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邓杨摘 要:为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很多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实现传统文化和阅读教学的融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瑰宝,值得一代代人的传承。语文学科要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教师要思考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比较精练,一般来说,教师会花两个课时来讲解一篇新的文章。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字词、重点句子等,忽略了文章背后的文化价值和情感价值,教学内容没有体现语文学科的真正内涵。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就能进一步挖掘阅读素材的内涵,让阅读课堂变得更加充实。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语文是一门具有德育价值的学科,因此在讲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小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干扰,如果教师不做好引导工作,学生就很容易走上歧途。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如“诚信”“谦让”等优秀品质的内容,都具有很高的育人价值。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成长为优秀的人。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语文教师要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为了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好的感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教学手段来为学生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更强烈的感受。比如,角色扮演法、模拟情境法等,都是让学生切实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
例如,《清明上河图》《赵州桥》等文章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这些文物和古建筑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高深与奥秘。为了让学生对文章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到自豪,教师可以采取“实景体验”的教学手段,要求学生在空闲的时候去博物馆学习传统文化。博物馆有大量的文化瑰宝,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感触最深的展品及其介绍记录下来,在课堂上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同时,教师可以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赵州桥》课文传递的精神,让学生沉浸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对文章内容有更全面的了解。
三、积极利用传统文化阅读素材
(一)在古诗词阅读中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占比很大,学生需要背诵的古诗词有很多。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非常高的教育价值。教师要积极利用课本中的古诗词素材,开展详细的古诗词阅读教学,从而让更多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元日》这首诗用比较浅显的语言向大家展示了过去的人们是怎么过春节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重点关注课本中的注释,让学生仔细阅读,结合注释分析诗句的意思。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明白诗句的含义。在学生了解了古诗的基本含义之后,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些和古诗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过去的人们在春节时会做哪些事情?现在的人们还这么做吗?”这个问题从古诗的内容出发,要求学生对古诗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思考。结合学生的答案,教师还可以对当代春节的一些习俗进行介绍,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更加充分的认识,意识到传统节日的趣味性。
(二)在名著阅读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历史长河中,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经典的文学素材,这些素材被纳入小学语文教材中,能够帮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个专门的单元选编了四大名著中一些比较经典的章节。四大名著中的内容艰深晦涩,小学生年纪小,社会经验不足。因此,让他们去把握整本书背后的社会意义是不太现实的,这超出了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此,教师可以对名著中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进行讲解。例如,在《红楼梦》这本书中就有很多经典的诗词,也有元宵节大家聚在一起猜灯谜的活动描述。在这些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授一些比较有趣的传统习俗。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开展名著阅读教学时,一定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采取分层教学,尽可能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讲解名著。为了方便学生进行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来给学生展示直观的画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开展高效的名著阅读教学,就要充分发挥名著中传统文化素材的作用。
(三)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当前,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不充分,这是因为很多传统文化和学生现在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会觉得这些传统文化比较枯燥,缺乏了解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讲解这些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传统文化时,就可以将现代生活和古代生活进行对比。例如,在教学《孔子拜师》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现代和古代师生关系之间的差异。在古代,大家都非常尊师重道,师生之间的关系比较疏远。在现代,我们则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教师和学生应当像朋友一样相处。通过这样的分析和比较,学生能够对一些传统文化认识得更加全面。
除了对比的方法,教师还可以多组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习活动。例如,教师可以模仿中央电视台的《诗词大会》节目,在班级里组织相似的活动。这些活动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能让学生在有趣的语文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乐趣。传统文化如果永远局限在书本上,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扎根现代社会,教师可以组织一些阅读类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主动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
继承并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人都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融入传统文化,选择合适的阅读素材,组织具有趣味性的阅读活动,营造舒适的阅读氛围,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阅读教学和传统文化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黄博.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巧妙渗透[J].语文新读写,2021(21):39-41.
[2]曹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巧妙渗透探析[J].文理导航(下旬),2021(12):42-43.
[3]钱荣.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11):16-17.
[4]吕晓花.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10):51-52.◆(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修县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