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的思政元素
作者: 曾峰海 温恬钰 卢成芳摘 要:“立德树人”是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核心,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是发挥育人价值的关键。本文基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的三大特点,挖掘课程中蕴涵的生态文明思想、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爱国主义思想、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素养,根据课程教学内容主线进行梳理整合,提出具体的渗透点和实施建议,以实现知识、能力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课程思政”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思政元素
高校必须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视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作用,实现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课程思政”这一新型教育理念为专业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涵的思政元素,寻找有效的融合途径,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能实现学科育人目标。为此,笔者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为例,基于“课程思政”的时代教育背景和课程特点,对课程所包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探讨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路径,以提升课程质量,响应当今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简介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门课是面向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当代资源、生态与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着重探讨目前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及环境保护的途径、相关技术与方法。课程的培养目标立足于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专业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实践运用能力,传递生态文明思想,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从而积极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二)课程特点
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综合性与前沿性,在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它融合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特点,内容广泛,兼顾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思想意识的培养,不仅阐述了各类环境问题,还从人类自身的角度出发,论述解决问题的战略措施。随着当今国内外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基础理论和实际热点问题的不断出现,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
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
笔者基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专业知识的内容体系,积极挖掘并加工设计其中的思政元素,结合教材内外两种挖掘途径,从六个方面对思政元素进行整合和梳理。
第一,生态文明思想。针对当今环境问题,教学中应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两山论”关注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强调正确的发展思路与经济发展模式,旨在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在面对环境资源问题时,我们应具备系统观和大局观。
第二,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我们应关注环境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以新知识、新理念引领创新思维。在思政案例的选择上,我们要紧跟社会发展,体现时代性与前沿性;我们还要通过创设思政情境和案例分析,进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勇于探索,从而逐步增强创新意识。
第三,爱国主义教育。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基本国情,激发他们热爱祖国河山和保护资源的情感,帮助他们了解可持续发展道路,让学生形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第四,传统文化价值。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思想源远流长,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名言与生产实践,传递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基因。教师可以将从古至今的生态文明思想与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相结合,增强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第五,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本课程融合了自然科学的特点,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任何国家和个人都不容置身事外。我们要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出发,理解环境问题的矛盾根源,寻找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
第六,科学精神素养。新时代人才的培养需要科学精神,在讲授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时,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入途径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强调以课程专业知识传授为基础,关注思政教育元素渗透的合理性、灵活性与有效性,巧妙地设计教学方式。教师唯有精准把握思政元素的渗透点,才能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
(一)教学方法层面
首先,思政教育内容难以依靠纯粹的理论知识传递其核心价值。因此,创设情境可以更好地营造“课程思政”的教学氛围,并与后续的理论知识形成联系。思政教学情境的构建必须契合学习者的经验,力求真实。同时,我们要强调情境的创新性,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紧跟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实践,提高课程教学的参与度。
其次,案例教学也能发挥较好的教育作用。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例如,教师可以将“南水北调”等案例纳入教学过程,通过认识案例、分析案例、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与融入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学习方法层面
在学习方法上,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和沙龙研讨等方式,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从而构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课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求真创新、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手段层面
现代教学理念的发展与兴起,为“课程思政”的展开提供了多元化的实施途径。信息化教学手段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授课效率的重要手段,包括多媒体辅助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微课教学、社交网络、案例视频等。
(四)“第二课堂”实践层面
“第二课堂”相较于课堂教学,与第一课堂具有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作用,既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全方位提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高级思维能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知识的实践性较强,与实际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行动的统一。
四、结语
探索各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有利于发挥专业课程的特色与育人优势,意义重大,符合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前沿性三大特点,笔者在本文中对课程中蕴涵的思政元素进行梳理整合,结合教学内容提出具体的渗透点和实施建议,并从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手段和“第二课堂”实践四个层面,对课程有机融合思政元素的具体实施途径进行了探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的知识点宽泛且在不断更新,其中蕴涵的丰富思政元素有待我们的进一步挖掘和补充。
参考文献:
[1]李裕,王彦斌,陈丽华,等.新时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改革[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0(2):88-90.
[2]左雯雯,陈若松.论古代生态智慧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42(1):45-52.◆(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