏,用“锣”和“堂鼓”做一个“对击”。通过音乐活动,笔者给学生渗透、融入“螺蛳结顶”“对答呼应”两种音乐表现手段。学生的声势律动,不仅促进了学生对音乐审美的理解,还促进了学生对音乐审美情感的体验。当学生的情绪、情感随着音乐发生变化的时候,就对音乐的曲式结构、力度变化形成了多向度的理解。

(三)巧用通感,丰富音乐表现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手法。在通感中,学生的听觉可以通过视觉而灵敏,视觉可以因为听觉而改变。钱锺书先生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音乐感知、声势律动,通过学生的想象得以升华,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作品的内在张力,体悟到音乐作品的美好意境。比如,在教学《茉莉花》时,笔者引导学生聆听音乐,让学生说出聆听的感受。比如,有的学生说,这首曲子很柔美;有的学生说,这首曲子清新、美丽;有的学生说,这首曲子很高雅、芳香四溢,等等。借助通感,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歌曲,更精准地表达感受与体验。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唤醒学生的生命、激活学生的生命、丰盈学生的生命、润泽学生的生命,这是音乐审美的价值所在。

二、引导“立美”,让美“游弋”其中

相对于审美而言,“立美”是一种“美的建构”。在音乐审美的基础上,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立美”兴趣,调动学生的“立美”积极性,尊重学生的“立美”内在需要,丰富学生的“立美”经验,让学生主动地进入“立美之境”。

(一)借助经验“立美”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来建构音乐之美。生活经验是学生“立美”的根基,而知识则是“立美”的关键。同时,知识与经验可以互相转化。如果学生充分地认识了音乐的形式要素,就能借助形式要素将音乐作品的内容、内涵、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经验既有助于学生的音乐审美,又有助于学生的“立美”。比如,在教学《渴望春天》时,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春天”的情境,唤起学生对春天的感受,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心情。借助经验,学生能用自己的歌声将春天之美表达出来。

(二)借助活动“立美”

借助活动“立美”,就是借助学生的多种感官活动来表达音乐之美、展示音乐之美、传递音乐之美、再现音乐之美。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音乐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音乐活动(如歌唱、画图谱、用声势动作表示、用音乐剧表演、用乐器演奏等)。比如,在教学《爱星满天》时,笔者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引导学生“立美”。比如,有的学生演唱歌曲,有的学生用舞蹈形式表现,有的学生用沙锤、碰铃、铃鼓演奏,有的学生设计制作了爱心卡片,等等。在多样化的活动之中,音乐作品“爱的主题”得到了充分表现。

(三)借助应用“立美”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度解读与积极迁移,既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出发,又引导学生从音乐审美感受与体验出发,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互合作,对音乐作品进行解读、展示、表现。比如,在教学《杨柳青》时,笔者充分发挥学生的演唱经验,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演唱。比如,学生在衬词部分加入轮唱、加入伴奏、加入打击乐器,等等。通过多样化的演唱,表现乐曲的风趣、活泼之美。“立美”不仅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心灵共振,还能彰显音乐的育人功能与育人价值。

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加工与创造,充分彰显学生的音乐学力、彰显学生的音乐学习素养;要为学生的音乐“立美”创造条件,让学生从音乐的“立美”步入“创美”之境。

三、引导“创美”,让美始终在场

学生的音乐学习是一个发现、建构和创造美的过程。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建构一种创美的氛围、情境、气场,激发学生的“创美”需求,充分发掘学生的“创美”潜质。引导学生“创美”,一方面要让音乐有规律性,另一方面要让音乐有目的性。教师要积极捕捉音乐学科中美的基因,用美的方式和美的方法,演绎音乐作品;要发散学生的音乐思维,催生学生的音乐想象,引导学生投身音乐“创美”的过程,让音乐成为学生本质力量的显现。

(一)二度创作

在引导学生“创美”的过程中,二度创作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出示音乐乐谱,让学生仿写、填词;让学生尝试改变乐曲的节奏,呈现乐曲演唱的景致,将歌唱的形式进行改变,等等。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想一些稳妥的办法,当学生在二度创作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与障碍时,要果断介入,对学生的“创美”活动进行指导。比如,在教学《杨柳青》时,笔者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二度创作,一是让学生学习用不同的方言演唱;二是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节拍与节奏演唱;三是让学生用“一领众合”“轮唱”的形式进行合作性的表演。音乐“创美”,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音乐“创美”中积极、主动地表现。

(二)改编创作

歌曲的音乐内涵首先要确立旋律与节奏的关系。传统作曲教材中有这样一句话:“旋律是歌曲的生命。”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句话否定了节奏在歌曲中重要的地位。从现代音乐发展的理论观念来看,歌曲创作的切入点应从节奏入手,以更方便、更易学和更易达到为主。在对音乐作品进行创编、改编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要善于点燃学生的激情,发散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探索与创作活动之中。比如,在教学《唱脸谱》时,笔者引导学生了解京剧的起源、行当、唱腔(唱、念、做、打等)相关知识之后,指导学生撰写音乐剧本《智取威虎山》《霸王别姬》《儿行千里母担忧》,并且将这些剧本付诸戏剧实践。戏剧实践能有效地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整合起来。相较于戏剧创编,戏剧实践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灵活,更具有一种立体性、多维性、鲜活性,能有效地表现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音乐“创美”素质。

“创美”真正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音乐教学理念。在“创美”的过程中,学生既获得了较高的参与感,又获得了较高的成就感、意义感和价值感。

(三)即兴创作

学生的音乐“创美”活动不仅是预设性的,还是生成性的。教师要及时跟进学生的音乐学习活动,主动介入学生的音乐学习活动,让学生的音乐学习成为一种即时性、即兴性的创作活动。即兴创作是一种自由创造,既能表达学生的情感,又能抒发学生的内心。因此,即兴创作往往具有多元性的特征,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主体性地位。比如,在教学《弯弯的月亮》时,笔者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体验思乡之情。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关注“切分节奏”“休止”“反复记号”在歌曲中的作用与运用。因为歌曲本身“大跳音程”较多、“音域”较宽,所以重点是引导学生应用歌唱技巧(如对“真假声”的运用、对“气息”的控制)。这样的一种“以情带声、以声怡情”的歌唱,就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即时表现、即兴创作。

“创美”是学生学习音乐的最高境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音乐学科学习中诗意地栖居。在音乐教学中,“创美”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创美”过程不是一个线性的预设过程,而是一个非线性的、多向度、多表现的学习过程。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创美”,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的“创美”,让学生的“创美”迈向新境界。

在“向美而教”中,“审美、立美、创美”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审美”中有“立美”,“立美”中有“创美”。在“向美课堂”上,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生的“创”为核心,进而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独特的“这一个”;让每一个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一种参与感、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努力“向着那明亮的那方”,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美好天空。

参考文献:

[1]张璐.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情感与想象[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1):105-108.

[2]吕琳. 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D].上海音乐学院,2010.

[3]郑佳.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研究[J].艺术教育,2022(9):68-71.

[4]李雪宁.走向融合的音乐审美教育:评《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第三版)》[J].大众文艺,2022(13):166-168.◆(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第一初级中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