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作者: 仲启玲 王梦青摘 要:在“双减”政策下,学生的学习力尤为重要,要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必须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要“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智教慧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共学”,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关键词:“双减”政策 数学学习力 提升策略
学习力是指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转化力和学习创新力,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学习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是每个人必备的一种核心素养,是比金钱和时间都要宝贵的财富,就像一位哲人所说:“这个世界也许会淘汰有学历的人,但不会淘汰有学习力的人。”学习力也是一种竞争力,学习力强的学生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学习力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乐学、爱学、善学、会学,学得愉快、轻松、高效。
在“双减”政策下,学生的学习力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的学习力变强了,作业就显得简单了,学生就能够自学了,就不用到校外培训机构参加辅导了。因此,“双减”既要靠家长、学校、社会,也要靠学生自己。学生应通过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力,从而达到内在的“减负”。下面,笔者结合数学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在“双减”政策下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一、“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习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动力,就不会自主学习,就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实现“双减”的主要课题。
(一)“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靠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得简单机械、枯燥单调,令学生失去兴趣。对此,教师要优化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寓教于乐”,快乐教学,愉悦学生的心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进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直观化,使枯燥的学习趣味化、生动化。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采用独特的教学风格,活跃课堂气氛,把快乐传递给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教师要巧妙导入,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内容,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形式予以呈现。
(二)“寓学于玩”,快乐学习
小学生都有爱玩的天性,教师如果让数学课堂变成娱乐场,学习变得有趣好玩,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动力十足。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教师可以“寓学于玩”,让数学活动变得好玩,让学生在“玩中学”。因此,教师可以把数学与游戏结合起来,通过游戏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时,笔者创设教学情境,让一名学生坐在转椅上,转动转椅,说一说这种运动的方式。又如,在引入学校大门转杆情境图后,让学生演示转杆的打开与关闭,从而通过模拟演示,让学生对顺时针旋转与逆时针旋转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三)“寓学于做”,主动探究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占据着主体地位,学生只是听众,导致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没有动手的机会,没有表现的机会,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减少课堂讲授的时间,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让学生自主探究,确保学习真正发生。“听容易疲倦,做更能激趣。”小学生天真好动,喜欢“动手动脚”。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这种天性,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寓学于做”,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还能够“以做促学”,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比如,在教学“认识一亿有多大”时,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笔者采用“寓学于做”,给学生设计了“数一数”“称一称”“量一量”等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通过实践,理解一亿的大小。
二、“智教慧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想从根本上“减负增效”,教师必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实力,从而达到“减负”的目的 。
(一)少教多学,精讲多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开展探究式教学,创造“学”的课堂;要少教多学,精讲多练;要限时讲授,精致讲授,“让教于学”;要少一点空洞说教,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一点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培养学生学习力的课堂应是“学”的课堂,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课堂。“让教于学”并非否定教师的“教”,而是要智慧地“教”,有选择地“教”,有针对性地“教”,该教的就教,不该教的不教。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时机,不要面面俱到地“教”,要教重点与难点,点拨启发地“教”。
(二)“减知增思,导学启思”
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力的核心,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减少知识性教学,增加思维性教学;不过分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多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要积极而睿智地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经验,使学生能够“聪慧地学”。“增思”就是要给学生增加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增加问题的“含金量”,多提开放性、发散性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比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时,笔者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问题:(1)给你5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你能拼出几个长方形?(2)给你12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3)用多少个正方形,才能拼出1个长方形?从而通过提问、导学、启思,发散学生的思维。
(三)“简教深学”,深入浅出
在“智教慧学”的课堂中,教师教得简约,学生学得深刻。“简教深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化繁为简,自主剖析,深入了解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弄清其中的奥秘和道理,把规律弄得明明白白,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简教深学”具体指实施整体教学,开展关联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沟通关联,将各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主动迁移应用,在关联中深入思考,厘清相互关系,有效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关联性学习,把学过的图形与新图形关联起来,借助已有方法与经验展开探究性学习,自主建构出面积计算公式。
三、“合作共学”,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学生通过“合作共学”,可以增加互动交流,分享成果,弥补短板;可以自我反思,创新方法,积累经验。比如,在每节数学课中,笔者都会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展示交流,分享各自的观点,引导学生相互评价,激励学生批判质疑,提出不同的意见。在共同研学、相互评价之后,要求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与梳理,反思自己学习中的所得与所失,反省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总结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周艳.重视数学阅读,打造深度学习课堂[J].华夏教师,2019(31):57-58.
[2]陆静.小学数学学习任务分层设置的“四链生成”[J].小学数学教育,2022(Z1):34-35.◆(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县实验小学)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生数学学习力提升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D/2021/02/7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