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策略研究

作者: 周惠

摘   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是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范畴,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设有不同的要求与方法。教师要依循编者在学生不同学段设置的具体策略,明确教材的价值定位。本文提出,教师要设置思维抓手,合理划分板块;依托主要人物,筑牢思维重点;对比概括方法,明晰事件要点;梳理内在联系,巧妙梳理脉络。

关键词:教材定位   承接推动   把握内容

在学生进入第二学段以后,语文学习就开始从字词句向语段和篇章进发,而在统编版教材所设置的语文要素中,涉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目标维度也越来越多。综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到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一共有七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都与“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密切相关,有的直接提出了目标要求,有的渗透了相关方法。其中,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两篇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梅兰芳蓄须》,在串联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对这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一、设置思维抓手,合理划分板块

这两篇课文所在单元设置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结合这一语文要素,综合前面所学习的课文内容,就不难发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两篇课文,从内容上看,虽然都是由相对独立的事件组成,但是在整体故事背景下,又由多个不同的事件板块组成。在这些任务之中,核心人物一直在发生着变化,清晰地呈现出他们在心态和情感上发生转变的过程。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清楚课文一共写了哪几件事情。这一要求对处于第二学段的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无论是从整体内容中提炼、概括板块性的事件,还是梳理这些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都需要为学生搭建相应的支架。教师不妨紧扣事件的地点与时间这两个核心要素,利用文本整体内部板块事件,引导学生界定和划分事件的逻辑,从而解构文本的整体框架和结构。

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为例,这篇课文呈现出非常鲜明的三个板块事件,分别是“新学年开始”“12岁那年”“一个星期天”。这三个时间跨点所对应的地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分别是“学校的修身课上”“东北沈阳伯父的家中”“沈阳的外国租界”。针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学生就能将整篇文章快速而精准地切割成三个不同的板块事件,教师也可以对相应的板块事件展开链接与概括,提炼出三件事情的核心内容:(1)主要描写的是在教师的带领和点拨下,少年周恩来畅谈自己的人生志向,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2)在少年周恩来12岁那年,伯父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不要到外面乱转,令他感到非常困惑;(3)一个星期之后,少年周恩来在外国租界目睹了一位妇女遭遇的不公,真正感受到了“中华的不振”。

针对这一板块的教学,教师可以在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划分与提炼文章内部结构,引导学生以更加细腻的情感走进事件的内部,既强化了学生对主要内容的把握,又为学生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依托主要人物,筑牢思维重点

由于第二学段的学生思维能力有限,在面对众多文本信息时,如果缺乏相应的策略支撑,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在概括内容时,语言烦琐,无法对文本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提炼、归类与重组,导致概括的内容不精练;二是无法精准辨析细节的重要性,导致概括的内容信息不够完整。因此,在指导学生概括这一类文本时,教师应抓住核心人物,将学生学习的重点聚焦在文本的核心之处。

以《梅兰芳蓄须》一文为例,作者在描写梅兰芳“故意打针引发高烧”“卖房度日”这两件事情时,不仅描写了梅兰芳的言行与细节,还分别涉及了朋友、日本军医以及戏园老板的表现,通过他们对梅兰芳的劝说和威胁,衬托出了梅兰芳的高贵品格。从文章描写的篇幅来看,对次要人物描写的字数甚至超过了对核心人物梅兰芳的描写,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概括文本时,使思维的着力点偏移。因此,教师需要引领学生紧扣核心人物,理解作者反衬写法的真实用意,借助其他人物的表现,发现核心人物的高贵品质,最终在删繁就简的过程中,提升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精准度。

三、对比概括方法,明晰事件要点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紧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加以提炼、概括、组织、串联。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有效地习得概括方法,还能够搭建支架,实现对文本内容全方位的把握。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第一板块“谈论志向”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起因、经过、结果三要素出发,进行这样的概括:在修身课上,校长组织大家探讨志向,同学们的回答都不一样,其中少年周恩来从国家民族的兴亡出发,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魏校长听了非常欣赏。

紧扣三大要素把握文本内容,是思维的基础性阶段,而从核心人物的视角出发,则是对文本内容的重新整合与提炼,需要以三要素的方法为基础,对其他人物的表现进行省略和规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不可简单粗暴地将操作策略直接告知学生,而是让学生紧密地对应和联系,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将这一教学策略真正落实到位。

四、紧扣内在联系,巧妙梳理脉络

概括和提炼文本内的板块性事件,是为了使学生的认知从局部走向整体。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和串联的方式,将各个板块的事件巧妙地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这一过程同样需要学生内在思维的把握,否则会导致板块之间事件的相互割裂,对学生的思维形成较大的影响和制约。对此,教师不妨在提炼和概括板块性事件之后,引导学生站在文本整体性视角把握事件之间的异同,从而设计出更有效的“串联”抓手。

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为例,针对课文中的三件事情,作者并没有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展开叙述,而是采用倒装的方式展开叙述。因此,在组织“串联”时,笔者引导学生探寻三件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抓住“听说中华不振”和“目睹中华不振”对少年周恩来形成了怎样的冲击,进而理解少年周恩来能够树立远大志向的根本缘由。再以《梅兰芳蓄须》一文为例,课文所涉及的事件较多,但每一件事情都拥有共同的内在结构,即描写他人具体的言行,主要是为了表现梅兰芳高贵的品格。由此可见,多件事情可以在“提领而顿”的操作下,取得“百毛皆顺”的效果,最终将原本看似散落的板块事件,有机地连接在文本的表达结构上。

针对这一板块的教学,笔者并没有拘泥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紧扣实践三要素”的方法,而是依循教材编者所设定的语文要素,明确第二学段中“紧扣主要人物”的方法,找准这一单元在“承上启下”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既扎扎实实地落实了语文要素,又使得“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形成了序列化、进阶化的训练体系,取得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法洋.读写结合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求知导刊,2020(20):69-70.

[2]魏金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微写作训练技巧分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22):32-33.◆(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塔山中心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