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作者: 董大春摘 要: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新课程标准倡导通过实实在在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关键性能力。本文提出强化“组织串联”,历练概括能力;拓展匹配资料,历练理解能力;搭建对比平台,历练鉴赏能力;强化读写迁移,历练表达能力。
关键词:关键能力 “组织串联” 对比辨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于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入手,语文的关键能力包括概括、理解、鉴赏与表达四大维度,不同的维度需要不同的思维做支撑。教师需要从不同的维度展开不同的探究,为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助力。
一、强化“组织串联”,历练概括能力
概括是将原本丰富的文本信息,依照表达的中心进行必要的归类、删减和重组。很多教师认为,概括就是选择重要的内容串联成句,因而比较简单,事实却绝非如此。对小学生而言,概括能力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需要精准把握文本表达的中心,为概括明确基本的方向;其次,需要正确地辨析文本的内容与表达中心之间的关系,为灵活地处理和整合信息提供支撑;最后,需要清晰的言语思维能力,能对语言进行组织和串联。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为例,这篇课文由三个故事组成,而三个故事之间又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如何概括和把握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呢?首先,笔者组织学生借助事件的具体时间,把课文划分为三个板块,将三个故事概括为三个小标题:畅谈人生志向、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其次,紧扣这三个故事的内容,梳理其中的内在关联,比如,从耳闻“中华不振”到目睹“中华不振”,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少年周恩来对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境况,表现得清楚而明确,尤其是从“耳闻”转向“目睹”。在这样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两次“中华不振”与课文内容整体联系,从而明确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正是因为少年周恩来耳闻“中华不振”和目睹“中华不振”,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从而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最后,引导学生调整顺序,重新组织语言,将三件事情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比如,少年周恩来在沈阳的伯父家,首次耳闻“中华不振”,随后目睹了一位妇女在外国租界遭受的侮辱。这两件事深深地震撼了少年周恩来,所以他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在这一案例中,笔者引导学生经历了整体把握内容、提炼板块标题、厘清内在联系和统整的过程,历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拓展匹配资料,历练理解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理解能力存在一个较大的认知误区,即认为只要读懂了就理解了。事实并非如此,汉语博大精深,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表层化的信息,还要帮助学生探寻文本的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丁香结》一文为例,如果只从文本的语言入手,学生就能够快速梳理出课文所展现的不同场景下的丁香花(如月光下的丁香花、校园中的丁香花、街道旁的丁香花、细雨中的丁香花等),可谓驾轻就熟,但学生真的“读懂”和“理解”了作者的真实用意吗?对此,笔者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作者表面上是写丁香花,实际上却是抒发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态度。随即,笔者拓展作者宗璞创作这篇散文的背景,宗璞的弟弟身患重病,为了激发弟弟战胜病魔的决心,作者创作了这篇散文,借助丁香结来宽慰弟弟,让弟弟认识到人生遭遇困难是在所难免的。这样,学生能够重新走进课文,并将这句话与整篇课文的内容展开联系,发现课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语段,都是在借助丁香花来写人生。
在这一案例中,笔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推荐,为学生搭建了多维化解读的路径与平台,推动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理解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实现了对文本资源的全方位、立体化的解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搭建对比平台,历练鉴赏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解为“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文化自信”四个维度,而这些维度都需要通过“鉴赏”的策略来展开。
以教学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学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一文为例,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历史上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钟子期在聆听了俞伯牙的琴声之后,发出这样的赞叹:“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其实,这两句话都蕴藏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如果只从阅读理解的层次出发,是无法形成深入有效的对话的,必须踏向“鉴赏”的路径,才能推动学生言语素养的发展。对此,笔者首先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入手,为学生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将乐曲与钟子期评价的两句话进行联系,让学生想象琴声所展现的高山之巍峨与流水之浩荡,感受我国传统古琴独有的艺术魅力。其次,组织学生将这两句话的顺序进行调整,看一看在表达的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学生认识到,调整之后,将形容词“巍巍乎”“汤汤乎”前置,能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最后,组织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原句,用两个较短的分句加以表现,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能将文言文独有的韵律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一案例中,笔者并没有将教学停留在学生理解原文大意的层面上,而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呈现,关联了古琴文化、言语形式,推动了学生言语品质和审美素养的发展。在整个过程中,笔者始终带领学生以赏析和辩论的方式融入其中,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强化读写迁移,历练表达能力
统编版教材非常关注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也是按照“读写一体化”的原则编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读写之间的迁移,引导学生多实践、多尝试、多反思,进而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来写的”。在教学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夏天里的成长》时,笔者紧扣课文中心句“夏天是万事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首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作者的构思,分别从生物、事物和人物三个层面,对应中心句中的“万事万物”;其次,洞察作者的构思顺序,让学生认识到事物的生长,很多时候都是出人意料的;最后,作者完全打破了人们惯有的认知,提升了文本表达的立意。对此,笔者组织学生在单元“初试身手”和“习作”板块中,模仿和借鉴作者的构思方式,学会选择最全面、最典型的素材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和重组,为出色完成单元习作奠定基础。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课程,教师要想发展学生的语文关键能力,就需要借助不同的课文内容,对应教材的编写特点,在综合性、统整性的状态中,推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
参考文献:
吴菁菁.走出误区,深入课堂: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运用[J].课外语文,2018(34):23.◆(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
本文系扬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城郊小学学生阅读关键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编号:G/18/P/021)及江苏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经典童书赏读的‘读写演’互动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D/2016/02/4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