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作者: 周茜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是培育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阵地。“双减”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强调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因此,构建高效课堂成为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而应该围绕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以“双减”政策为指导,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的本源,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构建策略

“双减”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相比于素质教育“升能”的指导,“双减”政策更加重视课堂教学的“减负”“提质”“增效”,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墨守成规,不能只关注传统语文课堂中的教、学、研,应该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减负”与“增效”的有机结合,聚焦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实现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信息技术的有效连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作业的设计与布置,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思想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一、围绕“双减”要求,明确小学语文教学方向

(一)摒弃传统教学理念,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双减”减掉的是学生作业和繁重的课外培训,“增加”的是学生思考的时间、想象的能力等,这样才能给学生更多的文学素养发展空间,达到真正的育人成效。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摒弃“文山题海”的传统教学理念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学实效,用生活去教化学生,让变化的生活成为语文教育的最佳教材。另外,新课程标准对不同阶段的语文教学的要求也不同,语文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断提升文学素养。同时,教师要通过生活体验来开展语文实践,营造书声琅琅、诵古读今的良好语文学习氛围。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将语文学习不断进行延伸,从而形成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

(二)用生活引领学生思考,提升学习效率

小学语文课程内容和内涵与新时代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生活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在生活中进行积累和学习是小学生最佳的语文自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运用生活素材,抓住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生活化教育融合的关键点,引领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可以将课文内容与新时代、新发展、新征程下的社会生活、政治、发展、实践联系起来,将立德树人融入语文课堂中。这样不但能将课文内容“娓娓道来”,还能更好地将德育融入语文课程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将教学内容延伸到生活场景中,让学生通过自我讲述、相互交流,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在细微的观察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育环境与生活的融合让教育的范畴更加多元化,使得生活中的每个角落都可以成为高效课堂的范本,能更好地指导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加熟悉生活,愿意细心观察生活,从生活的点滴中发现文字之美,用文字抒发所思所想,发展语文能力。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细心观察大街小巷的路牌、路名、门牌,从中寻找城市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并思考这些变化带来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这样的观察过程不仅能让学生深入思考社会发展与变迁的过程与影响,也能让学生深入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从而获得更多语文课程之外的内容,开阔视野。

二、落实“双减”政策,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实施“双减”政策的根本目标是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能有更多时间去思考、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用“沉浸式”的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走入自然、熟悉社会,获得文学素养的提升。

(一)结合文学常识,提升学生语文理解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方向,语文教学是发展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一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使学生能够应用语言文字去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对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特长、爱好及兴趣点,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通过差异化的教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寓教于乐,让学生从学习中收获快乐和知识。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形成有效的学习能力增长点,强化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学习材料是文学作品改编的,其基础的文学核心要义都还存在,只是为了适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对其内容进行了部分删节和改编。对此,在学生掌握了语文基础知识后,为了更好地拓展学习空间,提升语文学习效果,教师就可以将课文中的材料进行分类、分层梳理,结合文学常识与生活常识,将学生的语文学习拓展到生活中。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但可以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还能通过正向的、生活化的文学指导,给学生提供正确的语文学习方向,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对文章的分析、对比和概括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引导学生了解古典文学,培育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小学生学好语文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发现未知、研究已知的重要窗口。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有很多经典之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古诗词和小古文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古典文学作品,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水平和思想境界,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例如,《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等诗词歌赋,无不浸透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字之美和文学之美,通过课堂讲解,可以让小学生更加热爱语文,欣赏文学。在课堂内外,教师都可以让学生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积累文学知识,将语文学习融入生活。这种学习过程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脉搏,又能引导学生以自动、自觉的状态感受文学之美。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颁布,在无形中延展了语文教育的时间与空间,使语文教育的环境多元化、现代化。对处于教育启蒙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教师既要通过拓展性的教育实践,延伸学生语文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也要通过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汇聚,拓宽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让语文学习成为小学生认识生活的一种主观方式,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善于学习,从而真正实现“减负”“增效”,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倩.“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与思考[J].现代农村科技,2023(2):101-102.

[2]高丽燕,单颖.“双减”政策下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1):45-47.

[3]王焕荣.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苑教育,2022(34):27-28,31.◆(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实验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