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你知道吗”的应用
作者: 陶红摘 要: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设置了“你知道吗”栏目,这一板块的内容是教学内容的拓展,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要素,能帮助学生感受数学学科发展历史和数学学科特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刻解读这一板块的设计意图,将其与教学环节相融合,充分发挥这一板块的功能,实现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你知道吗” 设计意图 教学环节
“你知道吗”作为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者精心设置的拓展性栏目,不仅是单元教学内容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补充,还是学生认识数学文化、了解数学思想的重要窗口。但是由于“你知道吗”栏目篇幅短小且位置靠后,很多教师往往忽视其作用,在教学中一带而过,没有体现出它应有的教学价值。本文,笔者在深入解读“你知道吗”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找准其与教学环节的契合之处,并灵活采取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学价值。
一、“你知道吗”栏目的设计意图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共设置了六十多处“你知道吗”栏目,分布于各个年级,主要涉及数学史、生活常识、数学概念、数学探究问题等内容。笔者经过细致梳理与分析,大致得出这个栏目的以下三种设计意图。
(一)借助阅读材料,彰显数学文化
数学承载着思想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你知道吗”栏目是单元教学内容的延伸,教材编者通常借助阅读材料,展示与单元内容相关的数学文化知识。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你知道吗”介绍了《九章算术》中的方程例题;第三单元的“你知道吗”介绍了哥德巴赫猜想;第六单元的“你知道吗”介绍了人类探索圆周率的历史,重点介绍了阿基米德、刘徽和祖冲之计算与探究圆周率的过程。这些兼具文化性和趣味性的阅读素材既能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又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扩充数学知识,完善认知结构
为了使教材内容更具有系统性,更加贴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你知道吗”栏目安排了贴近教学内容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填充了学生知识体系的空缺。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和除法”为例,这一单元的“你知道吗”栏目借助实际案例,给学生拓展了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循环节等基础概念。这些概念填补了教材知识的“空白”,能有效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面,帮助学生不断完善数学概念与结构。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是从广泛的现实与实践中抽象总结出来的理论。“你知道吗”栏目介绍了很多自然科学和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你知道吗”结合计时单位年、月、日的概念,给学生介绍了一年四季的划分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介绍了丹顶鹤的“人”型飞行队列,并指出其飞行角度一般保持在110°左右等。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生动地展示了生活中的数学道理,突出了数学知识的实用功能,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二、“你知道吗”栏目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虽然“你知道吗”是以非正式的教学内容呈现的,但是由于它的设置具有创意和深度,且相对独立,因而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你知道吗”栏目巧妙融入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新课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皮亚杰认为,儿童对待事物多以兴趣为驱动力,兴趣是决定儿童是否进行某项活动的重要参考因素。因此,在导入环节,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学习情绪。“你知道吗”精选了大量教学资源,如果运用得当,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因此,教师可以运用“你知道吗”栏目进行新课导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时,笔者首先以“你知道吗”栏目导入。这一栏目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如电子秤、体重秤、大型台秤等,笔者让学生观察这几种秤。然后提问:“你在哪里见过这些秤呢?它们通常用来称什么?”由于这部分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学生能联系生活,踊跃发言。在学生发言后,笔者进行相关的补充,让学生对常见秤的特征和功能形成初步的认识,并学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秤。这一过程既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又能为正式教学做铺垫。
(二)在探究新知识环节,拓宽学生的思路
让学生亲身实践,走进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中,这样的过程就是自主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实践为渠道,能获得知识技能与情感经验的沉淀,不断习得新知识。探究新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拓展“你知道吗”栏目的内容,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展开深度学习。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相关知识时,例题给出的解题方法是拼凑法,“你知道吗”栏目介绍了刘徽的“以盈补虚”的方法。对此,笔者引导学生了解“你知道吗”栏目的内容,并提出问题:“图中的三角形转化成了什么图形?求三角形的面积就是求哪个图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长相当于三角形的什么?长与宽相乘也可以看作是哪两个数相乘?”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研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不仅顺利掌握了拼凑法、割补法,还深刻认识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问题”的数学本质和解决思路。
(三)在练习巩固环节,变换题型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要通过课后巩固练习、当堂训练等环节,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将“你知道吗”栏目变换成形式多样的题型,如填空题、选择题等,使学生主动参与练习与巩固,从而将所学知识记得更加牢固。例如,在学生学会了求比值的基础上,笔者给学生拓展了“你知道吗”的内容,并由此设计新的问题:“神庙的正面高19米,宽31米,高与宽的比是多少?比值呢?”通过计算,学生不仅能加深对“黄金比”的印象,还能体会数学的神奇和美妙。
(四)在课堂总结环节,启迪学生的智慧
教学是讲究结尾的艺术,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回味无穷的作用。教学活动的结束绝不代表学生思维活动的停止,恰恰相反,此时学生的独立思考才刚刚开始。在数学课堂总结环节,教师要把勇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意识,把学生的思维延续到课堂以外,推动其思维向纵深处发展。
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时,笔者让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栏目,并提出问题:“怎么理解‘周自相乘,以高乘之,十二而一’这句话?这种算法与现在的算法一致吗?”用问题启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深入的思考与探究中获得成长。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取得“课上有尽,课下无穷”的教学效果。
总之,“你知道吗”作为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板块,承载着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情感,在日常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你知道吗”栏目的素材,把握其类型、特点,挖掘其隐含的教学价值,并将其灵活融入教学过程,为数学课堂增光添彩。◆(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蚌埠路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