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家长的教育焦虑与消解路径探究

作者: 丁亚平

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和贯彻实施,部分家长在面对新的教育形式时感到焦虑和不适应。针对家长的这种焦虑心态,本文提出了“双知”的应对策略:从知“己”的角度出发,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家长自身的认知水平;从知“彼”的角度出发,让家长有更多机会了解课堂、参与课堂,提升对学校教育的信任度。

关键词:“双减”政策    教育焦虑    家校合作

教育焦虑是我国家长的真实心态写照,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家长对孩子的作业表现、学校的学习环境等过度关注,却忽视自身教育能力的提升。因此,如何应对教育新挑战,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知“己”,学做智慧型家长

(一)更新育人理念

面对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教书育人”的初衷常常被异化为“唯分数论”。在这种情况下,分数成了显示自身竞争优势的“手段”,不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要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还要回到对教育长远意义的理解上来。对于“双减”政策,多数家长只关注“减负”,而并未透过“减负”的表象去理解其内在的“增效”。“双减”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克服教育的功利性,减少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要改变家长的育人理念,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在和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肯定家长的辛勤付出。在家长会等场合,教师除了分享学生近期的成绩,还应多展示学生在校生活的多面性,还原一个“立体”的人,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

(二)树立育人信心

“双减”政策落地之后,家庭和学校两大教育主体对学生的成长更为重要。有些家长习惯了当“甩手掌柜”,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成长,会产生教育焦虑。对此,教师如果能做到因势利导,帮助家长树立育人信心,就能大大消解家长的焦虑,形成家校合力,提升素质教育水平。

教师可以通过线上交流,给家长定期分享教育类图书和影片,引导家长成为“学习型”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教师也可以举行“家校共读一本书”活动,定期邀请家长在班级群分享育人经验、读书心得,在这种学习氛围下,家长的育人信心能够得到提升。

(三)转变育人方式

“双减”政策之后,不少家长抱怨孩子在家学习不认真。这时,教师可以帮助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而稳定的家庭氛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行为方式会深深影响孩子,因此父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

教师要站在家长的角度,肯定他们对于家庭的付出,并引导家长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教育切忌急功近利,父母应该接受孩子,理解孩子,陪伴孩子共同成长。教师还要和家长一起探讨孩子出现问题的根源,使问题得到解决,帮助孩子成长。

二、知“彼”,实现家校同频共振

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不信任,根源在于缺少对学校教育过程具体而直观的认知。因此,加强家校沟通,让家长认识“真实”的学校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一)角色互换:让家庭教育多一些理解

当学校面对家长的不信任,除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还可以给家长提供了解日常教学的渠道,让家长更多地了解教师日常勤勉的工作状态,明白学校的教学主体作用。如今,家校交流的渠道主要有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委会等,这些都是学校精心准备的,与日常的教学有区别,带有“表演”的成分,且有时候并非对所有家长开放。

设置家长学习体验日,能够让家长深度体验学生的校园生活,感受学生最真实的在校状态。如此一来,家长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改变刻板印象:原来,教师的工作除了上课,还需要努力备课、批改作业和处理学生的日常琐事;学生也并不只是坐在教室听讲,还需要跟着教师的节奏积极思考。在真实的体验中,家长会更加明白学校教育的不易,做到换位思考,在教育中多一些理解。

(二)敞开怀抱:让家校沟通多一些信任

首先,线上“云”分享能够拉近家校距离。家长对学校的误解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家校沟通的欠缺,不少教师忙碌不停,上课、备课、改作业等工作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家校沟通的时间被压缩。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沟通变得更加便捷,教师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利用微信和钉钉等平台及时反馈学生的在校情况。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可以肯定他们的进步和努力,让家长看到希望;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可以和家长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的用心,从而产生信任感。学生是复杂的个体,他们在与家长、教师和同伴相处的时候,会呈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把学生在校的情况通过文字、图片等方式传送给家长,帮助家长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孩子。当他们看到孩子与同学、教师快乐相处,自然会打消对教师的不信任,从而更加支持教师的工作。

其次,线下“家长课堂”能够激活家校沟通。教师可以建立家长资料库,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做到了然于心,并设计“家长送课进校园”活动,鼓励家长积极报名。当教师放下身段,诚心邀请家长,家长就会感受到教师的诚意,精心准备活动内容。学生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对各自的工作领域最有发言权。从“家长”到“教师”这一身份的转变,可以让家长切身体会到教师的感受,以便做到换位思考,有利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展开。与此同时,家长的授课内容会给学生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让学生对父母工作的领域有更深的了解。通过“家长课堂”,家长会进一步理解和信任教师的工作。家校的互通互融,能够实现家校的同频共振。

总之,家长需要不断学习,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一起成长。缓解教育焦虑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升家长的认知水平,最大限度地避免家长陷入焦虑情绪的泥淖。当家长看到教师日常勤勉的工作状态,看到孩子在学校忙碌的学习状态之后,自然能明白学校的教学主体作用,从而实现家校同频共振。

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中,分数被过度重视,导致教育走上了一条畸形的道路。家长应该明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人”,让学生能够成长为人格健全的人。要消解教育焦虑,教师和家长就必须深入理解“双减”政策,把握教育的大方向,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娟涓,何毅梅.“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及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1(34):77-80.

[2]王家祥,茹宗志.“双减”政策背景下家长教育焦虑的纾解[J].教学与管理,2022(7):19-22.

[3]梅易.“双减”视域下家校合作的现实困境与实践对策[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1):26-29.

[4]丛利平.家校沟通的有效实施策略[J].教育观察,2020,9(3):42-43.◆(作者单位:上海市封浜高级中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